“企业伦理”之论纲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企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中的经济伦理学之微观部分。深入研究企业伦理,以调整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的矛盾,对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伦理”之研究,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一、企业伦理之理论
  (一)企业伦理之根源
  企业伦理根源于企业社会属性的伦理方面。企业属性是由企业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用社会学的观点看,企业是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伦理属性是企业社会属性的两个特殊方面,除此之外,企业还有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属性。因此,仅仅看到企业的经济属性,而看不到企业的其他社会属性,包括伦理属性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企业的伦理属性是通过企业的伦理关系、伦理品性和伦理义务等表现出来的。企业的伦理关系有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两个方面。外部关系主要包括与顾客、与其他企业、与国家、与环境的关系;内部关系主要包括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管理部门和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企业的伦理品性是通过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活动和企业效益等体现出来的,但归根到底又体现在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之中。企业的伦理义务是通过调整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表现出来的。总之,用伦理学的观点看,企业是处于多种伦理关系之中,并具有伦理品性和伦理义务的社会组织形式。企业的伦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企业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而不是由哪一个人随意附加的。正因为企业在客观上具有伦理属性,“企业伦理”概念的提出才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伦理之特点
  与个体伦理和一般的社会伦理相比较,企业伦理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正如每个人都是社会成员一样,每个企业也都是社会成员。但是,企业不是社会的个体成员,而是社会的群体成员。又正如每个人的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样,每个企业的属性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群体、国家都是承担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因而也都是道德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道德现象可以划分为个体道德,群体道德和国家道德。其中群体道德又可以划分为企业道德、政党道德、种族道德、学校道德、阶级道德,等等。由此可见,企业伦理是群体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
  2.中介性。由于企业伦理具有群体性,这就使它具有了联结个体伦理和国家(或社会)伦理的中介性。个人是企业的一分子,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企业伦理既指企业成员的个体伦理,又指企业整体的群体伦理。无论企业群体伦理,还是企业中的个体伦理,又都是社会(或国家)伦理的一部分,是社会一般伦理要求的具体化。在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相互转化中,企业伦理起着中介传导或桥梁纽带作用。如果把社会经济伦理划分为宏观的经济制度伦理,中观的经济体制伦理和微观的经济组织伦理,那么企业伦理就属于微观的经济组织伦理。
  3.经济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活动目的、途径、手段、结果等都有显着的经济性。因而,企业伦理是经济伦理的一个微观层面,企业伦理学也是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微观部分。在企业的各种社会属性中,经济属性居于显着地位,而伦理属性则隐含于经济属性之中,这就使得人们认识企业的经济属性较为容易,而认识企业的伦理属性则较为困难。人们只有透过企业经济活动的表象,才能体悟出企业伦理精神的内蕴。
  4.地域性。企业和企业活动存在于一定的地域文化氛围之中,必然使其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西方国家的企业多奉行个体功利主义,东方国家的企业多奉行群体功利主义。即使在一个国家中,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这一民族聚居区与另一民族聚居区之间,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在经营企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也多少具有地域性差别。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企业伦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研究企业伦理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也就是说,要考虑到企业伦理文化的国家、民族和地域特色。
  (三)企业伦理之结构
  作为一种完整体系的企业伦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伦理的理论方面,二是企业伦理的实践方面。
  企业伦理的理论方面主要包括企业道德意识、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品性和企业道德活动的理论。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是同构的;在中国现代伦理中,企业伦理与社会伦理也是同构的。就是说,社会伦理包括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品性和道德活动这几个部分,企业伦理同样包括这几个部分。至于道德关系,则是渗透于这几个部分之中的,与其说道德关系规定着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倒不如说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规定着道德关系。
  企业伦理的实践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伦理和企业员工伦理。企业管理伦理是渗透于企业管理活动各个方面和环节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的总称。如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等,都体现着一定的伦理意蕴。企业管理者如何对待被管理者,如何对待顾客,如何对待人才,如何与其他企业竞争,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等,无不具有伦理评价和选择的意义。管理活动虽然离不开个人的操作,但管理者是代表企业群体行使管理权的,因而管理伦理属于群体伦理。与此不同,企业中的员工伦理主要表现为个体伦理。它是由全体员工(包括企业家和一般管理者)以个人身份参与企业劳动过程中的态度、纪律、贡献等具体状况构成并体现的。可以说,企业伦理现象发源于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又广泛见之于企业活动的一切方面、环节和效果。因此,只要抓住了管理伦理和员工伦理这两个“牛鼻子”,就能在认识和建设企业伦理中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四)企业伦理之功能
  企业伦理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结构的系统,同它的外部环境,即作为它的载体的人和企业相互联系与作用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就是企业伦理的功能。企业伦理的功能系统与社会伦理的功能系统是同构的,也就是都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等等。这些功能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联系。优秀的企业伦理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形象力、竞争力,以及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企业伦理还与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它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国家或全社会的宏观层次上讲,提倡“依法治国”是必要的,但从一个企业的活动及内外关系的层面上来看,大量出现的矛盾不是违法犯罪问题,而是思想道德问题。因此,在提倡“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倡“依德治企”(或“依德治厂”)似乎也是必要的。这也是同法律主要解决对抗性矛盾和道德主要解决非对抗性(或“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特点相统一的。
  (五)企业伦理之原则
  对企业伦理的思考与研究,包括求“真”和求“善”两个目标。从理论认识的角度讲,求“真”属事实认识,求“善”属价值认识。或者说,一个是研究企业伦理之“实有”;一个是研究企业伦理之“应有”。求“真”包括对企业伦理之根源、特点、结构、功能等的考察;求“善”包括对企业伦理之原则、规范、范畴、理想、境界等的考察。无论企业伦理的具体内容多么丰富,在基本原则或价值取向上都超不出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其中道义主义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追求,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追求。我们国家在企业中提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含环境效益)的结合,也就意味着在价值取向上主张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的有机结合。在企业伦理的理论形态上,我们还要对道义主义和功利主义作具体分析。
  首先,道义主义可以分为“德性论”和“义务论”两种理论模式。德性论的道义主义在企业中强调人本和关爱,重视企业美德范畴体系的建构;义务论的道义主义在企业中强调秩序和约束,重视企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
  其次,功利主义可以分为“短视的”和“远视的”两种理论模式。短视的功利主义在企业中表现为狭隘利己主义或小团体主义,并能与社会上存在的个人主义相互认同。它只见眼前、不见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讲现实、不讲理想,具有认识上的肤浅性、视界上的狭隘性和实践上的破坏性,因而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所不容的。远视的功利主义在企业中表现为追求企业集体利益与职工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特别是上缴利税)的共同发展。它能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实与理想正确地统一起来,具有认识上的深刻性、视界上的广阔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因而是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相一致的。
  明确了企业伦理的价值取向,也就等于确立了建构企业伦理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一切具体的企业道德规范和范畴体系的建构,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
  二、企业伦理之实践
  (一)企业管理伦理
  1.企业管理伦理的社会背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实践精神范畴的伦理道德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关系”包括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主要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在私有制和按资分配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剥削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无论实行计件工资制,还是实行计时工资制,都是为了剥削劳动者。这样的经济制度决定了企业管理的道德合理性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管理的伦理意义才能实现。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学说,为批判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伦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科学和历史哲学的依据。这就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伦理合理性是企业管理伦理得以存在的基础(这个深层次问题尚待再认识、再研究)。除此之外,经济体制是计划还是市场?这也是影响企业伦理的一个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伦理的原则是公平优先于效率。宁肯牺牲效率,也要追求公平,而当时的所谓“公平”,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甚至干与不干也一样。这就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效率。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破除平均主义观念,在分配上打破“大锅饭”,允许竞争,实行有差别的分配,大大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特别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目的、方法和伦理观念,都发生了很大转变。追求经济效益成了企业管理的首要目的。企业管理伦理也肯定和鼓励为提高经济效益而采取的正当行为。不仅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而且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也都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管理目标。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法律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伦理的变化。另外,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管理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企业管理伦理标准的差异。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管理文化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企业管理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推崇个人主义、能力本位和非长期雇佣的工资制,一个年轻资浅但有能力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到比他年长资深而能力较弱的人更多的工资。日本企业管理文化的特点是实行团队主义、年功序列和长期雇佣的工资制。他们倡扬团队精神,鼓励长期在一个企业里工作,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认为一个人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贡献。与美、日管理文化相适应的伦理观念也认可和维护各自的管理方式。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管理文化虽然同源,但亦有很大差别。这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现实差异造成的。因此,对管理伦理的评价和选择,必须与本国和本地域的文化环境相联系,而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某种管理伦理。如在功利与人文、民主与集权、公平与效率、权力与权威、竞争与合作等关系上,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企业管理文化有不同的主张。我们只有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来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形成正确的管理伦理原则。
  2.企业管理中的一般性伦理问题。在社会分工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以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会产生社会影响,其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传统的经济模式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认为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念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之外的责任,或者说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只能限于对股东赚取最大利润。亚当·斯密和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这一理论的支持者。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现代人对企业的评价标准也已经由单纯注重技术转向同时注重人,由只看企业的经济效益变为兼顾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形象。因此,企业不能限于唯利是图,应该把履行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视为份内工作,而不应视为企业的额外负担。在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企业依据其价值观(主要是“义利观”)可以划分出“一切为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为企业第一,为社会第二”;“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首先为社会,同时为本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企业又依托于社会条件而存在。因此,企业只有充分全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好评和认可,使企业具有良好形象,这也是企业得以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企业,为了取得社会各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为广大公众信任和接受,还有必要开展企业公关活动,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信誉。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提高企业美誉度,是开展公关活动、塑造企业形象的基本途径。为此,必须正确把握公关活动的伦理准则,不仅要注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要重视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总而言之,根据我国企业的社会主义特点,应牢固树立集体主义、公平竞争和诚实守信三条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企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如数上缴各种税款,确保经营手段的合法性。在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国家利益,顾大局,讲奉献。公平竞争原则要求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职工之间,提供公平竞争。守法、守德经营,反对以次充好,不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也是公平竞争的条件。诚实守信原则要求企业守合同,讲信誉,以诚待客,不搞欺诈,不玩花招。这些企业道德原则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兼顾起来。
  3.企业管理中的特殊性伦理问题。企业管理对象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管理和营销活动管理。与此相对应的特殊性企业伦理问题亦有四个方面。(1)人事管理中的伦理。这实际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问题。在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有效地开发和合理、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才能使企业迅速发展并长盛不衰。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与人事管理相关的伦理问题中,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一视同仁的赏罚政策,充分信任和尊重人才,大胆起用能人,重视员工的培训等,都是重要的管理伦理问题。(2)财务管理中的伦理。企业的财务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资金的筹集、管理、调度及运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和其他经济活动,要系统地加以记录、计算和汇总,并分析解释其结果。会计作为一个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系统,要将信息提供给广泛的用户,包括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贷款人、政府机构、证券交易所、工会、保险公司、财务分析与咨询机构等。如果不是由于会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问题而导致帐目数据失真,而是因为主观上的原因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出现假帐或假数据,这就不是一个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典型的伦理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往往同某些企业领导人或业务人的品质不良有关,同谋取小团体或个人利益的腐败现象有关。在资产评估(包括有形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中,以及在“绿色”审计中,能否科学求实地搞好评估和审计工作,都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伦理问题。(3)现场管理中的伦理。在企业管理中创造一种平等的气氛,淡化上级与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等级观念,推行含蓄管理方式,让员工在可能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来处理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不必事事请示、样样汇报,使他们感觉到上级或同事的信任与尊重,让他们有实现自己想法的余地和可能,这更有利于他们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承担起搞好工作的道德责任。一个具有良好素质和管理伦理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应该全面地考虑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充分尊重人的权利,让职工能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出可观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某种愉快,至少不至于产生某种病态的行为或痛苦。现代企业管理已针对劳动分工和流水线上的单一性作业方式,提出了诸如扩大工作内容、班组长轮换制、把生产线变成工作站、组织业务活动小组、工作流程再造等多元化管理理论,旨在解决单纯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弊端。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如果见物不见人,头脑中只有产值、利税、指标,而不考虑员工的身心健康,那显然是不符合道德的。企业是员工的第二家庭。人的一生中,在退休之前,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各自的工作单位中度过的。所以,工作场所环境的布置,不应该仅仅考虑有利于安全生产、方便工作、提高效率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员工能够在一个较为舒适、文明的环境中度过他的工作时间,以享受这“第二家庭”的温馨。如果生产现场烟雾迷蒙、机器轰鸣、堆物杂乱、垃圾遍地、光线昏暗,人们不仅感到沉闷、压抑、心神不宁,而且会产生厌倦、烦躁、痛苦的情绪。而处于空气清新、花香鸟语、井然有序、洁静通畅、光线明亮的时空环境中,人们就不仅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而且减轻了生理、心理的压力以及思维紧张和疲劳的程度。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前一种环境中,人们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下降10%,在后一种环境中,人们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提高15%。因此,要主动有意识地优化企业的劳动环境,既使员工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又使员工在愉快的情绪下释放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保持充沛的工作热情。(4)营销管理中的伦理。这主要包括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广告中的伦理问题。在营销策略方面,“绿色”营销被认为是具有伦理价值的新型观念。它的特点是:从市场的调查、分析和选择,到产品的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整个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都和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情趣的“绿色”观念紧紧相扣。具体内容主要有: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开展“绿色”促销等。它的伦理意义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节约宝贵的能源和资源,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营销手段方面,违背道德的现象诸如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和价格欺诈等,均为广大消费者所深恶痛绝。做这些事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自己的做法,而只是用欺骗、隐瞒的手段来做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而这些不道德的做法一旦被曝光,就会使这些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誉一落千丈,他们的企业形象和经营效益便会陷入一个极为狼狈的境地。促销回扣也是个敏感而棘手的营销伦理问题。如果任其泛滥,必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但要完全禁止回扣现象,又不够现实,事实上也很难做到。所以,有的企业规定采购人员将回扣上缴,然后提取一部分作为奖励,凡收受回扣不主动上缴者视为贪污行为。这不失为一种折衷和过渡的办法。在广告宣传方面,反对虚假宣传,反对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的做法,也反对用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式做广告,这都是应当遵守的广告道德准则。提倡公益广告,有利于塑造企业文化的整体形象。
  (二)企业员工伦理
  广义的企业员工包括普通职工、一般管理人员和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家。企业员工伦理是个体伦理、工作伦理和劳动伦理的统一,是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社会伦理和职业伦理在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中的体现。
  1.企业家伦理。企业家应该是掌握一个企业财产和人力资源的经营权和支配权,具备卓越的组织管理才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人。也就是说,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具有很高个人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高超经营艺术的人。因此,企业家就必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样才会勇于承担企业风险,并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企业家的主要责任就是发展生产、搞活经营、满足市场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履行其他应尽的社会义务。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应该受到褒奖,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企业家的贡献和权益应该得到承认。其次,企业家本人也应该自重、自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约束自己。要自觉接受党和国家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在权力、地位、人际关系方面自我约束,在金钱、物质和美色方面自我约束。要严以律己、率先垂范、慎用权力、公道正派、见利思义、廉洁奉公,不染黄赌毒,要求员工遵守的法律、道德和纪律规范,自己首先要带头严格遵守。只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胜不骄、败不馁、锐意进取、遵纪守法、树立“儒商”人品,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个人和企业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2.一般管理人员伦理。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管理科学知识,包括学习管理哲学和管理伦理学知识。通过学习要树立先进正确的管理意识。按管理哲学的观点,管理意识可划分为管理心理、管理观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管理心理包括管理者的需要、动机、意向、情绪、情感、意志、信仰、习惯等形式。各种管理心理形式的积淀就是管理观念。它是介于管理心理和管理理论之间的一系列关于管理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管理价值观、管理决策观、管理人性观、管理组织观和管理效益观等。管理心理主要是感性意识,管理观念则主要是理性意识,即包含着对管理活动的深层理解。因此,管理观念潜存于管理者意识的深层,从根本上左右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管理理论是管理意识的逻辑系列。它深刻反映着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又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管理方法是各类管理意识的具体化、程序化和在实践中的操作化。管理者只有树立先进科学的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分担的管理职责。管理意识中渗透着道德意识和道德评价。克服特权思想和官僚习气,破除主雇之间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观念,以平等一员的姿态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利,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公正处理问题,如实反映情况,不随意处罚或报复被管理者,也不嫉妒和压制被管理者的才能和成绩,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应当具有的美德。
  3.普通职工伦理。在一个企业中,普通职工总是大多数,因而也是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伦理的基本观念。作为企业中的普通职工,也要对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的观念。职工是否乐于参加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自己的劳动和为企业、为社会、也为自己的长远利益的劳动);是否诚实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劳动;是否服从管理、遵守纪律;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否付出了有效劳动,等等,在这些问题上都涉及劳动者的道德觉悟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及其所具有的道德意义,取决于人们进行劳动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他们的社会地位。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剥削者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存在着劳动异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对人们来说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被迫。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阶级,工人成了企业的主人,劳动成了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劳动,为自己的劳动与为社会的劳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成了光荣豪迈的事情。热爱劳动、诚实劳动、遵守劳动纪律,不受定额和报酬局限,尽最大可能奉献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都成了具有高尚道德的标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把企业效益与职工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又实行职工与企业的较长期合同制。这些都增强了职工对企业兴衰命运的关心,都有一颗爱企如家的心。当然极少数人思想觉悟不高,劳动不卖力,纪律性不强,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就更说明了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与文明》津24~29,46B8伦理学孔润年20012001“企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中的经济伦理学之微观部分。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研究企业伦理之根源、特点、结构、功能、原则等问题;实践部分研究企业管理伦理和企业员工伦理。前者包括企业管理伦理中的社会背景、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后者包括企业家伦理、一般管理人员伦理和普通职工伦理。企业伦理/理论/实践/企业管理伦理/企业员工伦理孔润年,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陕西宝鸡 721007 作者:《道德与文明》津24~29,46B8伦理学孔润年20012001“企业伦理”属于应用伦理学中的经济伦理学之微观部分。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研究企业伦理之根源、特点、结构、功能、原则等问题;实践部分研究企业管理伦理和企业员工伦理。前者包括企业管理伦理中的社会背景、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后者包括企业家伦理、一般管理人员伦理和普通职工伦理。企业伦理/理论/实践/企业管理伦理/企业员工伦理

网载 2013-09-10 21:25:34

[新一篇] “價值”與“人的價值”辨析  --兼論兩種不同的價值思維方式

[舊一篇] “傻瓜”定位術:現代高科技產品的市場定位技術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