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报的哲学定位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李宏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要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情报学哲学基础的一些理论,提出“情报”在本体论上应定位于意识范畴,在认识论上应定位于客观精神客体,两者共同构成了情报的完整哲学定位,这一哲学基础有助于明确情报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领域。
  关键词 情报 哲学 本体论 认识论
  * * *
   1 前言
  情报学发展至今只有几十年历史,但各派学者对“情报”的定义却有上百种之多。80年代以来,情报科学的发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面临着许多困难,究其根源则不能不说“情报”的概念不明确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情报学的基本概念不明确,则其学科的内涵,外延和研究方法与内容也将模糊不清,这样学科的发展就出现了困难。而情报的概念不明确则与其哲学定位不清密切相关。有关情报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迄今还没有取得公认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在这方面的研究中,B.C.Brookes运用波普尔的“三世界”理论为情报学建立哲学基础的工作最为引人注目,它第一次为情报学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但是由于波普尔哲学的多元论本质,使该理论存在着重大错误。我国情报界在批判地吸收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研究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如: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情报学理论基础的重要认识;在本体论上提出了“四个世界”的理论。但是,以上两种理论之间缺乏协调,同时也存在一些空白和模糊之处,因此尚未对情报工作形成直接指导作用。
   2 “情报”的本体论定位
  波普尔的“三世界”理论将“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作为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夸大了世界Ⅱ和世界Ⅲ的自主性。D.Radd指出,世界上没有真正超越时间的客观思想记录物。所谓客观知识世界是通过精神世界而依赖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才是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波普尔和布鲁克斯在举例反驳以上观点时,假设人类物质社会遭到破坏,只留下图书馆,而只依靠文献记录人类社会就可以很快地完全重建。但是,他们所设想的重建工作仍是由人和外星人进行的,即“客观知识”仍需通过精神和意识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证明所谓“客观知识”的独立性。对于情报学来说,如果将“情报”定位于波普尔的世界Ⅲ之中,就将导致情报学研究与现实脱节,忽视情报运动中的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而一味追寻所谓内在规律。实际上,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际需要所推动的,情报学研究所得到的诸多理论规律来源于社会情报系统的现实,并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为了纠正波普尔的错误,刘植惠和秦铁辉先生分别在文献[1]和[7]中提出了各自的四个世界的理论。刘文认为:在自然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外,还存在着人工物质世界和精神产品世界。而且秦文将刘文的后两个世界统称为人工创造物世界,又将语言单独作为准人造物世界。这两种理论都吸收了波普尔在哲学上细分世界层次的独到之处,力图为情报学提供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创建于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情况没有要求马克思对世界层次进行细分,因此也就没有为情报学准备明确的基础。今天,社会情况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因此,通过对世界层次进行细分来为情报学提供本体论基础的思路是合理的,但一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描述世界时只使用物质和意识两个基本范畴,所以在对世界进行层次细分时也应首先明确每个层次是归属于物质还是意识的,不能含混不清或留下夹缝。在秦文中,将语言作为一个单独的准人造物世界,突出了语言的功能,但是没有指明语言只是意识的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我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与思维共同构成了意识,所以应明确语言是意识的一部分,不能离开意识谈语言。在刘文中,作者没有明确指出人类精神产品世界的归属,而文献[2]在刘文的基础上认为精神产品生成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夹缝之中,是精神和物质的复合体。这种提法在哲学上是不严密的,可能带来许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看法,主要是将意识与个体意识划了等号,认为只有人脑中的才是意识。很长时间里,人脑确实是意识的唯一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脑产生的意识大量通过文字、编码记录在其他载体上,这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仍然是意识的一部分,载体只是其物质外壳,其内容却是意识的,事实上,即使是主观意识也是以人脑这一物质外壳为载体的。所以人类的精神产品虽然因为载体不同而具有了许多不同于人类主观意识的特性,但是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类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因此,将刘文的“四个世界”模型进一步明确就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世界”一词易于引起歧义,可以改为“层次”,改造后的模型如图:
  (附图 g97k06.JPG
  “意识产品”这一层次在内容上属于意识,又具有物质外壳,这正是物质与意识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的一个具体表现。而“情报”在本体论上正应该定位于这一层次。撇开载体的不同,情报实际上就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客观化产品,其真正作用在于再次被人类认识,从而影响人的思想与行动。情报产生于人类的意识活动,最终为人的意识所吸收,在其流动的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物质外壳,如:纸、计算机、胶片、电波等,并因此有了一系列新的规律与特点,如:共享性、流通性、商品性等。情报的这一本体论定位有利于明确其本质及运动规律。
   3 “情报”的认识论定位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途径有二:直接的实践活动;间接的学习活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不能仅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对个人来说,学习已成了更经常的认识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认识客体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精神客体又分为主观精神客体(即其他人的意识、思想)和客观精神客体(是以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为主体所反映的,如:科学文化书籍、录音磁带、电影拷贝、电子计算机存储系统等)。可见人类认识的客观精神客体是人们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情报”的认识论定位之所在。文献[5]指出,情报和情报需求都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二者的矛盾存在于整个认识过程之中,而正是这种矛盾推动了情报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我国情报界广泛承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可以作为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将“情报”在认识论上定位于客观精神客体,与本体论上定位于意识产品是相互一致与协调的,这样“情报”就获得了完整的哲学定位。从认识论定位来看,情报作为客观精神客体就离不开认识的主体——人,情报只有人为的主观意识吸收才有其意义,否则将只是一堆无用的符号,因此有人说“情报是有用的知识”,这正是基于认识主体而讲的。情报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它既是认识的产物,又是认识的对象(客体),还是认识的工具,它与人类的认识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知识的主要来源,情报在现代化社会中已越来越不可缺少了。
   4 从情报的哲学定位看“情报”与“信息”的关系
  我国情报界对于将“情报”改为“信息”一直存在着争论。实际上,英语中“Information”一词具有汉语中“情报”与“信息”两个词的含义。这是因为信息论在创立时直接采用了“Information”这一已有的词汇,但随着该理论的推广和深入,它实际上扩大了“Information”的语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信息从本体论讲是一切事物(物质与精神)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从认识论上讲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而正如前述,“情报”在本体论上应定位于意识范畴,在认识论上则应定位于客观精神客体。因此,情报实际上只是信息在意识领域的那一部分,这两个词分别对应于“Information”的狭义和广义。情报学者在使用“信息”一词时,除非特别说明,一般仍用的是其狭义,即“情报”的含义。所以,或将“情报”改为“信息”,或二者并用,这主要是一个语义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和比较将会获得一个比较合理并广为接受的结果。
   5 从情报的哲学定位看情报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由于情报在本体论上定位于意识产品层次,在认识论上作为客观精神客体又与认识主体密不可分。所以,情报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产品层次中的情报运动以及该层次与主观意识层次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时,由于意识产品始终离不开其物质外壳,所以情报学还要研究情报的各种软硬载体。正是由于情报学研究内容如此广泛,才有了情报学的众多相关学科。由于涉及了人的主观意识,所以情报学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产生了联系;由于要研究意识产品的表现工具和物质载体,情报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文献学和图书馆学才发生了联系;同时,由于情报与信息在哲学上的密切关系,所以情报学和信息科学的联系更为紧密。此外,哲学不仅对情报学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并且由于情报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更加深入地渗透到情报学的研究工作之中。
  上述这些情报学相关学科虽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情报学的研究领域,但是没有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完全定位于意识产品这一层次之上。因此,这些学科或为情报学提供指导,如:哲学、信息科学;或为情报学提供研究工具,如:数学、计算机科学;或为情报学提供方法借鉴,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或为情报学提供物质支持,如:文献学、图书馆学,但没有一个学科可以完全取代情报学。这是因为情报学由其独立的哲学定位而获得了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所以,情报学研究虽然在目前遇到一些困难,但如果能够有效地认识情报运动在现实条件中的特点,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情报学就可以继续发展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6 结语
  “情报”的众多定义虽表述不同,但情报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是被普遍承认的。从情报的哲学定位来看,情报的知识性正体现在情报是人的意识产品这一本体论定位上;情报的传递性则既体现于情报是客观精神客体这一认识论定位,也体现在意识产品物质载体的特点中;情报的效用性则表现在情报作为认识的客体只有对人的主观意识发生影响才有其存在意义这一认识论观点中。由此可见,情报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定位共同构成了关于情报的完整清晰的哲学定位。在这一哲学基础上,情报学能够明确其基本概念和学科的内涵、外延及研究方向,从而体现出哲学对情报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植惠:试论情报学的哲学基础,《情报学报》,1989,8(3)
  (2)符福@①:《信息学基础理论》,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
  (3)B.C.Brookes:The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Partl.pkilosophical aspects,J.of Information Sci.1980,2(3,4):125
  (4)D.Rudd:Do we need World Ⅳ?Information Science with or without Popper,J.of Information Sci.1983,7(2):99
  (5)藏兰: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情报业务研究》,1998,5(4):271
  (6)娄策群:对情报学相关学科的思考,《情报业务研究》,1988,5(1):46
  (7)秦铁辉: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与情报学的哲学基础,《情报学报》,1991,10(2):136
  (8)靳娟娟:情报学哲学基础研究,《图书情报工作》,1995(3):7*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山加亘
  
  
  
国外情报科学长春1-4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李宏19971997 作者:国外情报科学长春1-4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李宏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1:58

[新一篇] 試論德國古典哲學的主體概念

[舊一篇] 試論慧能的“心性論”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