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当今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仍仅仅停留在对课程结构的小修小补上,对中小学花大量时间实施的主要课程(实际上就是中考和高考课程,如语文、数学、政治等),改革可谓步履维艰,甚至根本难以涉足。但实际上,中小学语文、政治等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是其主要问题之一。近来读到《北京文学》上几篇关于“忧思语文教育”的文章,倍感课程内容现代化的重要性。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根据什么来选择中小学课程和教材?这要看学生素质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素质发展(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等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但中小学课程和教材内容明显地存在着与之不适应的方面,课程和教材内容日益显得陈旧。主要表现及根源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和教材内容所隐含的教育观落后。中小学课程和教材内容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组织的经验体系(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因而实际的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则反映了教材编制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如教育目的观、学生观等。现行中小学教材内容隐含着一些比较落后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观上,语文、政治等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是不很明确的,从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政治教材课文的课后练习或思考题就可看出,课程和教材的目标仍然极端地强调认知目标,追求语文等方面知识的确定性。教材目标的单一,导致目前中小学语文等课程越教越死,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这已经引起了文学界激烈的批判。在学生观上,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主体,教材内容隐含着一些过时的或落后的观念,我们在进行中小学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中就感受到这类问题,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篇课文《春天》就隐含着这样一种观念:听话就是好孩子。这显然与小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发展是相悖的。
  第二,课程和教材内容没有考虑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观念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客观地要求人们树立男女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环保意识等等一些基本观念,但现有的课程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与这些基本观念相抵触的内容。教材内容存在着性别歧视问题和官本位倾向,不利于使学生从小树立男女乎等的观念和群众观点。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些篇目由于时过境迁,出现了与现代环保观念相违背的方面,如吴伯萧的散文《猎户》一课,交待了董昆猎杀金钱豹而受到嘉奖的故事,由于时过境迁,教材内容出现了与我国现行法律《野生动物保护法》相违背的原则性问题,这也是值得讨论的。
  第三,课程教材内容仍然机械地采取阶级分析的标准和方法处理教材中的思想性内容,没有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一些思想性内容,教材存在着简单灌输的倾向,脱离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中就有一篇课文《热爱中国共产党》,简单的五六句话,试图让小学一年级六七岁的孩子“躺在党温暖的怀抱”,我看六七岁的孩子是怎样也理解不了的。我们经常说,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在教材中思想性内容的处理上就大量存在着违背学生思维规律的问题。我并不是反对对小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而是怀疑教材这种机械地处理思想性内容的可行性和实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仅仅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理解不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这些极其抽象的字眼的,没有正确的品德认识,哪来正确的品德情感和行为?
  第四,课程教材内容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不够,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和我国社会现实,反映时代气息不够,厚历史,薄现实。如中学《语文》中还有一些讴歌“大跃进”等我国历史灾难时代的内容,显然与我国改革时代的基本精神不很适应。小学《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教材内容也有一些内容脱离我国社会变革现实,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关照现实不够。
  由此看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新人,改革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和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针对当前中小学课程和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及其原因,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陈旧问题:
  首先,根据我国现代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制定中小学各门课程的具体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中小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们基本的教育观(包括教育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等方面)。确定课程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可以防止课程和教材内容编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融合中西文化精华;注重基础知识和知识更新;协调历史素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教材内容既要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又要具有现实的使命感,今古结合,使学生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
  再次,根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设计教材中的思想性内容。少来些大而空的政治口号,脱离学生实际的形式主义的说教是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的;多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现实的思想观念。正确对待“革命文艺”式的内容,妥善处理好文与道的关系。
  最后,在课程教材内容的表达以及内容组织上,要有利于教学实施。教材的知识结构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本身、理解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关注确定性结果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6~17G3中小学教育郭元祥19981998作者工作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 作者:教育研究与实验武汉16~17G3中小学教育郭元祥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5:35

[新一篇] 關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理論思考

[舊一篇] 關于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