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批判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内容提要 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三个向度揭示了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哲学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 哲学的批判 自哲学的批判 对哲学的批判 哲学的自我批判
  批判二字曾被长期误用和滥用,以至使得今日正常的理性批判横遭拒绝。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不大使用了,而近乎于伪善的“表扬、相互表扬及自我表扬”泛滥,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诸如高雅屈从市俗、通俗委身媚俗、价值沦为纵欲,迷信绑架科学、猥亵调戏崇高、伪善强暴真诚——乘机结胎。这不能不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该是认真面对批判的时候了。
  原本意义上的批判,是指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和对真假善恶的褒贬。它是以反省经验和思考为基础的理性活动。批判对于哲学来讲,是其对待事物所持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所谓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或体现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哲学的批判可分为三个向度: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哲学的批判对于社会生活、文化建设以及哲学自身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
  人是生活在意义世界里,而意义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批判才显现出来,没有经过批判的生活是盲目的、无意义的。体现这种批判有多种形式。哲学的批判是理性批判的最高形式。哲学的批判主要指向人类生活赖以建立的一些最基本的假定前提。
  人类是要过理性生活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趋目的、奔理想的。因此,人类的生活、社会机制的运行实际上都需要有一些最基本的假定前提。譬如,“人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动物”,便是人类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人类生活和社会运行中有许许多多这样信念的、基础的假定前提,没有了这些假定前提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来讲,人们是不希望别人对他们所假定的东西加以追究的。这样一来,这些假定前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绝大部分人视为当然的东西,或者说是被认为没有必要追问的。客观地讲,如果人人都不断地去追问这些假定前提,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就没有人去行动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于,如果对这些假定前提作批判性的考察,结果就会发现,它们有时远远不如看上去那么可靠,它们或明或暗的意义,也远远不如看上去那么明确。这样一来,如果不对这些假定进行追问、检验,将它视为当然而束之高阁,那么,人的思想就会凝固,社会就会陷入僵化,历史的脚步就会停止。很显然,要使认识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历史不断前行,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对信仰批判,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首先,这是为哲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哲学既不属于既定的经验学科,也不属于既定的规范学科,而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问题的学科。哲学意味着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中就包括对人生的那些假定前提的思考。其次,也是为哲学思考特性所决定。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哲学思考决不仅仅是思考一个对象,而且同时在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意味着独立的和批判的思想。换言之,哲学就是批判的,就是最一般的批判,就是对一般的批判,甚至就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哲学从认识批判开始,并且它的一切都植根于认识批判之中。
   二
  哲学的批判首先是自哲学的批判。所谓自哲学的批判,即是自本体的批判。由于哲学思考的目标是整体化,因此自哲学的批判也可以叫做整体性批判,或者整体对部分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哲学对整个文化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批判。它表现为哲学对具体学科的批判。当然,自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对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和知识指手划脚,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是对具体学科知识最一般的理论预设、前提的批判。这不外乎是以潜在可能的事物来批判既成已然的事物,以新的事物批判旧的事物,以不明白的事物来批判已明白的事物。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哲学的批判促使具体学科知识强固其前提、光大其传统、拓展其视野、超越其局限,进而促成具体学科知识的整体进步。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各项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哲学的整体性思考及其自哲学的批判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是一种相当无知的说法。事实上,当各项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作为不同的部分在世界整体系统中获得相对定位后,它们都可以在整体性思考中扮演咨询与意见参考的角色,而哲学则可以扮演综合知识、开拓眼界、整合体系、建立价值或调整价值的角色。与哲学相比,具体科学是通过限定自身而在世界整体系统中定位、进步的,但这种限定同时也会使自身的眼界受到限制。因此,对于具体科学来讲,它代替不了哲学的整体性思维(正如哲学代替不了具体科学的限定性思维一样);对于世界整体系统来讲,它缺少不了哲学的整体性思维。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讲,正是由于哲学的整体思维作前提,才可能使具体科学在整体世界的系统中定位;反过来讲,正是由于具体科学在整体世界系统中的定位,才使哲学的整体思考更加成为必要。
  所谓对哲学的批判,就是部分对全体的批判。实际上,就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批判,或者叫对自哲学的批判的批判。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批判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科学、文化、历史、个体经验作为整体所包含的部分对作为理性化的思想体系的哲学的批判。对于具体科学来说,是它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它标明具体科学孕育着新的生机,标明具体科学的理论、方法正在向新的高度的自觉提升。对于哲学来说,具体科学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方法。因此,这种批判往往意味着哲学方法的突破。当方法突破了原有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新的方法论时,当哲学体系限制着方法,方法突破体系成为必要时,就可以对哲学进行批判。前面已经说过,具体科学是通过对自身的限定而发展的。与此相反,哲学则是通过对自身的开放而新生的。但这种开放有时往往会使哲学缺乏对自身必要的限定。对哲学的批判正是促使哲学克服这种缺乏限定的途径之一。简言之,哲学自身的开放使具体科学的批判既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哲学只有接受对哲学的批判,才不至于走上独断、孤行的绝路。
  哲学的批判还表现为哲学的自我批判。哲学的自我批判又可分为不同哲学之间的相互批判和相同哲学之间的批判、自我批判两种情形。前者,从时间的坐标看,既指不同历史时期的后人的哲学对前人的哲学的批判,也指相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之间的批判;从空间的坐标看,既指不同地域的不同哲学之间的批判,也指相同地域不同哲学之间的批判;从语言、民族、文化、传统的坐标看,既指不同语言、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哲学之间的批判,也指相同语言、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哲学之间的批判。哲学的自我批判主要针对的是概念。批判导致发现和提出概念问题,通过解决概念问题而实现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的自我批判就是要从思想上发现、挖掘最深刻、最一般的概念。哲学的自我批判是哲学批判精神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
  哲学批判的力量来自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合成作用。只有三者合力作用,哲学才能担当起综合知识、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整合体系、建构价值、调整文化、导引社会生活等重任。具体而言,自哲学的批判是哲学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作用的主渠道,因而是哲学批判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都是服从自哲学的批判的。如果就体现哲学的反思性质而言,哲学的自我批判、自哲学的批判体现得更直接一些,对哲学的批判则体现得比较间接一些。如果说哲学的自我批判、自哲学的批判是从正面体现的,那么对哲学的批判则是从反而来体现的。如果从哲学的历史来看,哲学的自我批判无疑是主角,其它都是以其为前提和归属的。
   三
  哲学的批判是按照它特有的方法进行的。哲学批判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怀疑方法、提问方法和分析方法。
  怀疑方法。怀疑是哲学批判中使用最广的方法之一。古希腊哲学家中不乏有人认为,哲学产生于对问题的疑惑。这就是说哲学与生俱来就有怀疑的性质。怀疑作为哲学批判的一种方法,首先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我们没有任何预设的观念,它与思想的建设有关。当怀疑一个观念时,必定同时给出了理由。为了能够给出可靠的理由,心灵就已经投入了思想建设。其次,哲学的怀疑是出自理论要求的怀疑,它表明对事物的存在要追寻充分的原因。最后,绝大多数的怀疑属于知识论水平上的怀疑,它有两种类型:主观式怀疑和客观式怀疑。主观式怀疑是把世界中诸对象当做怀疑的对象。客观式怀疑主要是对我们的认识形式的怀疑。
  提问方法。怀疑的产生,就意味着对事物存在的底蕴打上了问号,暂时悬置了事物的存在。简言之,就是把事物转化为问题,继而追问。因此,哲学的批判总是围绕着问题,以追问的方法进行的。哲学的提问可以看作最严格意义上的追问:其一,哲学的提问既是针对疑问的原初起点——人怎样会察觉疑问的存在,又是针对事物存在的前提预设。因此,哲学的提问既是最一般的、最简单,但又是最困难的。其二,哲学的提问具有整体性、永恒性。所谓整体性,是指哲学提出的问题不可分割,因为许多哲学问题在被分割为单独的问题时往往就不再成为问题了。所谓永恒性,是说哲学提出的问题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即不仅有新问题,也有老问题。同时,哲学批判指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又意味着提出新问题。其三,哲学批判的提问方式对于哲学自身来讲关系重大。提问方式不同,往往意味着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甚至意味着哲学建构、内容不同。有时候衡量一种哲学主要不是看它提出了什么新思想、新观点,而是看它以什么方式提出了什么问题。一般来讲,哲学批判的提问有三种:“What-to”的提问、“How-to”的提问和“Why-to”的提问。“What-to”一般是本体意义上的追问,“How-to”则主要是对方法的追问,而“Why-to”则往往是对知识论的提问。
  分析方法。这里的分析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除了指澄明、清晰等含义外,更主要的是指解析、解构的技术。分析方法最先是被用来进行对哲学的批判。这虽然不尽符合哲学整体思维的本性,却往往能使哲学批判的一些问题比较准确地定位,因而也是自哲学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所经常使用的方法。据此,可以把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自哲学的分析方法与对哲学的分析方法。对哲学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些表面上难以做出判断的语句转换为清晰可辨的语句。它实际上是对语言的分析,因而往往是清除语言垃圾的有效手段。自哲学的分析方法,它关注的主要是观念存在的理由,它力图通过分析任一观念存在的理由而逐步揭示出观念界中各个层次的观念的存在理由,进而分析造成这些存在理由的思想方法,最终迫使观念本体论的第一理由显现出来,由此获得对观念世界整体存在方式的理解。
   四
  哲学的批判对于哲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历来都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强劲的内动力。
  哲学这门最古老的学科,它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长。世界上没有哪一门学科能象哲学那样,在其悠长的历史演讲中衍生出那么多的哲学门类、哲学流派和那么丰富的哲学文化,而且在其自身经久不衰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分化出那么多的具体学科。这是由于哲学是建立在一种全方位开放的思想活动基础上的具有严密的结构、整体的思维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很强的、自觉的发展新思想、接纳外来思想和扬弃旧思想的动力和能力的缘故。哲学的这种动力和能力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哲学自身所特有的批判性、接受批判性和自我批判性。哲学的批判是哲学发展、演变的内动力。具体言之,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哲学批判作为哲学演变、发展的内动力之一,主要表现在,(1)是保证哲学存在价值的前提之一。因为哲学要使生活的意义显现出来,主要是通过自哲学批判的方式进行的。(2)自哲学批判还是哲学吸纳营养的主渠道。通过自哲学的批判,哲学自身触及了对象的各种问题,由此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思想观点,作为自己提炼哲学问题、浓缩哲学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哲学的批判是联结哲学与其对象的脐带。其次,对哲学的批判是推进哲学方法、催化新的哲学方法的主要动力之一。如前所述,对哲学的批判主要针对的是方法,科学、文化、历史、个体经验都具有导向方法突破的原因。一旦哲学的方法发生变动,往往意味着新哲学的出现。对哲学的批判从向度看似乎是哲学发展、演变的外在力量,但从寻求并接受这种批判的自觉性来看,则是哲学本身的自动力。最后,哲学的自我批判是哲学演变、发展的主要形式。哲学的自我批判,广义地讲,包括自哲学的批判,因为当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实施对文化批判时,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的批判。狭义地讲,就是哲学对哲学的批判。哲学的自我批判,直接导致哲学学派和流派的形成、分化、组合和演进。
   五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非常强调哲学的批判。所不同的是中西哲学对哲学批判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哲学批判在哲学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凸现的向度有所不同。
  概括地讲,在古代哲学历史阶段,哲学的批判主要表现为自哲学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哲学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哲学以外的任何事物。哲学的思维指向,既指向自然,又指向社会,还指向人自身;既涉及本体,又涉及认识,还涉及伦美。古希腊哲学最为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征。到中世纪,宗教神学以哲学的形式君临天下,仲裁一切,从而代替了哲学的批判。其二,当时哲学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
  近代哲学阶段,哲学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哲学的批判。这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为起点、为前提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出现拒斥形而上学的转向。近代的对哲学的批判向度也有两方面的主要表现:其一,哲学的演化主要是通过以方法的突破来展现的,即近代哲学主要是由方法的建立走向新哲学的建立。其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科学化、技术化、具体化、个别化的走向或趋势,也就是说哲学本身也走向科学哲学或技术化哲学,即对一般性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部门哲学。
  现代哲学阶段,哲学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哲学的自我批判。其一,新哲学的建立,主要是依赖或通过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来实现的。其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碰撞、批判、交流空前加强;哲学演进出现了分化加快、周期缩短、节奏加速、流派繁多等趋势。其三,一些哲学家公开提出拒斥形而上学、消解哲学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哲学自我批判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因为形而上学是无法拒斥的,哲学也是绝难消解的。主张拒斥、消解哲学的人无非是把哲学从前门推出去又不得不从后门请回来而已。就连维特根斯坦“对不可言说保持沉默”的主张本身就是一种言说。所谓消解哲学本身就是哲学。因此,与其把现代哲学阶段看作是消解哲学阶段,毋宁把它看成是哲学自我批判最严厉的时期。从历史的经验看,这往往是孕育哲学新突破的时期。
  另一个方面,从总体上讲,西方哲学更多体现的是对哲学的批判,尤其是哲学的自我批判;中国哲学则更多体现的是哲学的自我批判,尤其是自哲学的批判。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西方哲学重“分”和方法,注重与具体科学的划界,而中国传统哲学重“合”和教化,甚至是文史哲不分家,等等。
  哲学批判的三种向度,实际上也体现的是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成长、发展的规律性周期或周期性的规律。自哲学的批判标明一种哲学的诞生,经过对这种哲学的批判,达到这种哲学的自我批判,标志着这种哲学的成熟。因此,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哲学的自我批判,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是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哲学史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
   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典型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坚信,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马克思在创立他的理论时就宣称,对现存的一切东西都要进行无情地批判。马克思公开表明,他的学说的优点就恰恰在于他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因此,完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诞生的。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其哲学)也是在批判中发展的。这一点仅仅从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着作的书名就能看得很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初创时期的重要着作之一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着作《神圣家族》的副标题是《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马克思最重要的着作《资本论》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的着作是《反杜林论》,等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公然申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按其本性是革命的、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不仅重视对对象、对外部世界的批判,而且总是自觉、严厉、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在早期,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对自己早年哲学思想的清算;后来,又对自己哲学思想中费尔巴哈的影响做了清除;晚年,恩格斯的一部《费尔巴哈论》对他们早年的哲学信仰做了最彻底的清算。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当中,他们不止一次地批评人们对他们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多次公开声明,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不是绝对真理,而只是方法,只是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的方法。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的自我批判精神。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最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并把它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一个基本的根据就在于,它是革命的、批判的。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样也是基于它是不怕批判的,它在本质上是欢迎批判的,它总是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的。
   七
  当然,哲学不仅仅是批判的,也是辨护、建设的。哲学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一是批判,二是辨护、建设。如果说批判更多侧重的是对事物持否定态度,是从事物运动、发展着眼,那么辨护、建设则更多侧重的是对事物持肯定的态度,是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稳定着眼。从理论上讲,批判与辨护对哲学来讲是相反相成、一身而二任的。批判某一事物就意味着为另一事物辩护,反之亦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批判与辩护在其现实性上不能有所侧重。一般来讲,当人类历史处于激烈的动荡中,当社会处于转型、变革当中,哲学更多是以其深刻的批判来充当先导的;当社会处于相对稳定、平和渐进状态时,哲学则更多是以其有力的辩护为现实服务。
  本文之所以强调哲学的批判,其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当中;其二是因为我国哲学界少有真正的哲学批判,尤其缺乏自我批判;其三,强调哲学批判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突破口;其四,哲学的某种不景气、缺乏生气,社会生活中一些正不压邪的现象泛起,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学拒绝批判和社会拒绝哲学批判的借口太多。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吴桂荣*
  
  
  
东岳论丛济南60-65B1哲学原理张理海19971997 作者:东岳论丛济南60-65B1哲学原理张理海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1:26

[新一篇] 論哲學的“創造性”  ——重談德國古典哲學

[舊一篇] 論哲學的批判與批判精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