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译文]  香稻是鹦鹉吃剩的,绿色的梧桐是凤凰曾经栖息过的。

   [出典]  杜甫  《秋兴八首》其八

   注:

   1、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2、注释:

     昆吾御宿:皆地名,在上林苑中。上林苑是汉武帝开辟的游猎场合,傍终南山而西,方三百里,跨有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御宿”,因武帝曾宿于此而得名。

    紫阁峰:在终南山寺之西,在县(今作户县)东南30里。紫阁,其形上耸如楼阁,太阳初升时,山呈紫色,故谓之“紫阁”。

     渼陂(bēi):水池名,在县(今作户县)西5里,水出终南山诸谷,合胡公泉为陂,周长14里,水澄清而味美,故称“陂”,是当时的游览胜地。陂,水池。

     尤物:指船上的女乐。杜甫《城西陂泛舟》诗云:“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亦指女乐而言。

    拾翠:语本曹植《洛神赋》:“或探明珠,或拾翠羽。”问,问遗、奉送。墨客那次游陂,是和岑参兄弟一道去的,开端刮大风,薄暮时水面月出,以是连续游览。

    仙侣:指同舟游人。移,行,这里指泛舟。

    彩笔:比喻文才高超。相传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曾梦见晋文学家郭璞向他索还彩笔,以后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干情况:气魄磅礴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情况万千”。


   3、译文:

     自昆吾至御宿一带,春天的道路曲折。南面的紫阁峰,一头撞进明净的渼陂,裂成透明的碎片。香稻富足,难以被鹦鹉的尖喙除尽,而时间已将碧梧枝头的凤凰减去。翠鸟的羽毛,有着作为礼物的复杂的缄默;天晚不停舟,这神仙日子难以在一日穷尽。我曾把这些山水及过往装在一支笔里带走。如今只剩下痛楚的低吟、深深的怀想,霜降秋天的小气候,并未赦免这颗饱含记忆的头颅。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首联记游踪,即从长安出发,颠末昆吾、御宿两地,再沿紫阁峰北面的山路而达于渼陂。颔联以“鹦鹉粒”写?陂物产之丰,以“凤凰枝”写渼陂风物之美。颈联记渼陂泛舟中的盛事。末了以当年本领横溢反衬本日才思枯竭,总结全诗,言外有无穷叹息。

          
     在浩繁的杜诗选本中,对该组诗布局、用事、诗法、词句训诂、歧义断定,各家举证等方面,既细致富厚,又有独到见解的,以萧涤非老师《杜甫诗选注》最佳。即前三首由实际(夔州)走向追念(思长安),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由追念(思长安)回到实际(夔州),详长安而略夔州。萧老师还以为从第五首起,都是前六句说长安、说已往,末二句才回到夔州,回到如今,都应在第六句分。

      该诗所独具的“夔州--长安”的生理时空布局,前人已看出来了。浦起龙说,“首章八诗之大纲”,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他特别着眼于该章的“他日”、“故园”,以为后七首云云……都在这四字中包举无遗。典范的是第二首,首联标明“夔府--京华”,以下诸句便在二地来回推移、流转:听猿--夔州,奉使--忆京;画省--忆京,山楼--夔州。末两句回归实际中流浪的故里,而精力归属的故里北斗下的京华,是墨客生命皈依地点。作者这种生理时空核心的两地流转,非常机动自由,如第六章首句“瞿唐峡口曲江头”,竟超出了“万里风烟”,把夔州、长安两地对接起来,变万里为比邻,这种流转宛如当代意识流。
这种两地流转的生理时空布局,最早可溯源到《诗经?东山》。该诗从第二章起,在布局上每章以作为配景的实景开端(前4),中心是写想象、幻景(从第二章想象中故里战乱后荒野,到老婆具象(三章)再到第四章新婚场景),末了又回到实际,以抒怀竣事。时间上显现已往,如今,将来;空间上绾合故里、征途两地。这统统,都是征民气理活动的产物。所谓意识流者,古已有之,并非舶来物,而《秋兴八首》用得最玄妙,最具独创性罢了。

      布局是具体的,而诗中透出对中华情况的体悟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他是在陵夷时以大手笔写大繁荣,写一个已经失落却还未完备冷却,也并不迢遥的盛唐繁荣梦。诸如“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的皇家情况;“珠帘绣柱”、“锦缆牙樯”的壮丽图景;“尤物拾翠”、“仙侣同舟”的平静情况,既念兹在兹,又是一场幻梦。而面前实际却是皇舆播迁、侯门易主、衣冠幻化。在盛衰遽变中他隐隐感触唐王朝底子动摇,感触汗青的谬妄、人生代价的颠倒。“自古帝王州”也保持不了永世的繁荣。本身当年虽曾“彩笔昔曾干情况”,如今却孑立到“江湖满地一渔翁”。在“每依北斗望京华”的苦恋、“日日江楼坐翠微”的反思之余,只能细细咀嚼昔日的风物,在盛衰今昔的弘大配景和生理反差中,只能“白头吟望苦低垂”罢了。在这场幻梦中,老杜不但对唐王朝盛衰引起哲理性思考,更感触人生幻化无常,代价颠倒,繁华难恃。全诗末了“苦低垂”三字值得玩味,此中体悟应是墨客对宇宙人生的生命体验尽在不言中了。写律诗一样平常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但这一首形貌陂风景,不停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这种写法,在唐宋墨客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杜甫能辗转格律之中而不为其所拘。


     6、杜甫《秋兴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照字面看,像不好解释,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就很顺当。为什么说这样一改就不是好句呢?原来杜甫这诗是写回忆长安景物,他要强调京里景物的美好,说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鹦鹉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所以这样造句。就是“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采用描写句,把重点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侧重的写法。要是改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便成为叙述句,叙述鹦鹉凤凰的动作,重点完全不同了。再说,照原来的描写句,侧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谓鹦鹉啄余,凤凰栖老都是虚的,只是说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寻常而已。要是改成叙述句,好像真有鹦鹉凤凰的啄和栖,反而显得拘泥了。说鹦鹉啄余还可解释,说凤凰栖老显然是虚的。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

    这种语言形式更是奇之又奇了。但当我们以汉语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时,我们就不会如孩子般惊惶失措了。它的审美意义和节奏意义大于它的语法意义,尤其把它当作独立的审美作品时。它的“香稻”和“鹦鹉粒”给人的质感和芬芳感,“碧梧”和“凤凰枝”给人辉煌的色彩感,而“老”字给人的沉郁感。当你领悟到它的妙处时,你会进一步感觉到,不这样倒置还不行呢! 


    8、一说:至唐时,诗体大盛,诗的结构渐趋完备,对诗人的束缚也便越来越多。格式要讲究,平仄要讲究,韵律要讲究,对仗要讲究……真难为了诗人们,戴着镣铐仍能舞得如此优美。只是,工工整整的唐诗读多了,有时便会怀念《诗经》那样不拘于形式的表达,通俗得近乎口语,简直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在那样的时候,随便说出一句话掉到地上都能长成诗。而限制渐多以后,尽管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但却终于有损诗之自然天性。老杜《秋兴》中有一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据后世考证,实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为了符合格律要求,不得不改成那样。虽然老杜大才,一改以后反而让原本平淡的诗句更添跳跃的节奏与韵味,但格式之约束,由此可见一斑。无怪得自唐以后,诗体渐渐死板衰落,佳句日少;也无怪得明人疾呼要向古诗学习,还掀起一场不小的改革了。究其原因,大概仍要提到诗之吟咏性情的天然功能。当格式的限制甚至凌驾于诗人情感表达之上,成为他表达自身的限制时,这样的诗歌,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我以“简句传真情”作为判断诗之优劣的基本标准。《诗经》之所以非同凡响,便是因为它以天然之语表率真之情,以明朗之情酝性灵之语,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在诗人未经污染的眼里,无一不能为诗,绣口一吐,无一不能成诗。那时的社会,那时的人们,整个儿就像构成了一首朴实无华的大诗,把人类最真实,最美好的心灵世界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直抵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让我们知道,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此坦荡清洁。


    9、“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弹性的获得,首要的是将一些虚词省略。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义性)是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从而作出多样的然而合理解释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俞平伯认为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可以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对比之意,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诗歌语言的弹性美,还包括特殊的词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绽雨肥梅”,“月出惊山鸟”,“雪尽马蹄轻”(词性变化),“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量词活用),“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动词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式倒装)


    10、梧桐树因其具有招引凤凰的美好传说故事,被中国历代人视为吉祥之物。东汉郑玄笺《诗经》之“卷阿”篇日:“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诗本意是高岗朝阳,梧桐生其上,而凤凰栖于梧桐之上鸣矣;今凤凰言高岗,梧桐言朝阳,互见也。—可知梧桐树具有招引凤凰的神异功能。战国时庄周《庄子·外篇·秋水》中有“夫鸩雏(凤凰类)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之载,体现了鸩雏不与凡乌共栖的高洁之志。前秦时苻坚在长安阿旁城植数十万株桐竹以招引凤凰。因此俗语有“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称。清苏州私园“残粒园”以植梧而名,园名就取自杜甫诗“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意


    11、鹦鹉属于杂食动物,肉类、水果都不忌口,它更喜欢吃软食,太硬和不易消化以及变质食物不能喂。饲养鹦鹉喂水很关键,水质一定要清洁卫生。鹦鹉每天必须接受一两个小时的“日光浴”,有利于紫外线杀菌,减少疾病的发生。我家那只叫灵灵的鹦鹉,已经6岁了,父亲每天都与它为伴,感受着“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人鸟同乐的快慰。(大河报 C09 花鸟虫鱼)

 

    12、在1989年,古诗词帮廖庆松解决了侯孝贤抛过来的一个大难题——后来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悲情城市》。

    《悲情城市》的摄影师陈怀恩在二十年后谈起这部影片,还在念念不忘剪辑师的重要:“侯导的电影风格之所以能够贯彻下去,关键在于廖庆松能够接受他这样去拍。”

    刚开始接过《悲情城市》的素材时,廖庆松是照着剧本一场场规规矩矩地剪的,后来发觉不对头了:剧本上的两百余场戏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场次,导演都没有拍。

    廖庆松几乎以为这部影片剪不出来了。不过,面对一堆接不起来故事的素材,他灵光一现地想到了自己当时在读的唐诗。

    侯孝贤导演的影片镜头几乎不动,远远地望着景物,画面安静而悠长,廖庆松发现,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一句诗。他甚至能从这“诗歌”的韵律中辨别出杜甫,三吏三别,那种流离颠沛的氛围与《悲情城市》是一样的。

    他想到了“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古诗可以经过这样的倒装,意思却不受影响;他还想到了“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从这边看过去,那边又想回来,诗句本身就是无比精彩的剪接。

    影片剪了整整四个半月,完成没多久,他就与剧组踏上了去威尼斯影展的路途。也不知道为什么,廖庆松就有一种感觉,他对侯孝贤导演说:“我们会去拿奖。”

    颁奖那天,侯孝贤导演对他说:“小廖,好像都给你讲对了”。1989年,在威尼斯电影节,《悲情城市》夺得了金狮奖。这是台湾电影人第一次在世界三大电影节上得奖。

    《悲情城市》也是廖庆松剪辑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他形容这种关于诗歌与电影的顿悟“好比是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

    “你看我剪接的影片有个人风格吗?没有的,我都是在寻找影片本身的样子。” 他说。

  附:《秋兴八首》的译文   

     秋兴八首(其一)

 

     白露——霜降,节令点燃枫林,雄奇的巫山牵引着萧瑟的大峡谷森然而立。长江,就在这凛冽的目光下,试图将沉重的大地挽到天上,边塞风云,偏偏反其道而行。去年的菊花开了又开,异客拴住今年的孤舟却拴不住彼时的眼泪:咸味正忙于建构另一个长安。砧杵的呼唤一次次捣破暮色中的高城:“每一把剪刀和尺子里都有一件未来的衣服”。

   

     秋兴八首(其二)

 

     落日变幻着最后的金币最后一次擦亮孤独的城池。以北斗为鱼钩,浑浊的老眼一次次钓起长安。猿声啼破眼眶钻石晶莹而易碎,八月浮槎虚幻天河遥远异乡人没有归程。冥思者幻想着尚书省的画壁,而疾病而城头清笳总是将美梦吹破!藤萝拴住石头却拴不住。月亮——这巨大的针空牵引着无数银白丝线,在芦苇之上,开始缝缀又一个因忧患和怀念而凄寂的夜晚。

 

    秋兴八首(其三)

 

    山城沉睡,均匀的呼吸金色,醒来的阳光被听见。青山抵抗着秋天,一边耐心地擦亮江楼的小轩窗。流水总让渔船显得孤独,循环让时间中的人显得孤独;而燕子依然不倦地剪断归途。我和匡衡的

差别,或许只是因为并非给同一个皇帝写信,即便想效法违心的刘向似乎也不可能。历史吊诡往事伤怀!
少年时的同学如今多已指点江山,而子路的遗风已和五陵里的帝王一样永远被埋葬。
   

    秋兴八首(其四)

 

    我耳边的这些声音诞生于长安的棋盘之上,属于灰烬且与阴影相连,它修饰我的一生。

第宅换了王侯,朝堂换了主人。物对人的抛弃,冷静地解剖着怀旧癖。异族之鼓敲破边关,插翅难飞的文书,催动帝国那衰老而疲惫的马蹄。秋天的鱼龙精确测量着烈士的迟暮:寂寞而冷清的存在,剩余的光阴可供怀想。

 

    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总是和仙人出没的终南山对望,垂直的铜柱依旧举着承露盘,吮吸天空。王母娘娘舍弃了瑶池,和整座昆仑。老子骑青牛,(紫气充塞)过函谷关汇集此地——当宫扇的雉尾彩云般收敛。早朝的皇帝在日光缠绕的衮袍中显形。独卧沧江之榻,倏忽又是一年中的日落时分

那未央宫的青琐门,想必已陌生了员外郎。

 

      秋兴八首(其六)

 

在瞿塘峡口,风烟的通道直达万里之外的曲江,白色的秋天,反讽的节令朝向彩色的往昔。

花萼楼至芙蓉园的复道凝结着天子游幸的气息,南苑的逼仄小径,将强行涌入的边关愁绪缠绕;珍珠帘和锦绣柱围住精致得仿佛了无生气的天鹅。彩色的缆绳,洁白的桅杆,受惊的鸥鸟如一双双飞奔的白鞋子……当我触及往昔欢乐的轻柔抚摸便感到对现实痛苦的拥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珍惜。

 

     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的镜子映照了两位帝王的武功,鲜明的旌旗,曾一次次擦去盛世的汗渍。月亮静息,并不随织女的梭子和丝线飞速流转石头鲸鱼低卧,偶尔吼动,秋天便被大风吹起。菰米覆盖的水面,如夜晚抖落的云朵的羽毛。露已冰,莲蓬已熟,不再需要粉红的借口。而夔州天空太矮,山脉阻塞,只允许翅膀通过漂泊江海之上的渔翁,仅有回忆这扇虚假的门。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6:0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