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拔亮把玩宝剑,一梦醒来军营中号角响成一片。

      [出典]   辛弃疾   《破阵子》

     注:

     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注释:

  陈同甫:陈亮12世纪,字同甫(又做同父),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句:指部队驻扎的范围。一说指牛,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晋书 王济传》和《世说新语 汰侈》麾(huī)下:帅旗下面,此处泛指兵营。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麾(huī)下:指部下。麾,军旗。

  ⑥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⑦的(di)[四声或二声]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⑧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⑨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⑩可怜白发生:感叹的悲壮语,头发都白了,还没能实现平生的壮志。

 

    3、译文1: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军营将士都能分到犒劳的烤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搏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已成了白发人!

       译文2: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庭。

     4、辛弃疾生平事迹见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5、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夏承焘)

 

 

 

       6、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

  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虞美人》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7、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8、回望八百多年前,一个已经不再年轻的男人,他夜夜难眠,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只得借酒消愁,希望凭着酒精的麻醉暂时忘记烦恼,谁知酒醉后,他并没有去睡觉,而是拿出了那把曾伴自己驰骋疆场的宝剑,他拂去了上面的灰尘,已经有多久没有用它了啊?谁知以后还会不会再用得上呢?他走到灯前,将灯挑得更亮一些,抚摸着那寒光闪闪的宝剑,一寸寸地欣赏着它,不知不觉,剑身中竟映出了金戈铁马的场景,那位身着盔甲英姿飒爽的将军不正是自己吗?激昂的号角盘旋在营地上空,他将大块的烤牛肉分给部下,塞外特有的乐器演奏着塞外特有的音乐,那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兵强马壮,粗犷而荒凉的大漠上,军容却极为严肃整齐。瞬间,万马奔腾,万箭齐发,沉寂的沙场开始沸腾,昏天暗地的厮杀过后是凯歌高奏。那将军横刀跃马,俯视着一切,他壮志已酬,功成名就。那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而他实现了,是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可就在那一刻,剑身上的影像突然全部消失,它只在深夜中泛着寒光,里面映着一个人的影子,两鬓斑白,那不正是自己吗?原来,刚才的一切都是梦境,自己做的梦。梦境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坠入痛苦的深渊中,一个已经两鬓斑白的人,还有多少时光用来挥霍,还有多少机会建功立业。是啊,可怜白发生,有什么办法呢?人生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白之时仍壮志未酬,犹如那尚未点燃的烟花便被水浇灭。那是如何的悲凉啊!

       这个有着中国文人式痛苦的人便是辛弃疾,那时,他被罢官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十年,眼看着华发上头,前途仍是一片渺茫,他在一次酒醉之后,便写下了这千古绝唱。

 

 

 

     9、说到醉的境界,我最先想到的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词句。
 
     在这首词的醉里,是作者心里所念的梦绕魂牵,感叹空怀报国之志;醉里挑灯,酒入豪肠,醉眼乜斜,诉说着长夜难眠;醉里挑灯看剑,灯火里泼喇喇掣出长剑,豪情万丈,血性冲天,看的是一杖雄心。于是,我向往“马作的卢飞快”的驰骋,我欣赏“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豪气,我喝彩“汉箭朝飞金仆姑”的快意恩仇,我更崇敬“醉里挑灯看剑”的英雄!
 
        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的和平年代里,远离了那八百年前的八百里连营,虎帐已逝,柳营更远。夜谈兵事的红烛,已幻化成闪烁的五彩霓虹,环绕梦际的连营号角,已幻化为KTV量贩式与组合音响掩护下的阵阵嘶哑与喧闹。繁华都市的醉里挑灯者,告别了荒城古道与烽火边城,走进了醉里挑灯看人生的现实中。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高脚杯里斟满琥珀色的液体,霓虹灯闪烁的都市大街上,踉跄着无数的醉步。醉后的酣睡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让多少人留在了今宵酒醒何处的梦里?又让多少人做了醉里挑灯看人生的挑灯者?
 
        醉里挑灯。醉,让人产生幻觉。醉,让人热血沸腾。蹒跚寻觅,回溯生命之源,当岁月沉淀着记忆,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于夜深人静时,看眼前的偏安处境,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记忆的碎片,漂染着浮光流彩的情愫,如晚霞朝露,飞逝而来,又飞逝而去,直让迷蒙的醉眼欲加朦胧。未见风过留痕,只闻雨落有声,我便于“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怀中酒”的醉的清醒中,省悟一个人生的真谛,醉里挑灯细思人生,真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转瞬间,人生就融入这杯盏之中了。
 
       生命是一首歌,正跳动着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可不可以累积成桑田?如果不能,那么,如水的日子再过个一甲子,是不是就可以刻划成沧海?于是,明白了醉里挑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醉。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尘世中,清醒地挑一盏“醉”的明灯,看人生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对联写的是自然变幻多姿的景色,海水与浮云,也暗示着人生的海潮涨落,浮云长消。一副对联寓意深刻地告诉人们,用醉里挑灯的清醒,淡看凡俗人生的繁荣与荒凉,繁华与萧条。


 

 


       醉里挑灯,笑看人生。对于久经岁月风霜历练的人来说,于和乐、悠闲、广远,其乐融融的境界中,看人生长路,观岁月风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人生的超越,是一种人生的睿智,是一种人生的尺度。在深远又高邈的人生哲学中,对于有着人生丰富阅历的人来说,是在享受醉意中的人生,是在体验醉意中的真理。如此的醉意中,看到的是马不是鹿,看到的是桑不是槐!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看得真真切切……
 
         天穹,静静地安睡,轻风和煦,细雨绵绵。把灯又点亮了一些,闲闲的看着书,悠悠的品着酒,独自追求一种“我欲醉眠君却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随意。此刻,我在酒精里释放自己潮湿的魂魄,于微醺的双眸里,于洒脱自如的随意中,于与人为善的和谐中,于不卑不亢的微笑里,醉里挑灯,笑看人生。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文清   八斗文学)(http://www.8dou.net)  

 

 

      10、唐以后,剑多了点文气,文人雅士多喜欢佩剑而行,其后剑与诗、酒并提。

   “看剑引杯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淡淡的酒气与酸儒气在修长的剑身上轻飘。

       美人如玉剑如虹,甚至,我们可以嗅到脂粉的香气……

       然后宋朝的辛弃疾慷慨激昂的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将无数男儿热血涌上剑身,剑光中,我们又可看到剑创初期征战战场的风采,却尽脱妖气,只现神勇。

 

    11、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11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