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译文] 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 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出典] 李华 《春行寄兴》
注:
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注释】: 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
①萋萋:形容草茂盛。
②涧水:山沟里的水。
3、 【译文】:
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也曾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下,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流逝了。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烂漫的山花,花只好任其自开自落, 虽鸟语婉转,但也是自鸣自听,一切是那么的寂静荒凉。
4、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元氏县)人。开元进士。天宝中,官监察御史,转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被执,受伪职。乱平,贬抗州司户参军。晚年倌佛,隐居江南。他诗文兼擅,其文与萧颖士齐名,时称“萧、李”。有《李遐叔文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一卷。
5、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座落在这里。境内女几山是着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它年年都吸引着皇室、贵族、墨客、游人前来观赏。然而,在安史之乱中,这里遭到严重破坏,景象荒凉。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作者站立城头观赏景致,只见大片土地荒芜,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接着,一笔便把人们的视野带到了连昌宫和女几山一带。
“涧水东流复向西。”太平时期,登上那武后、玄宗曾走过的“玉真路”,不仅可以观看“鸣流走响韵,含笑树头花”的美景,而且也会看到农民利用涧水灌溉的万顷良田,但现在,这里清冷冷的山泉却再没人汲引灌溉,而是任其“东流复向西”了。昔日,这里的香竹、古柳、怪柏、苍松,无处不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而今,且莫说那些,就是红颜吐芳的春花,也早已无人欣赏了。
“芳树无人花自落”,这里强调“无人”二字,便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
“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仅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着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多少寂寞之感啊!
6、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全篇四句,都是写诗人行经宜阳时即目所见的暮春景色。在景物描写中,渗染着诗人感伤,哀愁的心情。这首诗妙在字面上毫不涉及人事,但细加品味,诗人却借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正因为此诗具有感物伤时、即小见大、意境含蓄的特点,所以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全篇写景,写法又有变化。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和诗人的感情是调和一致的。
首句“宜阳城下草萋萋”,写他站在城头上俯瞰所见。昔日,这里坐落着金碧辉煌的连昌宫,县城四周风景幽美,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皇亲贵戚、骚人墨客前来游赏。而今,城下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一片深绿的草色令人触目惊心。
次句“涧水东流复向西”,又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城外。当年,通向连昌宫的道路两旁,有奇花异草、苍松翠柏、流泉响韵,游客络绎不绝。而此刻,诗人只见到一条清泠泠的山泉,忽而向东、忽而向西地流淌,它似乎在呜咽,向苍穹和旷野诉说自己的冷落、寂寞。面对着暮春晴野。诗人只写城下萋萋草满和城外涧水东西,使人感到景色是那么寂静、空旷、荒凉。读者从这荒寂的景色。可以想象战乱后的县城已消失了往日的繁华,变得破败不堪,以至荒无人迹了。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感伤、叹惋之情,便从这一幅野草丛生、涧水乱流的景物画面中流露出来。显然,诗的前半篇用了“哀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的后半篇:“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所写的景色却与前半篇迥然不同。看,春山一路。芳树葱茏.山花烂熳,鸟声宛转,这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富于生气的春景呵!但诗人在句中嵌入“无人”二字,点出人事寂寥,花开无人观赏,鸟啼也无人聆听。这“无人”二字,勾连四句,笼罩全篇,可谓此诗的“诗眼”。为了强调美景同哀情愁绪的不协调、不相干,诗人又用一“自”字、一“空”字,表现山花枉自开落。春鸟徒然鸣啭,满怀愁绪独自在山路上行走的诗人无心理会佳境。这样,就更有力地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自”、“空”这两个虚字,饱含着诗人感物伤时的深沉慨叹。很明显,这两句是以“乐景写哀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后半篇正是从乐景与哀情的反衬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还应指出,此诗选用浅齿音“萋”、“西”、“啼”作韵脚,音调凄切、幽细.同所要抒写的伤感、哀愁之情很合拍。我们诵读起来,仿佛有深长的愁恨,一起都堆上了舌端、齿尖。
《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着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而 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 ,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7、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这首诗写的是静景,然而静景偏于动处写:水流、花落、鸟啼,无一不是变动的景象。
这首诗虽然还不能说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却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是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的心境服务的,它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8、茂盛的春草,一直蔓生到涧边,涧水则萦纡曲折,时而东流,时而西去,而在涧水之旁,春山之畔,别无行人,一路经过,但见“花自落”、“鸟空啼”而已。“自”与“空”,着重点出郊野之宁静。但这宁静,并非沉寂,水在流,花在落,鸟在啼,非常和谐地统一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使人看来,富有生气。并且由于出现了声响和动态,反而更加衬托出其宁静幽渺来。南朝王籍《入若耶溪》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云:“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从动中见静,以音响显示宁谧,可以互证。
拿《枫桥夜泊》等四首和《滁州西涧》等三首对照,可以看出,描写景物的诗篇,固然必须生动逼真地重现景物,但更主要的,还要能够同样地刻画诗人在具体环境中的内心活动,不但使读者如见其景,也如见其人。前四首诗透过写景,写了诗人的旅愁,后三首则从景物中显示出诗人心境的闲适和愉悦。文艺作品总是写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即使在作品没有出现人物形象,或者人物形象在描写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作者的形象或他的精神面貌,依旧会通过他所写的内容而反映出来。
9、寂寞美景诉说人事变迁。姜夔《扬州慢》里下片这样写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先设想唐代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一定会“须惊”“难赋”,说明扬州如今已破败到令人难言的程度。尾句锁定桥边的红药,那种外形很象牡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的植物。往年看它赏它的游人如织,现在花儿依然娇艳,可战争的创伤、阴影,令谁还有闲情逸趣呢?杜甫在《蜀相》里,写丞相祠堂前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话包含了诗人的感叹: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一片碧绿,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鹂唱得那么动听,可有谁来听?因此这无人观赏的春色就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感伤。李华在《春行即兴》也同样写到“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历经安史之乱的国家山河似乎依旧,可是花开花落都无人过问,山花烂漫,鸟语婉转本是游人踏青,骚人赋兴的佳景,而如今却都是自开自落,自唱自听,这“物是人非”,不正是乱后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10、一个人选择的能力,有时在自己的人生中所能主张的,十还过一二,所以古人今人皆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你来这世上时,这世上,早已在人类数千年的行为中构造了物质的景象和精神的象征。单以个体生命所欲改变些什么的理想,对大多数人而言于这个庞大而根深的现实,实在是一个渺茫的悲壮事件。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