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北方的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
[出典] 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注:
1、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2、注释:
重(chó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
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相去:相距,相离。
涯:方。
阻:艰险。
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
已:同“以”。远:久。
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
顾反: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
“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青春易逝。
弃捐:抛弃。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两句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
3、译文1: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译文2:
走啊走啊越走越远,就这样活活与夫君分离。相隔万水千山。各处天涯海角。道路险阻又漫长,谁知何时再见面?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国的鸟栖息于南方。分别的日子太久了,人一天天消瘦。难道像白云遮日一样,你也受到别的女子蒙蔽,而不想回家。相思让人变老,青春悄悄消逝。我的思念和担心都不必说了,只盼你注意温饱,保重身体。
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着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着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5、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妇说: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6、“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北驰燕南飞,一南一北,在我们眼前形成了强烈的方向反差,空间上的距离隔断跃然纸上。
7、明代嘉靖年间,在浙江募得4000名义乌兵之后,戚继光率军在东南沿海连战连捷,以摧枯拉朽之势荡平了为患中国数十年的倭寇,成为一代名将。以义乌兵为骨干的戚家军由此声动朝野,威震四海。
鲜为人知的是,扫除倭寇以后,义乌兵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终结。明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奉调北上,任蓟镇总兵,训练边军,修筑长城,为气数将尽的大明王朝抵御北方鞑靼的侵袭。与此同时,他也让义乌兵再一次走进纵横捭阖的历史深处,铭刻在绵延万里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之上。
在此后的400多年中,义乌兵与故乡的血脉联系早已中断,但他们的后人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一代代口口相传着“我们的祖先是浙江省金华府义乌县人”,守望着祖辈们修建的城墙。那些故去的人,则留下一座座面向东南的坟茔———那是故乡义乌的方向啊……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400多年的风雨洗去了乡音,模糊了面容,冲淡了记忆,但那份思乡的真情依然深切:一段段长城见证了义乌儿女建立的不朽功勋,也在冥冥之中化为一条丝带,把散落在北方长城沿线的义乌兵后裔们牵引回故乡。纵然相隔千山万水,一朝回到故土,仍是两地一家亲!
时间的刻刀割不断亲情。2010年,长城与义乌,隔断400多年的血脉重新续上……
8、小时候,老师讲课时如果不小心写出几个繁体字,大家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仿佛见识了武林高手不经意间露出的真功夫,感觉老师太有文化了。那几个繁体字,整堂课都挂在黑板上,闪闪发光,像红星一样照耀着我们。不过,真要我们写繁体字,大家伙又不乐意了,这颇有些“叶公好龙”的味道。王力先生说,学生之喜欢简体字,如“水之就下”——诚哉斯言。因为繁体字平均16笔,简体字平均10笔,这相差的6笔加在一起可就不少了,尤其是对于被老师罚抄的同学来说。我现在年纪渐长,每每看着读小学的儿子抄写词语,更加体会简体字的好处来。
有人认为繁体字比简体字好看,从书法的角度看,这话不无道理;有人认为简体字割断了文化的历史,老祖宗的遗产咱不能丢,从文献的角度看,倒也持之有故。但是如果与简体字的便利比起来,这些问题似乎又不值一哂了。好的书法家,不必拘泥字的繁简;普罗大众,不必整日雒诵文献。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识繁写简”,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又可满足日常的交流。至于文献的整理和文化的传承,自有专家们负责,老百姓乐得省心,繁简于我何有哉?
繁简对峙之外,我们还能看到文言和白话的拉锯,言文脱节在中国是个老大难问题。像《镜花缘》中的酒保:“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之乎者也酸文假醋,难怪要招来林之洋的老拳。这说明彼时人已厌倦“之乎者也”那一套。胡适先生1918年说道:“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这话今天仍未过时。
不过历史长河在流动中,时常有沉渣泛起。2001年江苏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以浅近的文言书写,尚可忍受。及至去年的满分作文《绿色生活》,就等而下之了:“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据说专家仅注释就写了四页,媒体照例一顿热捧,害得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剑走偏锋。“甚矣,人之好怪也!”原来掉掉书袋,炫奇耀博,就足以让大家趋之若鹜。试想一下,让满分作文的孩子摇头晃脑地去打瓶酱油,估计没几个人听得懂。这真是何苦来,其实,“我手写我口”就好了。
一般说来,普通人对于繁简和文白的态度比较明朗,对于方言和雅言的态度就有些暧昧了。所谓“雅言”,又称“通语”,就是现代人说的“官话”、“国语”或者“普通话”。古今言殊,四方谈异,方言的使用可以使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所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好比最近网上流行的“有种体”,各地网友纷纷用方言晒当地文化,出门在外,听到乡音自然倍感亲切,露出会心的微笑。彼得·伯克说:“每种特定的语言都有自己的形象”。我们听那南腔北调,神完气足嘎嘣儿脆的北京话,婉转柔媚燕语莺声的吴侬软语,音域宽广铿锵有力的粤语,高吼激越粗犷奔放的秦腔,方言的差异造就了戏曲的繁荣。
另一方面,因为地域阻隔,方言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交流障碍。《说苑》里的子皙听不懂《越人歌》,只好让人翻译成楚语,原来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爱情表白。远的不说,我们且看近代的梁启超。俗话说: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广东人说官话。光绪帝向他咨询变法事情,梁启超一口广东味浓郁的官话,听得光绪帝云山雾罩,只赏给他小小的六品衔了事。这说明不通普通话有多尴尬,不但无补于爱情,还有碍于政治。
因此,我们于语言文字规范,须持通脱的态度:约定俗成,因势利导,兼收并蓄,披沙拣金。无论是面对地域方言的混战,粤语北伐,东北话南下,四川话东征,还是面对社会方言的流行,“给力”、“神马”、“有木有”从网络走到网下。我们都以平常心视之,敢于拿来,不羡慕嫉妒恨,也不敲闷棍,而用典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加以引导。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沉淀物,语言背后屹立着一座座文化山脉。透过繁简之别,文白之争,方言和雅言之消长,无疑能看到文化的波动轨迹。
(博客(微博)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nglin2121)
9、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中国人的足迹是能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很幸运,因为我不是开荒者,所以没有早出来的中国人的辛酸。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是的,中国人本来就是恋家的,鸟飞返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无论是身在何方,心里面总是有一处和自己的故乡相连。也许是街道的一处小食店,也许是童年父母经常带自己去玩耍的公园,也许是儿时伙伴踢球的街头,不管怎么样,家乡这个名词总是会有吸引力。无论身处的地方是何等的优越,无论家乡在外人看来是如何地不能生活,总有一天,心里总是会想家,想回去看看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土地,想回去看看故乡的亲人。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会有这个“总有”的一天,因为我没有到那个年龄。我看着身边的中国人,有一些嘴里口口说着中国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的话,可是经常流连的,还是中国的餐馆,平时经常交往的,还是住在这里的中国人,嘴巴上千万个不喜欢,骨子里,血液里,总是改不了中国的烙印。等到真真正正地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当他们的下一代,有着中国人的模样,但是里面却是澳大利亚原装出口的子女,跟他们说自己是澳洲人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会不会隐隐约约有一些的失落和疼痛呢?这个与政治无关,只是有一种失去了家的感觉。
恩,也许就像张明敏所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为了寻找梦想,我出来了。但是也许等到我真正老的时候,所希望的,只是回到那间在百岁里里面的传统的西关房子,每天黄昏搬凳子,坐在大大的榕树下,跟小孩子说着我现在的故事,只是,那时的小孩子,还会喜欢听老人说故事吗?
10、现在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子踏出国门,到国外去寻找继续深造的机会。然而洋装虽然穿在身,可心却依然是中国心。海外的游子就象放飞的风筝,虽然身子在外翱翔,但心却随着那根牵引线牢牢地系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的……
11、从年龄上来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对生活就会有一定的感悟。人到中年,难免会遭受挫折与失败,难免会遭受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比如,正义受欺凌,友情被玩弄,爱心受欺骗,付出无回报,当生活中这些不得志不如意不顺心扑面而来时,失意无奈中的人们难免会感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感慨社会不公,人心不古。想想走进社会所栽的跟头,心中难免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童年好,纯洁的心灵就像月亮一样是透明的,不受一丝世俗干扰。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回忆起童年的月亮,回忆起在月亮下度过的童年;回忆“月出惊山鸟”的夜景,回忆“月上柳梢头”的约定;回忆听爷爷讲“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的曹操,回忆听奶奶谈“月晕而雨,础润而风”的征兆。那时候,农村学校从来不留家庭作业,又没有电视,吃过晚饭,唯一的娱乐节目就是在月光下玩耍,在大街上玩耍,做迷藏,练武术,玩老鼠钻洞,老鹰捉小鸡,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玩累了,玩够了,才在大人的再三呼唤中回家睡觉。在记忆中,有趣的童年总是和明亮的月光连在一起。
人到老年,就更会产生一种怀旧心理、寻根意识。如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落叶归根,狐死首丘。这种心理这种意识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想像中返老回童:回归童年,依恋儿时的生活;回归故乡,以求落叶归根。所以很多老年人往往会坐着就发呆,其实他们是在回忆,想着想着,仿佛在意识中就一下子回到故乡了:回到故乡的小河边,回到故乡的田野上,回到故乡的柳荫下,回到故乡的月光中……猛地被惊醒,回过神来,难免会流出两眼混浊而沧桑的老泪。有生之年真的好想再回老家住住,看看家乡的庄稼,走走故乡的小路,闻闻家乡的泥土,望望家乡的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月亮不老,人生易逝啊。
12、 路程用脚步来量,大步流星,总抵不过天南地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们在原地矗立,一任如水的思念,淌过暗夜的孤寂。一任檐前的风铃,摇落一地诗行。
问你心有多宽?你说:“从江北,从江南。”江南,一纸油伞,紫燕双飞;塞北,一帘风絮,伊人独立。江南塞北,横流沧海,桥已断,情未残。那把油纸伞太小,只能撑起微雨,而难抵挡花落。
舞低杨柳江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会不会只是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个夏天,我涉过路途上的青翠和昏黄。它们见识我的平静你的坦然,见识我们的负负为正,痛痛为安。沉默着,你不敢说一路向南,我不会言一路向北,而我们的目光穿越千山万水,于途中相遇,苍凉中抽离彼此温婉的暖,缠绵成相思的影子。
13、晋江犹如一个母亲,他的子女长大成人后有的在身边,有的远离她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梦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无论走到哪里跟都在清远,哪天在外面的狂风暴雨后,也希望能回到母亲的身边,受到母亲的关爱。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4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