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 竹林外三两枝桃花绽开,春天到江水暖游的鸭子先知道。
[出典] 北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注:
1、《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3、译文1: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译文2:
竹林外边两三枝桃花初绽开放,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蒌蒿遍地生长,芦苇的嫩芽刚吐出,恰好是河豚将要浮上水面的时候。
译文3: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4、苏轼 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元丰八年(1085)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着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5、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蒌蒿”,一种野菜,春天生长。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鱼名,味美而有毒。春江水发,河豚即溯流而上,量多而且最为肥美。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评 解
惠崇原画已佚,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7、一种观点:惠崇的《春江晚景》勾起的苏东坡的馋虫,激起他对江南美食的向往,所以才会题此诗。
理由之一:苏东坡是美食家,他对吃特别有研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古往今来的文人中,大概只有清代的袁枚能和他相比了。因为好吃,所以他的肚子比较大。他曾经拍着他的大肚子问他最宠爱的侍妾朝云说:我这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朝云回答:学士装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其实朝云是不好意思说,你那装的一肚子脂肪。古代妇女比较含蓄,讲礼节一些。
理由之二:苏东坡在江南呆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当过杭州知府,杭州至今还有个苏堤,有个名胜叫苏堤春晓。杭州人会吃,能吃,懂吃,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要不,楼外楼也不会那么出名了。当然后来还到过惠州,有人说;东坡本是西湖长,不到罗浮未肯休。惠州也有个西湖。西湖的鱼可是出名的好吃啊。
理由之三:惠崇的画中景物,俱是江南美食。初春的小仔鸭,炒、烩、卤、蒸,无论怎么做都好吃,肉质鲜嫩;蒌蒿有青蒿、白蒿,拌,炒俱可,是春季当令美味,芦芽才出尖,那是最好吃的时候,再长大一点就老了,白而脆嫩,煮汤,炒菜,或是做成盐水芦笋,哪一种都可口。更何况作者立马想到,河豚快上水了,那可是人间至美之味啊,虽说有剧毒,可不是有“拼死吃河豚”之说么?人们为了吃河豚肉连命都可舍,东坡先生,这样一位美食家,又怎能拒绝这种诱惑?如果能在竹林外桃花设置酒设炊,看江景,品美食,那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可以想见,东坡先生看此画,悠然而神往之,于是欣然命笔而为诗,等他写完了,才发现,光顾看吃的了,没发现上边还有两行大雁,这才又补了一首,这也就是后一首不如前一首好的原因。
美食是古今同好,这首《惠崇<春江晚景>》无论哪一个时代,无论哪一个季节都有诱人的香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年诗人早早嗅到那开始变暖的春江气息,鸭子最先把春江水暖的含蓄带临大地。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风如酒,那时的苏轼是不是正和诗友们一起,置身于桃花林中,对酒当歌呢?还有那沿溪而行,忘路之远近的陶渊明,在遭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后,桃花之美丽便与尘世之外的桃花源的怡然自得相系相联。在那空灵纯净的边远地界、“黄发垂髫”的质朴民风中,桃花也显得烂漫许多。
而今的我们,春风轻拂而过,花瓣随风飘扬,听到了吗?它们相互婆娑的声音、它们拥抱大地的声音,还有它们与你缠绵的声音?那片片落英,阵阵花香,就随着轻柔的春风,轻轻地飘进你的怀中,落在你的头上,钻进你的颈项里,抚摸你的肌肤,沁入你的心脾……
10、 撇开文人的多情,桃花其实是一种最朴素的山野之花。它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盛开。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反映一种气温垂直分布的景况,但它的艺术魅力却远远超出这种纯粹的自然特色。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又诱发了多少心灵翩跹的乡野憧憬?
桃花是一种流淌在文字里的暗香,它美的清然妩媚,所以古来众多文人都喜欢用桃花做引子,写就千古佳作。撩开历史的云雾,桃花妩媚的气息穿透千年文化,从古朴的诗经里迎面扑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种原始古朴的美,震撼了多少踏青人的心思?浸染过多少青青子衿的笔墨?
桃花是一种灵性的花,它没有牡丹天香国色,雍容富贵的大家风范,也没有玫瑰华丽的浓烈花香。春风吹,桃花红,满山遍野是它的姿容。它不入厅堂,偏居于山野沟壑边。它不是温室里的花儿,它在自然的原野上,肆意怒放。它缤纷艳丽的色彩赋予了春天最灵动的美丽,在文史里占尽小家碧玉的风流。
桃花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里是绵绵不绝的情深意重。它明媚如春,冰洁如玉壶。它朴素热烈,返璞归真。它是春天的名片,在姹紫嫣红里传达爱的真情。三月的体温抚慰着桃花,从此它搁浅在诗人青睐的断章里。
桃花是一种旷世绝谷的意境。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带领我们走入一种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夹岸数百步,中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片大片的桃花盛开,给了世人多少寻求和平,宁静,幸福的渴望?其实这世上哪有桃花源?后人再寻这美丽幽然的世外桃源,也不过是“遂迷不复得路”罢了。桃花留魂梦,桃源在心中。心有桃花,人自陶然。
颠沛流离的传奇里,桃花和女子的美貌分不开;因了红颜薄命这些隐晦的叹咏,明媚灿烂的山野桃花沾染几分尘烟。八字论里,桃花是一种命理的桃花,又名咸池。它支配人的某种特殊的心情和运气。桃花的花语和爱情分不开,桃花的宿命也与一个情字丝丝缕缕羁绊,从此劫难重重。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在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里,桃花是情字最绝望的劫难,最凄凉的衬托。泪眼相看,心爱的人近在咫尺,却缘分不再,那份浸透骨髓的凄凉能不叫人痛断肠?唐婉自沈园归来,从此郁郁重病,而后芳魂消散。一曲《钗头凤》,激起多少与世俗抗争的愤懑?
崔护巧遇桃花女,一句“人面桃花”更是占尽文坛风流,争相传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个“笑”字让桃花明眸善睐,无比传神。桃花的美,自在那低头含笑的娇羞里;桃花的薄凉,也深深蕴含在诗人怅然若失的寂寥里。
在流水般的历史里,有那么多命运多舛的女性于世道和命运抗争着。她们以自己卑微的人生价值,演绎着桃花红,桃花美的经典。她们有着高山流水的温情,芦苇般的柔韧,薄如蝉翼的梦冀,炽烈如火般的信念。如一株株艳丽的桃花,灿烂开在历史的角落里。不卑不亢,将灰暗变为明艳,将屈辱化为力量,一步步将桃花的美丽演绎到底。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桃花的骨气。孤芳是转瞬的繁华,《红楼梦》中有一语:女人是水做的。落花流水总给人萧瑟凄凉的感觉,“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而李白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点化出桃花流水也是美的。荣盛和消逝属于自然规律,见花落泪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悲剧性格。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用美学的观点欣赏事物和人生,积极入世。
雪里梅香。
11、艳丽的桃花仿佛就是春天的象征,人们把农历二月叫桃月,春雨叫桃雨、桃花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浓浓的春意,桃花应该早些时候知道吧。
桃花,一直都代表着那美好易逝的爱情。古来多少痴情人都伤叹: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