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出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注: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3、译文1: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

  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

  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

  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着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48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16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31名。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太熟悉了,就因为熟悉,才有一些误解。
  从诗题说起。“忆山东兄弟”,可不是现在的山东半岛,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所以,这个山东,其实是现在的山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这首诗,其实忆的是家里的亲人,全诗的“兄弟”二字,都把它当家人来理解。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其实一样的意思,只是“诗”这种文学的精华的浓缩手法罢了。
  作者其实只是佳节里想念家人,或者,感念一下吧,想念自家兄弟。但他这首诗实在太有名了,每到重阳,自然有人想起这首首选,慢慢地,大家都以为重阳节是兄弟相聚的日子了。文学的感惑力便是这般。
  其实,不是的。
  这首诗写得非常朴素。后世游子身在他乡,无论何时何地,感佩凄凉况味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这首诗来。倒不特重阳如是。
  古人以“九”为阳数,“六”为阴数,九月初九,“而日月并应”,是为“重阳节”。秋高气爽的夕阳无限好时分,所以,饮酒、赏菊、登高、插茱萸。魏晋之后,这个节日其实是个没有啥特定纪念意义的节日,不象清明介子推、端午屈夫子的由来有自,反而类似中秋或元宵,只是一个节气性的节日。而成为敬老的老人节,那恐怕取“久久”长寿之意,附会一下吧,也就是从一九八九年开始的。

7、“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见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两句大意是:(今日是重阳佳节)遥想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必然会到山上去登高,也必然会每人头上都插上茱萸。当他们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感到少了一个人 --- 远在异乡作客的我。

  这是诗人少年时代客游他乡,又逢重阳佳节,为怀念乡兄弟而写的一首诗。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妙的是,本是自己佳节思亲,却说家乡的兄弟思念自己;说家乡兄弟思念自己,却又不直说,而设想一个个兄弟们登高遍插茱萸时想到少了一人的场面,把自己思念兄弟之情鲜明地突出出来。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是早熟而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十九岁“赴京兆试,举解头”(唐代各州选送士子入京考试,叫做“解”;在这批人中间选拔的第一名,就是“解头”或“解元”),二十一岁成进士。他对各体诗歌都擅长,诗名也很大。他的“山水诗”,过去被认为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盛唐这个百花齐放的诗坛中一个很重要的流派。杜甫称他是“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之八),简直是普天之下都传诵他的清词丽句。他有精湛的音乐修养;又是绘画大师,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怀念家乡兄弟们的作品。这时,诗人在长安。唐代对华山以东的地区都称“山东”。他的家乡是河东蒲县(今山西蒲县),也属“山东”。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传统的风俗,这一天要登高,还要把茱萸[zhūyú]插在头上。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防止恶浊气味的侵袭。

  年轻的诗人初到长安,生活在这个陌主的环境里,而且又是这个环境里的陌生的人。人地生疏,心情是极不舒坦的。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是有双重的寂寞。如果这个“异乡”,是曾经住过一段时期的地方,或者并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景况就要好多了。现在是孤零零地在异乡,自然就时常怀念家乡的温暖。特别是“每逢佳节”,别的人热热闹闹过节去了,而那些“异乡”的“异客”,就更加感到寂寞凄凉,于是加倍地想念家中的亲人了。这个“倍”字,不仅把节日的特点,就是连平日的心情也一并写了出来,用字多么简炼!

  如果前面两句说的还是一般背景,只说是“每逢佳节”,还没有专说到重阳节,后面两句就是专写“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的特写镜头了。这一天,诗人大概是独坐在长安的旅舍里,没有人送酒,也没有去登高,就这样闭门过重阳。这时候思想转来转去地离不开家乡的兄弟们:他们正在干什么呢?往年在家里,大家一同去登高,今年也一定会登高去了。可是,在他们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为少了我一个人,弟兄们不能在一起欢聚而感到遗憾。这时候,他们也会加倍地怀念我,对我在长安的状况分外牵挂吧?这明明是诗人想象中虚构出来的情节,却说得象确有其事似的。

  诗的布局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用“遥知”两字(直译为“我在远方知道”)做为引线,把自己的思路直通到远远的对方。不说自己在想念家乡的兄弟,翻过来说家乡兄弟们在节日中怀念自己。其实,这还是他在怀念兄弟,正是“倍思亲”感情的深化。

  这首语言质朴的抒情小诗,用意非常婉转。寥寥四句的小小篇幅中,每句一转,笔力雄健,而且自然流畅,仿佛是信手拈来,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名作。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最早关于重阳的印象。小学时的课文,白发老师。故山的山和水一程一程晃过去,转眼就成梦里的景笔下的字,峰转路转,几十年光阴如水逝去,有些白发亲人离去,有些少小相识远走,只是故乡的山,环山的水,依然一成不变,在梦里等待游子的思念。待偶尔回乡探亲时,望见的山和水却又仿佛和故人一样老去,清清河水已经老去,翠翠竹杆已经老去,无垠田野已经老去,青黛远山也已经老去,这些老去的山水和人物一样,斑白、灰黄、寂廖,这使得探望的心情沉甸甸背负了债,像是亏欠了守候它们老去的那些年岁,亏欠了我们相依的时光。然而远山近水依然还要老去,在下一次的相逢时,或许它们会老成干涸的树皮和焦土,但地点还在,仍然守候着曾经相濡以沫的孩童们。山和水,是世间最有情的词,尽管它们老去,尽管我们老去。

  逝者如斯夫。曾经用种子孕育发芽种下的芙蓉树已成林,它飘飘洒洒的种子在入秋时遍洒每一个角度;曾经采叶于山的桑树已干枯,留下一段腰身大小的残枝干诉说烟云般的往昔;曾经带着土狗洗澡的河塘已老去,当年我们曾经对着墨绿的水面浮起深沉的恐惧,怕那深水淹没了生命,而如今那最深的潭早已填满了泥沙,青绿不再、执傲不在,留下一个仿佛老年人般行将就木的沧桑。故乡的小河,是抛洒最多记忆的地方,那年失去了心爱的狗,独自在河边痛哭,河水恬恬,安抚着幼年受伤的心灵。

   身在异乡为异客。我在异乡的时间大过在故乡的时间,异——故,令人感叹中国文学的奇思,心有灵犀不是和你和我,而是和字。故山、故水,故人,这些略带沧桑的词汇仿佛就代表了某个人生片段,这些心灵深处不愿舍去的记忆正是贯穿一生的细绳,隐隐约隐记载着最纯洁的情感。总是在无助的时候梦见故乡,山和水,人和物,还有那堵风沙侵蚀的土墙,墙边卧着熟睡的狗,有时候我会在土墙边上抚摸凹凸不平的黄土,这被时光凝固的物体里仿佛带着祖辈的气息,当年掘土筑墙时可曾留下汗水和血水?我们是一脉相承的人啊,血液里流淌着质朴的亲情。如今,如今土墙或许已经倒下,或许依然屹力,这像时光的段章,从偶尔拾得的一片树叶里就能听到它的消息,它是异乡通往故乡的千层山万重水,千里迢迢啊,而我们再也回不去。

   又是重阳,本该是欢天喜地的戏,用乐鼓喧天来闹,只是搬了异乡的景,便狠心铺了悲情的套,等待有心的人来演。故乡是自己,异乡是他人,自从离开那片记载最初欢乐的山水之后,走遍了天涯海角,就都成了异乡。那些若隐若现隐匿在都市霓虹灯下的残章浮影,竟是切肤之痛的源头,本该相忘于江湖的,谁让我们是故乡的鱼,天再高海再阔,像飞不过沧海的鸟,永远在隐约的眉上心里承载起离家的悲痛。这痛不是王维的遥望,像是易安的销魂,思乡的销魂,人世俱非的悲伤。黯然销魂,这不正是最厉害的那一掌,情到浓时为无言,挥手不经意甩出绝世的招,只因为生离死别时的哀。乡愁是这掌中徐徐送出的力道,一点一滴腐蚀着客者的灵魂,从容颜,到心灵,到最终的离开,都只愿,重归桑梓。

   西风已卷帘,佳节清冷。逢着这倍思亲的时候,故乡此时该时遍地飘洒的芙蓉种子吧,那些曾经为我灿烂开过的花儿已经千次万次的等我回来采摘,像幼时那样,小心翼翼的养在小瓶里,小小的瓶子乘载了一个孩童完美的希望,明晨起时为见绚丽的花颜。它们从来不曾令我失望,而我却在令它们千万次的失望,如今那些花儿应该凋谢了吧,只是明年,秋季来临时它们还会坚持不懈地开放着,而我始终未去探听它们的花期,杳无音信是我们留给彼此的安慰。猜想,这些绚丽的花儿应该一如概往的漂亮,年如何,岁如何,光阴如何,它们娇艳的容颜始终挂着清晨的露珠,端正地在阳台朝我微笑。而客者却已老去,容颜老,心亦老,终有一日,它们纷纷扬扬的种子将是为我送行的白帆,而我,将再也不会离开,像自己的心,从来不曾离开过故乡一样。

10、重阳节亦称重九或秋节,据说登高之日,要饮菊花酒,在身上插上茱萸,以除灾求寿,此习俗古来有之,故有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身在异乡,虽有美景相伴,未有伊人在侧,终觉美中不足,如若山中有你,山亦添色。此时,我在重九山中,你在千里之外,云天相隔,鸿雁声稀,只愿祝福随风,遥寄相思。
  乡思是一杯家酿的米酒,柔柔入口,醇香绵远,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醉,酒醉情迷,唯愿长醉不愿醒!
  清脆的铃音打破了我沉沉的思绪,弟弟在电话中告诉我:妈的眼疾经过手术,已恢复如初了。
  似乎有清晨的阳光照在我惺忪的睡眼上,我看到妈朝我走过来,她走得那么稳当,那么轻快,仿佛回到了十年以前!
  我看到家门外山坡上的野菊花盛开了,黄灿灿的野菊花铺满了山坡,它们开得那么大气,那么忘我,那么耀眼!

 11、登高而立,看很远很远的地方,好象觉得自己俨然是个巨人,有双很长很长的腿,真的就有种冲动,只要我迈出去一步,就可以到达我想要到达的地方。伸开手臂,迎风做着飞翔的姿势,闭上眼,好象真的生出了呼啸的翅膀;然,从高处俯视,又觉得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显得又是那样的渺小。身边的朋友有着高大的身躯,我不能与塔身拥抱,但在他不经意转身的刹那,我突然有一种想要拥抱的感觉,但最终因场合和气氛不对,遗憾地放弃了那个秘密,没有人知道那个时候我内心的秘密。
  古人登高多选择秋高气爽的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高处的怀念,一种乡愁。只有在高处才能让自己的目光更远更阔散去,才能让自己内心的某种怀念更自由更滋意寄托于远方。
  登高是为了远眺,远眺是为了睹物、触景、抒情、缅怀、畅想。然,高处也有不胜寒的感觉。那种寒是内心的一种寂寞与孤独,是勿为人知的忧愁,虽然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但始终不敢高声语,只能在原地起舞弄清影,话着相思和别离。

12、认识重阳节,是从诵读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始的,当时年少,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忧伤情怀没有多少深切体会,只是知道这首诗是描写古人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佳作,背得朗朗上口。成年后,才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亲人之间互相思念的深情厚意。
  而在近几年,重阳节则逐渐演变成了敬老节,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在进入老年后,不仅需要社会和子女的物质扶持,更需要精神的慰藉,以金秋时节的重阳佳节作为老年节,寓入了祝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为全社会的的人们关爱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爱心平台。
  让我们相聚在金秋,让爱洋溢在金秋。爽哉,重阳节!

13、重阳节又名叫“登高节”。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最具代表的作品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把思念亲人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夜我虔心独坐灯下,思念远方的亲人,为亲人默默祈祷,但愿我的亲人一切顺心如意,否极泰来。
  知道吗?我在重阳夜为你祈福,愿今天这个吉利的日子能够为你带来好运,如果今夜的诚心静坐真的能为你减轻烦恼,那么我就坐到天明,不过你会心疼地笑说我傻,你会说:“睡觉吧!一觉醒来,明天又是艳阳天”;我相信你的话,谁让你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意外呢?
  知道我现在心里的感觉吗?就是特心疼你,不知道这说明什么,可能你早就融入我的生命里了,天凉了,不知道你的衣服加了没有,还是小心些,不要再感冒咳嗽了。唉!!!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也许真的是重阳节日的魅力,想你是多么的甜蜜,不过也有点点地淡淡地少少地忧伤。
  天不早了,我在远远地望着,盼你能够有一个甜蜜的梦,携带着心仪的梦早日归来
  一次一次祈望,默默地念叨,静静地守候,把一切美好愿望托月带给身在远方的你
  采一束茱萸插在记忆里,饮一杯菊花酒醉在牵挂里,燃一柱馨香,把这份温馨地祝福置放你的枕畔,伴琴声悠悠地渗入你的梦乡!让你知道,我只为你……

 14、中秋佳节是个展现亲情,阖家团圆的日子,多少华夏子弟,都会在今晚遥望夜空,借月寄托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这样的日子,回家团圆者自然喜气洋洋,但对于在外面坚守工作岗位的人员,内心的失落或想家的情怀当是不言而喻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听到别家的欢声笑语,看到别人的相依相随,在外的游子定然心情难以平静。

   然而,无论身在何方,不管是否回家,孩子的影子总在长辈的面前,父母的关爱总在孩子的心中,兄弟姐们的情意总在彼此的理解和关爱中升华。

  祝福逝去的亲人在天国里安详舒畅,祝福健在的长辈与子女和美共度快乐晚年。

  让我们每个人都露出笑容,开心地度过这个让人想家的日子……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让已经沉睡心底的嫦娥瞬间复苏,似乎她等待已久的时刻已经来临。月的银白色的光芒将会给她以明亮与力量,让其插上翅膀,飞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走他乡的人总是不能不常想起家,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传统气息的中秋佳节,更是抵御不住家的诱惑。落叶归根,我还味道那个年龄,却也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家,于我而言不只是一个避风港,更是一个与亲人团聚的,感受爱的仙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乡愁,乡愁,古今中外,有何不同?

     爱,源于内心的感触,源于被爱,同样也是被爱的源头。中秋,明月,亲人!愿明月能寄予我的爱,送到她该到达的地方。愿我爱的人能收到这份既廉价又无价的礼物。

     无论你如何忙得不可开交,如果可以的话,请您回家过节吧;无论你在多远,请给远方的家人打个电话吧;和你的父母聊聊天,和你的孩子玩玩游戏。家人要的并不多,这就是一家人要的。家,要的只是一种关怀,一种温暖。

     在这里,我祝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个快乐的中秋佳节!

  16、惦记,是思念,是不忘。

母亲思念远行的儿子,是亲情的惦记,学生不忘老师的教诲,是恩情的惦记。

惦记是爱,当你在生日的烛光下收读一页寄自远方的素笺,或听到电台为你播放的一支祝福歌时,对于这份使你欣喜的惦记,你能说这不是爱吗?

常在一起,不会有惦记。一旦别离,天各一方,惦记便会在心中油然而生,似一盏希望之灯,照亮你孤独的心房。

惦记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思念。没有强迫,是情爱小鸟投林后的呼唤心音。深夜,枯黄的灯光下,当你独自欣赏一首小曲,品味一首小诗,听得醉心处,读到动人时,却猛然想起一个旧友,这便是惦记。

惦记有时处在一种柔和的意境。境静,情浓,意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于惦记,人与人之间那种淡淡的情和悠悠的爱便有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如果人生是部乐章,那么惦记就是这部乐章里一个最低沉的音符,尽管它只是根心弦,但少了它,你便无法弹出动人的和弦。

人有悲欢离合,惦记也便有苦有甜,情到深处,惦记像品尝一株甘草,初时心中泛起淡淡的苦味,不久便又变得满口凉爽,爽甜丝丝。

惦记不同于记忆,也有别于铭记,记忆依靠脑子搜寻,铭记也只影映在心,而惦记却需凭借无尘的心灵来感应,就像本来一波不兴的池塘上,忽闪间一丝波纹滚过,观者不禁心灵猛然颤抖,而且似乎时间越长,那份令人心醉令人颤抖的味就越浓。

惦记不仅仅是思念,也是一种独特的心灵表白。一首信笔写来的小诗,一束突然呈上的鲜花,一声轻轻由衷的问候,尽管都不那么经意,不那么隆重,却能让人感激,使人难忘。

惦记亦是一种美丽。

因为惦记,遥远的小山村永远叠映在旅人发黄的影集里,尽管已是腰缠百万,尽管身前是酒绿灯红,家书中写不尽的依然是村头那辫子粗又长的姑娘。

因为惦记,精神之旅永不疲倦,感情的台词不再写满自私和寂寞,生活充满了忠诚,友谊地久天长。

17、喜欢秋天,尤其是深秋。

   早或晚,总有点淡淡的寒意,让人感叹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同时,不忘提醒着亲们加件衣衫,而且更想到了远方的亲人,一句电话中的叮嘱,一条短信的问候,都带着浓浓的情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秋天借景抒怀呢!

  树叶渐渐的黄了,一片片挂在枝头,微风中沙沙作响。天空显得高远许多,而且更加洁净,湛蓝的天空中,白云也淡了许多,一簇簇薄薄的,仿若轻纱,在风中缓缓地移动着,仿佛慢镜头里的轻歌曼舞。田野里到处弥漫着丰收的香气,串串笑声里,肯定了一份付出终有一分收获。

  18、雁书鱼信。锦字云笺。在我看来,都不如寄一枚枫叶关情。红叶题诗的故事虽已飘渺,但是如果你为友人寄去一枚写满问候的枫叶,将在她心中充盈起莫大的温暖。把枫叶夹入书中,便可以时时翻捡这段情谊 了,而且,还有什么比赤红的枫叶更象形于拳拳之心呢?
  因为爱枫,所以我相信我与枫树之间有默契。又是家山红叶时了,遥想青岩山上那一树树的红枫,该是怎样热烈地等待一个人的到来;而那个人,也早已把自己爱枫的心悬置于枫林之间了。红叶默默,我亦默默。悄然,重阳过了;依然,枫叶红了;黯然,我在异乡。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落寞里,我与王维同感相知了。
  一片血红在我的手心里慢慢地变大、变大,变成了一树殷红的枫叶;再慢慢地变大、变大,变成了一片浓浓的乡愁。

19、牵挂,也就是惦记、思念。人生一世,悲欢离合,聚散两依。唯一寄托感情的就是一份真心的牵挂。“云卷高天,伊人在远”心存着思念,的确是一重美好的情愫和思绪。中国人自古就注重亲情、母子情、夫妻情、手足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讲述了多少遥寄他乡的牵挂之情。

月冷星稀的夜晚,独坐窗前,守着一轮皓月,悄悄地牵挂一个人,是一份苦,也是一份甜。而伊人在天涯,是不是也体验到被人牵挂的喜悦呢?

20、我国古代把六称为阴数,把九称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秋天这个思念的季节,在重阳这个思念的日子,想着家乡的天空,家乡的白云,家乡的亲人。然而,此刻却也只能呼吸着他乡的空气,看着他乡的景色,品味着孤独与无奈。强颜欢笑,把酒当歌,却也不能掩藏游子心中永远的痛。此生选择流浪,早已忘却来时路,也只愿声音不再干枯喑哑,萧瑟的秋风中,能与望眼欲穿,翘首企盼的至亲,同唱一首相思的骊歌!于愿足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21、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颐心的深深惦记,它可以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常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青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着因牵挂到极点,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走近人生,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牵挂,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溢满乡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干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以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牵挂,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味酸甜苦辣,更为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世间如果没有牵挂,就好比植物缺少阳光雨露;一个没有任何牵挂的人生,如行尸走肉,空有一条生命,难以焕发出生活的光彩。

  生活需要温馨,需要甜美,需要春风,需要夏雨……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领会牵挂,品味牵挂,学会牵挂,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22、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也是亲人们重缝相聚的季节。皎洁的明月下人们吃着月饼,饮着桂花酒。思念着尚在远方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人们从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02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