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译文]  空有姑苏台上的月亮,有如西施用的镜子那样的晶莹圆亮,凄冷地照着空旷无人的古城。

  [出典] 五代  欧阳炯  《江城子》

  注:

  1、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2、注释:

    金陵:今江苏南京。

    落霞:晚霞。

    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

    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东流的声音消逝了。

    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

    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3、译文:

    江岸上青草绵延平整,晚霞多么明丽,江水这般无情。六朝都城的繁华景象,暗自随波声消逝匆匆。只留下姑苏台上一轮明月,就象那美女西施的妆镜,依旧照着这临江的古城。

  4、欧阳炯(896-971)益州(今四川成都人),在后蜀任职为中书舍人。据《宣和画谱》载,他事孟昶时历任翰林学士、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随孟昶降宋后,授为散骑常侍,工诗文,特别长于词,又善长笛,是花间派重要作家。

    欧阳炯是花间词派中的一位重要词人,他为赵崇柞编撰的《花间词》而作的一篇《花间词序》写得极是有气势,千古传诵。炯甚是追慕温庭筠,其词风受飞卿的影响也很深,但是又是有着自家的特点。况周颐在《历代词家考略》中言:"炯词艳而质,质而俞艳,行间句里,却有清气往来。"在艳质中有清气回荡自又是一番新境,所以有世人读炯词,淫却不伤。

  5、此词是五代词中写怀古题材较早的一首。把金陵的景象与词人眼见古都兴衰而慨然兴叹的悲凉情感,形象地描绘并抒写出来。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全词感情色彩极浓,写景抒情,真切动人,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自古金陵怀古的句子比比皆是。六朝之都,承载了太多的繁华旧梦。李白有《苏台览古》诗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大约欧阳炯从太白那里借得了几丝灵感,但炯词亦非平庸之作。炯词绝大部分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之作,这首咏古词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倍受人喜欢。

  晚日应是有夕阳余晖的时辰,金辉霞映中的金陵古城,定是万分的肃穆。大江东去,潮平岸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江堤两岸春草丛生一片生机勃勃。流水无情,实在是写历史的无情,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兴衰由天,六朝的繁华随着流水都付与那汹涌的波涛之声。王安石有"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历史的兴衰成败不由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姑苏并非金陵之地,而是苏州城。春秋吴王夫差与越女西施醉生梦死而终亡国之所。西子镜,照见了吴国灭亡的过程,人如镜,对于吴人来讲,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欧阳炯在这里言西子镜照江城似乎更有深一层的旨意。大约是在提醒他的后蜀君王孟昶不要重蹈吴王夫差的旧辙。前车之覆,后车实可鉴。但后蜀还是被宋所灭,历史是无情的,这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6、这是一首怀古的词章。
    全词以写金陵的现实境况为主。开头三句点出金陵之地,写出岸草平远,落霞明灭,水声不断,给人凄清之感。“水无情”一句又带出“六代繁华”二句,诗人有恨,连及流水无情,历代繁华的金陵,是被逝波暗暗带走,亡国之痛,夹入其间。最后两句,由月想及西子镜,望见姑苏台,无限感慨。前面着一“空”字,深含景物依旧,江城虽在,世态已变的沧桑之感。

   7、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感慨。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金陵和当地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荡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辽阔,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整个境界,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很容易引动人们今昔兴衰之感。所以第三句由眼前滔滔东去的江水兴感,直接导入怀古;“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它不但直启“繁华暗逐逝波”,而且对上文的“岸草平”、“落霞明”和下文的“姑苏台上月”等景物描写中所暗寓的历史沧桑之感起着点醒的作用。这里的“水”已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三字一顿,句句用韵,显得感慨深沉,声情顿挫。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水无情”的具体发挥。词人慨叹繁华的消逝,似乎多少领悟到某中不以人的主观一直转移的力量在暗暗起作用这样一个事实。“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作者特意把姑苏西子联系起来,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

   8、"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这句话先从高处着眼写夕阳映照下的金陵全景,"岸草平"突出江面的宏阔,迷漫。此句用"岸草"、"落霞"、"江水"几个详细的意象起兴,引出下文的抒怀,兴到情出,天然而然的引出来古都兴衰的悲凉凄怆之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流波",六代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它们都定都在金陵。接下来又有抒怀转入写景,"空有姑苏台上月""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郊区,相传为吴王夫差所建,这搭指吴王夫差携美人西施游玩之地,借指统治者的贪恋酒色生活,从深层次展现六代死亡的原因。"如西子镜,照江城",1个十分贴切巧妙的比喻,用姑苏台上的月亮比喻西子打扮时所用的镜子。这搭的"江城"指金陵,而1个"照"字更易令人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难道是简略的把月光洒满金陵城吗?我想应不是这么简略,应该有"鉴"的意思,这搭是用来讲给那一些其时的统治者听,让他们以六朝的死亡为鉴,不要重蹈它们的复辙。然而这句话最能令我们赞赏彷佛其实不是此中包罗的借古劝今的深层意义,而是"如西子镜"这一贴切巧妙的比喻,这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起厥后苏轼的那句着名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之句,我们也不能绝对的说苏轼没有受到他的些许影响。正如当代着名作家李若冰师长教师所写的《栩庄随意的记录》中所写的那样:"此词妙处在''如西子镜''一句,如横空牵入,遂而推陈出新。"所说很有见地。
纵观全词,中间不能发现一丝一毫的女人意象,所写规模更冲破了闺阁天井,舞榭歌台的狭窄空间,走向了大天然的怀抱,"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气象绝非花间常调,因今后人把《花间集》中的这类作品称为"花间别调"。全词以情、景、情的结构布局,情景交融。王方俊《唐宋词赏析》中这样评价这首词:"本词写景与抒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路,使全词情景交融,可以说天衣无缝。"

   9、月高挂天边,远离尘世,她是孤独的。孤独的月如冷静的观察者,看尘世花开花落、风云变幻。又如理智的思考者,任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君不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君不见“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君不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山河依旧,繁荣不再,不变的是月,永恒的月。月是孤独的,永恒的孤独。

   月又是多情的:她永在观察,恒在思考。所以这种孤独本身就是多情。她眷顾尘世,满含温情,伴人们度过漫漫长夜,羁旅生涯,超越时间,超越生命。但这种多情惟有诗人体会深切,他们用诗的语言传颂这种多情。我孤单时,月陪着我的孤单,“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朋友分别,我的思念如月追随着你,“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甚至我的愁心可以寄予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诗人笔下月永是多情。

   为何诗人对月如此情有独钟?笔者认为,首先跟月亮这一意象特点有关。他的朦胧、苍茫、高远、孤独、多情。如远离尘世的仙子,让人浮想联翩;如多情的姑娘,久久的凝视大地;如睿智的长者,穿越时空,冷眼相看。诗家仙子李白读懂了月,其诗每三首就有一首与月有关,最终他也因醉酒捞月而被月“俘获”,完成了他的诗意一生。从来没有哪一种意象能像月这样被诗人如此关注。其次与月出现的时间有关。太阳光芒万丈,不需人怜爱;星星太渺远,似不解人风情;惟有月亮,出现于黑夜,接替了太阳的工作,又不似星星“拒人于千里之外”,自然让人情有独钟。有人说,诗人是醒着做梦的人。在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之处,人的思想似乎就会遁形,所以思考者喜欢月夜,朦胧、安静,能让思想散步,让心灵旅游。试想,醒着做梦的人,见那永“醒”之月,人与自然之间似乎更易达成心灵的契约,更易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最后,跟人们的心理契合。古时交通不便,思念家乡亲人时,只能睹物思人。而这个最易随身携带、永不离不弃的物非月莫属。月如钩,如船,我在这头,你在那头。那么月亮就充当了这样一个思念的纽带,自然望月怀远就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化积淀。

   当忙碌的现代人,不经意间抬头,发现一轮皎洁的月亮高悬半天,把清冷的月光洒向大地时,你可曾知道这“皎皎孤月轮”,寄寓着不尽的“古今情”?你可会把把月光掬在手中,吟出属于你自己的诗句?

   10、秦淮古镜:超越物欲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秦淮是一面古镜,照出六朝金粉浮动,光影飘摇的往昔。看那镜中黑白的默片背景又是山河依旧,惟余空城;月临淮水,独照女墙。镜面浮动,可听那《玉树后庭花》香艳了南唐,孱瘦了历史……历史终在镜中掩面哭泣!

好一座绝美艳丽的金陵都城;好一段笙歌缭绕,灯影凌乱的旧梦;好一个个靡靡之音中纸醉金迷的王朝……六朝君臣重蹈夫差覆辙,可是“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秦淮从历史镜中走来,终于是一片凄迷惨碧,载一镜浮动血泪,无语地流……

你可读懂秦淮河,你可从镜中读懂历史啊?

    11、自古金陵怀古的句子比比皆是。六朝之都,承载了太多的繁华旧梦。李白有《苏台览古》诗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大约欧阳炯从太白那里借得了几丝灵感,但炯词亦非平庸之作。炯词绝大部分是"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之作,这首咏古词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倍受人喜欢。

    晚日应是有夕阳余晖的时辰,金辉霞映中的金陵古城,定是万分的肃穆。大江东去,潮平岸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江堤两岸春草丛生一片生机勃勃。流水无情,实在是写历史的无情,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兴衰由天,六朝的繁华随着流水都付与那汹涌的波涛之声。王安石有"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历史的兴衰成败不由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姑苏并非金陵之地,而是苏州城。春秋吴王夫差与越女西施醉生梦死而终亡国之所。西子镜,照见了吴国灭亡的过程,人如镜,对于吴人来讲,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欧阳炯在这里言西子镜照江城似乎更有深一层的旨意。大约是在提醒他的后蜀君王孟昶不要重蹈吴王夫差的旧辙。前车之覆,后车实可鉴。但后蜀还是被宋所灭,历史是无情的,这也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12、江南,于我是幼年生长的故乡,成年化作梦里的水墨画,美好与怅惘都退却了最初的惊动,变得疏离而安然,只是在与人说起的时候仿佛那仍是一个不舍得丢弃的身份。而蜀中是我成年后的家乡,甜蜜而温暖的沉溺,如空气和水一般交融。看到千年前成都人咏金陵,不觉就留了意,要看那石头城怎么变成了词牌中那个最变幻多端,最摇曳多姿的精灵。

   13、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3、“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欧阳炯《江城子》。4“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周邦彦《浪淘沙慢》)。

  这些深情绵邈的诗人,对自己在尘世的感悟,不可谓之不透彻。然而当我们反复吟诵品读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对于人生痛苦的体验,在精神实质上都有不谋而合之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有求皆苦。刘禹锡的沧桑变故,秦观的旧事回首,欧阳炯的怀古伤今,周邦彦的伤春余恨,全都在“空“字中让人了悟。

   佛法常说空及不空两方面,与古诗词中的人性感悟有许多相似之处。空者是无我,独善自身,不空者是济世,常多痛苦。在无我的境界下,努力济世,是空而不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除了对古诗词有所小悟外,实际上也在探索一定的生活方式。佳人,美景,陨落于无常,除非将时光截流,才能避免无常的惨象。反过来,花开有花开的风情,花残有花残的韵致,只有热爱美幻想美的人,才有闲情写这些带有“空“字的香韵袅袅的诗歌。悲剧性的东西,常能深化人生的内涵,才能升华诗的意境。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06

[新一篇]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舊一篇] 空自倚,清香未減,風流不在人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