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译文] 弹起琵琶跳起舞,乐曲已换成新制的调子,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出典] 王昌龄 《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
注:
1、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2、注释: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缭乱:纷乱。
3、译文:
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4、王昌龄生平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唐代着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5、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征戍者离乡背井,因此,“别情”是军中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尽管曲调花样翻新,而唤起的“总是”人们的离愁别绪。《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二字,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颇深。
“撩乱边愁听不尽”。尽管撩起了纷乱的边愁,却总也听不尽。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澜,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含蓄有致,感情复杂,意味深长,只要边患未除,就依然弹下去,听下去,所以“边愁”既是思归的哀愁,又何尝不含有更多的意味呢?
“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诗人轻轻宕开一笔,“景中含情,更惨”,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优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后,到此却汇成一湾深沉的流水,荡漾回旋。“秋月照长城”,为全篇情感之凝结处。这时离情入景,奇想层出,使诗情得以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被誉为“诗之最上乘也”,除音情曲折外,也得益于这绝处生姿的一笔。
仅二十八字的绝句,却展现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画面,而且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新的声,旧的情,撩乱的旋律,婆娑的舞姿,天上的秋月,脚下的长城。既有动作,又有声响,还有那色彩斑斓的边塞景色。这一切,都交织在边将士卒们复杂的、撩乱的、萧索的、延绵无尽的离情思乡之感中了。
6、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的这两首《从军行》虽然写法各异,但主旨却是同样的情绪:思乡。第一首写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狂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渐浓,凉风一起,更添寂寞之情。此时,忽然传来笛声,曲调悠扬,如泣如诉,很像亲人嘤嘤的叮咛。想起久别的妻子,这个时候,也一定坐在深闺里想念我吧。思及至此,不禁在心里深深地叹息。这长长的思念如漫长的征途,又像茫茫的荒漠,斩不断,理还乱,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第二首从军行描写的也是类似的情绪,只是角度更为新颖。诗人起笔本是一派歌舞欢腾的景象,音乐和舞蹈不断地变换,翻新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总是离别的伤情。这样的曲子总是能拨动人们的愁绪,而这愁绪又似乎总也听不尽。是乐曲不尽,还是曲尽人心愁绪不绝,诗人没有交代。但是,忘不了还是不想忘,似乎并不重要。唯一令人动容的是,原来这欢宴的底色上早已涂抹了一层重重的伤痛。于是,忽然想起那长城,长城上高高的静静的秋月,苍茫悲凉,冷月无声。
这些烽火台上的征夫,歌舞欢庆的士兵,哪一个不是别家而来,谁能没有归家的渴望!平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人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风中,落日的余晖下,才能想起家的温暖。岑参在《碛中作》一诗中说,“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离家多日,漫长的西征仿佛要走到天边,而天边辽远的景色一旦映入眼帘,天高地阔,又想到此时离家已经有两个月了。细细品来,思乡之情,皎洁如月光泻地,莹润,但也清冷。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处非常柔软的心房,存放着所谓的“儿女情长”。所以,常常有人评论《天龙八部》,说假如阿朱不死,萧峰最后也不会跳崖自尽。因为他知道,有那样一个女子,是始终等着他的。
这份深情的牵挂,犹如放风筝的时候,握在手里的长线,虽然飘荡出很远很远,但你总是知道,一切都是为着最后的团圆。(李会诗《最风流,醉唐诗》)
7、“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站在绥中县永安堡乡锥子山一段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长城之上,吟诵着唐代塞外诗人王昌龄的《相和歌辞•从军行》,用心中的笔墨,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周遭那道道斑驳的长城。这些长城,无声无息地诉说着沧桑岁月的风起云涌,沧海桑田的潮起潮落,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凝重,萌生出怀古的幽情……
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读中国古代史,知道战国时候,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连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彝士所能比拟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9、刚刚读罢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产生了无限的景仰,对他的容貌也有过无限的想象,而当看到这轮明月下举杯的东坡时,心灵被震撼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苏东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离别是人生一杯苦酒,思念却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甜酒,苏东坡向明月高举的,分明就是这杯苦乐参半的人生陈酿,而那穿越层层云雾的月光,也穿越千年,照见了我们每个人的别离之情!
10、“琵琶”——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是诉说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琴声幽幽,倾诉着你的痛苦,我的忧伤。仿佛是有情的东风,蹉跎了岁月,一如从墙上落下的块块印记,而这一切都记录在“琴声幽幽”里。千万年前,是谁镌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弹奏一曲《东风破》,落了一地细碎如珠的乐符,留下绵绵无绝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声里的哀伤是谁在哭泣?
11、刚学琵琶时,我常倚在老师家的阳台上,面对着一泓清粼粼的湖水,静静地听老师弹琴。秋日的阳光穿过院子里那棵龙眼树浓密深绿的叶子,斜斜地照在我身旁的那棵低矮的仙人掌上。微风拂来,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凉意初透时,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便在琴声中旖旎铺开。那雪肤花貌、皓齿蛾眉的古代仕女便袅袅娜娜踏波而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你看,那大漠朔风已起,王昭君正身披狐裘,怀抱琵琶遥望中原。青灰辽远的苍穹下,一轮冷月孤悬,凛凛寒意中,琵琶凄凄漫成无边乡愁离憾;“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听一听,浔阳江上,谁在一唱三叹?是长安歌女信手续续而弹,把那一生沦落飘零的嗟怨,化作细雨纷纷,化作黄叶片片……
如果说琵琶有着一份女儿的幽怨与凄美,那么,它更有着一种男儿的沉郁、苍凉和悲壮。
在古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里,涉及琵琶的屡见不鲜。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等等。戍边的将士们西出城门,奔赴那荒漠戈壁时,暮色苍茫中,回望长安:别了,亲人!别了,故园!但愿此去功名就,莫让马革裹尸还!“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路漫漫” ——试想秋月高照之下,那荒寂的原野,莽莽苍苍,琵琶瑟瑟,壮阔悲凉,一曲《十面埋伏》,金声、鼓声、剑弩声,慷慨激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然而,当将士们一腔热血洒疆土、七尺男儿变枯骨时,统治者们却在“美人帐下犹歌舞”!那琵琶铿锵里,又有几许忧愤几多悲凉,令蓟北征人徒然回首,城南少妇枉自断肠!
每当琵琶在我手中拨响,便有无限感慨在心中叠涌激荡。噫!那凄凄琵琶魂、幽幽天涯恨,自古以来令多少失意之人黯然神伤!秋风萧萧、枯草抖索,琵琶声断、无语凝咽。想人世间多少秋风秋雨秋心秋意,都被一曲琵琶弹尽!
如今,流行音乐满街飘,琵琶古韵难再寻。我却依然痴情执着于我的琵琶,虽是琴声涩涩,不合时宜,但细语啾啾,爱恨绵绵,依旧是我的心声潺潺。
12、羌笛声声,是谁在大漠深处,将那支羌笛,悠悠吹奏了几千年?我在你苍凉的叹息中,默默地等待,何时才能站立成春天的风景?
风从山外吹来,掠过奔跑的马背,吹散了你如夜的长发,穿过你深邃的笛孔。你的笛声悲鸣,吹落了天山雪花如飞,散落茫茫戈壁一夜青霜。
每次听到你的笛声,我总是静静的痴想:何时,我在你的笛声中,你在我的眸光里,美丽地相逢。一地春光柳色,一路鸟语花香。
你总是如此的固执,一支羌笛,漫天朔风,悠悠地吹奏了几千年。吹裂了多少悲伤的音符,苍老了多少青青鬓发。可就是无法唤回春风,让燕子流连,让那寒冷之地芳草青青。
裹挟着唐代的塞外横风,万里征尘;呼唤着宋朝的一江烟雨,漫天飞絮,你不停地悲鸣。你吹瘦了一轮边关明月,吹乱了边关将士的征衣。在漫长的回望中,两鬓如霜,清泪飘零。
我总是痴痴地站立在你的笛音里,遥遥地守望。让岁月沧桑,让心事成殇。在千年的时光里,站立成一地苍凉。
你的笛声悠悠。牵绊了多少人的王侯梦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热血男儿匹马如飞,西北望,射天狼。心里想的是“若个书生万户侯”。这边塞大漠,是英雄健儿纵马驰骋的沙场,也是消磨壮志豪情的伤心地。纵有豪情万丈,也走不出那悠悠的笛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悠悠羌笛声中,黯然神伤的又岂止是依依杨柳?
你的笛声总是悠悠,又令多少人魂牵梦绕。在悠悠的笛声中,王昌龄来了,“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把浓浓的情意洒落在万里关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豪迈之情,让悠悠羌笛不再悲凉。在悠悠的羌笛声中,王维走来了。高擎一杯浊酒,在那“阳关三叠”中,为这遥远的塞外写就了一曲绝唱。让这荒凉之地从此不再寂寞,让那些准备远赴塞外的人更进一杯酒,不再凄凉四顾,怀着决绝的心情走进这边塞之地。还是你啊,不朽的王维。为那些视塞外为禁地的人描绘了如此壮美的图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不朽,你的名字亦不朽。那声声羌笛也因你而悠悠,悠悠。
因为这悠悠的羌笛,吹奏出了一派豪迈的诗风。也因为这豪迈悲凉的边塞诗,让这千里塞外更加神奇和神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豪放;“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怅然若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苍郁悲凉。无不是那些伟大的诗人们的倾情之作,无不让这个塞外特有的羌笛千百年来笛声不绝,悠悠在唐诗宋词中,苍凉在我们的心扉里。
13、你从苍莽浩瀚的历史烟云中走来,你从绵延浩荡的群山万壑中走来,你从冰封千里的皑皑白雪中走来,你从狼烟四起、烽火弥漫的蹄踏声中走来,你如一条长龙盘踞古今,昂首雄姿彰显华夏民族脊背的坚韧和骨骼的铿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你,是一块块青石铸就的边关屏障,还是一具具尸首叠成的关隘金汤?孟姜女的哭声还在回响,划破了夜的长空,激荡在八达岭、在嘉峪关、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你,是一座不倒的城墙,还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的将军血染白骨累累的沙场,宛然听见了古代铁骑狰狞的长笑、老残病弱无奈的哭喊还在回荡。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你,守住了统治者歌舞升平的荒淫,稳固了居庙堂之高者醉生梦死的幻想。一声巨响,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胡笳悲鸣,战马长嘶,秦砖汉瓦,落日啼血,一部血与泪的辛酸和屈辱的历史延续了一个世纪的悲怆。
你如垂暮之年的老者,纵横的眼泪浸湿了班驳苍凉的容颜。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小小的倭寇尾随其后,他们长驱直入,他们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恣意蹂躏你脚下最善良的中华儿女。一把大火,一路杀戮,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悲天悯人的长号啊,长河落日的悲壮哦,燕赵大门尘封的记忆被灼烧成漫天的冤魂,秦皇汉武赫赫的战功被煅烧成颓圮的篱墙。站起来了,我不屈的民族,怎能容忍外敌的欺凌;站起来了,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以长城不倒的姿态、以黄河不老的情怀、以长江不朽的气魄,筑成一道道血与肉的新的长城;站起来了,他们用长矛、用短刀、用土炮,塑成一座座永恒的英雄雕像。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站在长城之巅,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伟业;仰望蓝天,“神州飞船”翱翔太空、“嫦娥一号”扶摇直上。抚摸着长城断壁残垣,踏着脚下逝去的历史云烟,当奥运的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点亮,古老的神话将从这里传诵——博大恢弘、奇姿纵肆,羽化成亿万炎黄子孙虔诚叩拜的图腾。
哦,长城啊,你是一座民族的城!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1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