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家祭时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出典]  南宋  陆游  《示儿》

注:

1、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2、注释:
   
  示儿:告诉儿子。
  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心里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你 ;你的。
  无忘:不要忘记。
  翁:父亲,,爸爸。
 3、译文1:
   我快死了本来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在天之灵。
  译文2: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5、 这首诗应该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可能是陆游的绝笔诗。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声。
  6、忧国忧民的陆游先生,艰难的走完了八十五个春秋,自知不起,于是在临终前招来子孙,告诫子孙说我知道自己不行了,唯一挂念的就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那天咱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祖国宣告统一的时候,别忘了到我的灵前告慰啊!这就是有名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死后六十多年,终于实现了 “统一”。宋末另一位爱国诗人林景熙亲自目睹了这一在敌人屠刀铁蹄之下的残酷“统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书陆放翁卷后》诗

    …………

   床头孤剑空有声    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    干戈已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


   金主完颜亮在南侵之前曾以诗明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封疆。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其志壮则壮矣,奈何没有实现

   不料完颜亮未竟的事业在百年后由忽必烈完成了,天下空前的混一大统,只不过这个统一是由”元王师“而非“宋王师”完成的,北定中原也变成了南平江南,与陆游的毕生愿望完全相左,陆家后人在给陆游上香的时候,该如何祭告乃翁呢?

   7、80多年前,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吟出华夏子孙翘盼澳门回归心声。10年前,澳门回归前夜,闻一多子孙举行隆重家祭,以喜讯告慰闻一多在天之灵。昨日,闻一多次子闻立雕向记者披露这段往事。

  “你可知'Ma 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那梦寐不忘的生母哇!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999年澳门回归之期,一首稚嫩童音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门》打动了10多亿中国人。这首歌来自着名爱国诗人、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闻一多先生80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我父亲说过,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昨日,81岁的闻立雕告诉记者,父亲于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以拟人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其中的首章就是“澳门”。写完《七子之歌》之后两个月,父亲就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启程回国。

  70多年过去,香港、澳门陆续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由着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曲,《七子之歌/澳门》传唱神州,再度感动华夏。    

  闻立雕说:  “陆游曾有一句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999年澳门回归,正逢我父亲百年诞辰。”12月19日回归前夜,闻一多的5个子女家庭共三代20多人聚齐,举行了隆重的家祭。

  当时,三子闻立鹏家大厅正面挂着闻一多先生大幅画像,画像前,烛光映照着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闻立雕焚香祭告父亲:“澳门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帝国主义长期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8、马英九祭拜父亲报告胜选结果 盼留历史典范。

  马英九父亲马鹤凌,湖南人,国民党的中层干部,去世之后,埋在富德公墓,老马去世前,对于两岸分治的现实,十分遗憾,对自己没有能看到中国的崛起,十分遗憾。所以令儿子马英九在他的骨灰盒上刻下自己生前写的诗句:“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

  马英九祭拜他父亲的行为,让笔者想起千年之前的宋朝诗人陆游。一千年前,也是一个分裂的中国,北中国让金人占了,康王赵构就着南中国半壁河山,创建了南宋。陆游曾投身军旅,他最大的理想是看到中国统一,可八十五岁去世之前,国家依然统一无望,可陆放翁没有心死,所以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49年造成的两岸分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灾难。曾经的大江大水,成了许多人台湾人无法回首旧梦,后来因为民进党的出现,许多国民党人,差点也把台湾也给丢了,是2008年的马英九,重振了许多中国人的信心;2012年的马英九再一次当选,让马英九有了“家祭告乃翁”的部分资本,可中国之大,不只有台湾,马英九们已经把台湾带进成熟理性的民主社会,大陆怎么办?

   身为炎黄子孙的马英九们,有没有这份历史担当?

  9、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地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
  
  
1.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智瑶的死纯属咎由自取,但豫让却执意要为他报仇。为了杀掉仇人赵襄子,豫让不惜毁了自己的面容,吞炭烧坏自己的喉咙,想尽了各种刺杀的方法,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赵襄子抓住。襄子欣赏豫让的侠义,每一次都不为难他。最后,豫让也知道自己杀不了赵襄子,就要求襄子能够让他刺一下衣服,以表明自己为主人报仇的心意。襄子答应了他。豫让遂“拔剑三跃而击之”,最后仰天大叫:“吾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横剑自杀。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而他遗言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2.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谁也不能否认李斯在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尤其在统一文字方面,他的功绩更是无人能及。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满脑子只想着出人头地的家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又做了数不尽的恶事。他残害自己的同学韩非;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他辜负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立了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又为了迎合胡亥,屡屡上书附和秦二世的暴政。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同谋赵高陷害了,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在冷森森的屠刀向着他父子而来的时候,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上面的遗言,曾经的轰轰烈烈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曾经认为不值一提的生活,在这一刻又变得是那么的珍贵和遥不可及。千年过后,读来让人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3.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曾经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走投无路,从横扫天下无对手,到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项羽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一出经典的英雄悲歌。但是这位霸王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太过自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最终身死国灭,还不自知。实在可叹又可怜!

  
4.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戎马倥偬一生的刘玄德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面对着三国并立,唯蜀最弱的局面,他悔恨自己贸然伐吴,致使蜀汉元气大伤,可是已是时不我待了,大限将至,他只得把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这如杜鹃泣血般的遗言正是一位老父亲即将离别之时,谆谆教导着自己尚年轻的儿子。而他不知道他的这句遗言在后世被用来教导了无数的孩子!

  
5.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过河!过河!过河!”
  当年的杜甫在武侯祠缅怀诸葛亮时,用自己的想象描摹出了孔明曾经的模样。但他可能没想到几百年后,他的诗句却实实在在地说出了一个人的心声。在收复中原的大好局面下,南宋小朝廷一味地投降退让,不愿还都东京,而且处处掣肘,让宗泽的北伐大业最终变成了泡影。年近古稀的老将军受不了这个打击,病倒了。在弥留之际,他想到了同样壮志未酬的诸葛亮,随口吟唱出了杜甫的名句,但他突然间又仿佛看到了浩荡向东的黄河,看到了黄河岸边整装待发准备北伐的军队,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向军队发出最后的指令:“过河!过河!过河!”可一切都不过是幻影而已,宋军再也没有能够渡过黄河。但宗老将军高呼的三声 “过河”却激励着岳飞、韩世忠等人与金人殊死战斗,最终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6.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6岁的陆游最终没有看到恢复中原之日,在那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年代,除了他,还有谁会想起那已经丧失了数十年的中原失地呢?陆游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国家的不幸,自身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让他常心怀郁结。但即使是到了风烛残年,他也不改其志,仍然为收复旧山河而奔走呼告。虽然他的呼声被淹没在西湖的歌舞淫乐声中,但从此他的声音就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每到民族危亡之时,都回响在为国赴死的仁人志士的耳边!

  
7.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南宋王朝的腐朽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但是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永照史册。在那一刻,他已经不单单是在为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尽忠,而是在用他的死向世人展示中国士人的最高境界。他的遗言道尽了一个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的和人生的最终追求,连同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两篇诗作一起都是永垂不朽的宣言书!

  
8.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纵然是身陷重围,纵然是粉身碎骨,这个被厌恶他的人称为“南蛮子”的袁崇焕从未改过他刚毅的本性,即使是在含冤受屈,将要被他效忠的皇帝处死,被他浴血奋战所保护的百姓唾弃的时候,他仍然只想着:守护边疆,守护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最终他死得比岳飞还要冤,还要惨,甚至他的冤案最后是被他的敌人平反的。可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他死的那一刻,一缕忠魂就永远地载入了我们的史册之中!

  
9.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战快哉!”
  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康有为,也不认为百日维新这种空想般的资产阶级改革真的有什么意义,但我却非常敬佩“六君子”中的谭嗣同。经过明清两代高压的政治统治,已经几乎绝迹的任侠精神在谭先生的身上又闪耀了起来:不成功便成仁,若不能生活在理想的社会,宁愿以鲜血去洗涤黑暗的现实。谭嗣同的不妥协,不苟且,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当时麻木的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10.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虽然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而且也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想要恢复中华、强我民族的革命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从未顾惜过自己的身家性命,每看到一丝共和的希望,他都会倾其心血,付出所有。所以直到今日,他的这句勉励后人的遗言仍可以指导着我们继续向前!

  10、语文,如一泓清泉,缓缓流过心坎儿,沁入心脾,使你如饮佳酿,如品佳茗,如沐清风。总之,语文给人的感觉总是如此的清凉,如此的沁入血脉。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是我们的国文,是我们的国学。语文自它出生的那日起就在它的精神和灵魂的深处深深地烙上了两个大字“中国”。语文,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在它的骨子里浸透着中华民族的血汗和泪水。纵览中华五千年,横看中外天下事,在诗歌的海洋中我们与星空对话、与大海私语,与李白共饮一杯浊酒,共赏一轮明月;与杜甫共谈人民疾苦;与香山居室共同聆听浔阳洲头的琵琶声,同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散文的世界中我们共同感受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灵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泊;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杨朔的镂金错彩;丰子恺的厚重平实;林青云的清净闲适。在小说的王国中,我们与罗贯中共同经历刀光剑影的“三国”;与施耐庵一同荡尽八百里的水泊梁山;与曹雪芹一起游历姹紫嫣红的大观园;与鲁宾逊相伴度过几十余载的荒岛生活。
  因为是一个梦幻的王国,是我们与智者共耳语,让我们与哲人共升华,让我们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探求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
  天高云淡的夜空,任月光穿过窗棂爬上案头,凭春风卷帘带走忧愁。沏一杯香茗,左手研墨,右手拂一卷书简,伏案沉思,或圈或点,感悟古人的博大胸怀与睿智深邃。在语文世界中,我们随东坡居士共览赤壁风光,任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管他“月出东山之上”只驾一叶扁舟,匏樽以相属,共渡人生良辰。在语文的世界中,我们伴范仲淹共登岳阳楼,观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看“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不管文人骚客是喜或悲,只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文让我淡泊明志,心外无物,让我周览天下,洞观寰宇,虽不能观其全貌,却能感其神韵。
  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精神的归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给我们如何忠贞不渝。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给我们如何精忠报国。王昌龄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教给我们如何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教给我们什么叫胸怀社稷、一心为民。语文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传播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语文,是心中的一泓清泉,而这泓清泉蕴含着太多太多的甘露,它与我们的血脉相濡以沫,共生,同存。从远古一直汩汩流淌到现在,它还将浸润着我们国人的理想和愿望一直流到我们心驰神往的将来。

11、是你,陆游,你带着你的高洁与爱国之心伴我同行.你有如一道灿烂千年的风景,时刻熏陶着我.坎坷的人生让你将爱国之心与高洁谱写成一段精神的赞歌.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却一心只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被你的灵魂所感化,我愿你,你的诗词歌赋永远伴我同行.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感怀. 陆游,你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你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你是穿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你的执着,令我感怀,令我铭记。

12、等待是示弱时的养精蓄锐寻觅契机再创辉煌。勾践面对国家沦陷生灵涂炭的惨状,并未堕落迷惘,失去人生的方向。等待一血前耻,柴垛上夙夜的忧思勾勒出复国的宏本蓝图高远志向;期待重振雄风,卧薪尝胆的苦涩凝结了灭吴的愿望。不卑不亢的忍辱负重铸就了越王性情的成熟刚强。任重道远的忍耐等待彪炳千秋“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颂唱。


   等待酝酿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满腔希望;等待铺陈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缱绻不忘;等待晾晒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宇轩昂……


   等待是苏武在平沙莽莽黄入天的北海从容牧羊;等待是海明威伏案修改作品三十余遍的艰辛时光;等待是张宁而立之年奥运加冕的笑傲群芳……


   等待不是静静伫立兀然独坐的呆望,而是为生命插上丰盈的翼膀,为生活的扁舟撑起监视的帆桨。等待不是久久凝视迟迟不归的迷茫,而是磨砺心智铸造金棱一样刚硬的围墙。

 

  等待不像温室里的花朵栖息潮湿温暖的花坊,永远走不出比掌心高出一度的围廊。这种娇怜之花的等待好比星斗天光,亘古蜗居在上,一旦陨落就如废石般暗淡无光。

   等待的过程是汲取四方丰富的营养,让心灵健壮,褪去脆弱青涩在减轻中成长;等待的过程是打磨往昔的年少轻狂,蝉蜕浮躁鲁莽,沉着泰然面对世态变幻无常;等待的过程是将从容和气度酝酿,摆脱张扬与癫狂,心平气和宠辱不惊的高瞻远望……

  沙粒在河蚌禁锢束缚中漫长的等待才丰润了珠玑的至高无上;
  宝剑在烈火熔铸锤炼中刚强的等待才铸造了剑锋的锐不可当;
  火鸟在炼狱煎熬中艰辛的等待才成就了凤凰涅磐的永葆辉煌;
  我们只有在生活的挫折磨难中学会等待才能让人生隽永发亮发烫

13、 龙的精神,更表现为仪态轩昂,驰鹬文苑,做一个文明昌盛、风流蕴藉的人。当龙的身影出现于四荒八极、云天海树时,其呼唤风雷之声,或浩歌雄壮,或低吟缠绵,记之于笔墨者,便是诗文、书汉、绘画等艺术作品。从商周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唐宋的楷、行、草、书体繁复,涌现了大巧若拙的《摩崖》,扑朔迷离的《兰亭》,超脱抒展的《石竹》,结构广博的颜字,间架挺拔的柳字,跳宕突变的苏字,洗练精凝的赵字,以及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在文学创作上,以现实主义倾向称着的,由《诗三百》为起点,被《左传》、《史记》、汉魏乐府民歌、杜甫、白居易的诗,以及《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所继承和发展。而以积极浪漫主义倾向称着的,则由原始神话为起点,被屈原、李白、李贺的诗,以及《西游记》、《镜花缘》等小说所继承和发展。表现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图祸福避趋之”、“黄金若粪土,肝胆尽如铁”等人民性的精华和爱国主义情操。此外,还有恣笔纵墨的八大山人朱耷,愤世嫉邪的扬州八怪,从画幅中缩写惨淡的人生,倾吐着龙的音韵。到了现当代,闻一多的诗篇,热情奔放;鲁忱的《阿Q正传》,启发农民革命性的觉醒;茅盾的《子夜》,暴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罪恶;朱自清的《背影》,亲情似水;谢冰心的《往事》:淑景如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爱国情深;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军纪森严。还有齐白石笔下活灵活现虫鱼花鸟;刘海粟画中吐挥洒的大山巨瀑,百花争艳,无不描摩倾注着龙的精神。


   龙文化是悠久的,持续的,具体把写它的古代散文,千年代序,绵延久远,含英咀华,美不胜收。龙的精神将永久活跃在龙的故乡人的心坎里,写在散文作吕的浩浩长河里。歌曲《中国龙》唱得好:“龙的故有山的脊背,龙的故乡有水柔情,龙的手臂能筑起长城,巨能翻腾能使世界震动。”我们要做“不高不馁的中国龙,不卑不亢的中国龙,堂堂正正的中国龙。”努力吧,龙的传人!

 14、如何做一个有情人呢?
做一个“真”人,保持一种真性情,活出一个原生态的自己。虽屡遭打击,但是仍然装着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是真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肯屈身向市井小儿的陶渊明是真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是真人;高唱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向权贵势力宣战的刘禹锡是真人;真人才敢说真话,真人笔下才有真文章。
有一颗童心。谁最容易拥有童心?孩子。为什么?因为他受的污染最少,因为他的心如一张白纸。《皇帝的新装》里,人人明知骗局而甘愿被骗,只有那个小孩子,敢于说出真相。他说的是那样自然,那样痛快淋漓。我们不能重回少年,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童心永驻。林和靖用一颗童心,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连那潋滟的西湖水都因他的童心而多了一分诗意;写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最有一颗童心,正是这种率性放旷的“童心”使他成为“谪仙人”。
有一颗爱心。苏轼正是因为深爱弟弟,所以才会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元缜正是因为深爱着亡妻,才会“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杜甫正是因为深爱黎民百姓,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会写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陆游正是因为深爱国家,才会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有一双慧眼。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如是说。诗人叶绍翁有一双慧眼,他看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词人李清照具有一双慧眼,他写出少女在见到陌生人来时,“合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一双慧眼,早春的景色在他的眼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拥有一双慧眼,你的诗文便有了一种灵气。
有一颗真心、一颗童心、一颗爱心、再加上一双慧眼,你的心中便会长存感动,你的眼里才会盈满泪水,你的文字就会充满灵性。


 15、书生的情怀太丰富,断非某朝某代所能全,用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情怀,让人情何以堪!

  书生们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感恩;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他们“涉江采芙蓉”;他们“醉里挑灯看剑”;他们“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们“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书生们念着家国天下,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责任感死亦不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书生们为家庭负责,为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而今天,大多成为了空谈。人们只对自己负责,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下一代的孩子,他们坚持不长大,他们念着“只要我喜欢,又有什么不可以”,在他们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中,他们怎知责任感为何物?责任感对他们而言,是苍白的,是没有质感的!

  书生们的年代还有君君臣臣。他们“士为知己者死”,他们“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他们有的是忠,书生们唱着“梁甫呤”,他们抱柱而死,他们非谁不娶,非谁不嫁。现在呢?人们习惯了跳槽,习惯了朝秦暮楚,用一句“你拿什么换我的忠诚?”一副受伤者的面孔又怎么知道恩为何物,忠为何物?也是,在这充满流行音乐与美人的日子里,在这灯红酒绿的喧嚣中,在这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世界,谁还奢求谁“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们有的是威示忌,伏特加。那位今生为林薇因守身如玉,终生不娶的金先生,也只有少数如我者梦后钦敬。

  书生们的心灵是湿润的。他们是被“袅情丝吹来闲庭院”,“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样的情韵滋养出来的,他们的眼里长含着泪水,若现在的孩子,他们知道奈何桥、三生石、孟婆汤,知道同心锁,读过“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读过“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太麻木,冷漠。

   书生们总有一种任侠之气。他们中有为曾允朋友一诺而万里独行的男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愧世上英”。那些书生,他们崇拜剑,崇拜一种快意恩仇,豪气干云的人生。他们跨下不是胆怯的毛驴,而是快走踏清秋的战马。而今没了书生,但有的是学生,书生已被物欲与世俗挤走,人们早学会了明哲保身,处处设防,而这种任侠之气,是无论读多少武侠小说都无济于事的。

   书生们太大气。他们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栏”的气魄;有“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潇洒。他们以天下为花园,气吞万里如虎,上下纵横几千年,格局怎么可能小得了。而现在,谁还知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哪里还有人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哪来狷狂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之骨?

   所幸,书生已归来!

16、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
    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以后在日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列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日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至今仍然是中日摩擦的焦点。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信我们不需要对子孙如此吩咐!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1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