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译文]  水能够让船行走,但也能够让船翻倒而覆没。

      [出典]  《荀子》

      注:

      1、“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荀子说的。原文见《荀子.哀公》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 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但是,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荀子的这种主张,被称为"性恶论"。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千百年来的历史大舞台也在不断的证明着这一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是施行仁德之政、顺民心、不断修德于天下的贤君,都使国家昌盛兴隆,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反之,逆民心,而最终走向毁灭。

        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承受船使它行驶,也可以倾覆船使它翻沉。比喻皇帝得天下、治理天下都要依靠老百姓。   

       3、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後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後,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後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後,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3

[新一篇]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舊一篇]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