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译文] 只有那相思像无处不在的春色,在大江南北一直伴送你回去。

 [出典]  王维  《送沈子福之江东》

 

  1、《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注释:

   沈子福:当是作者友人,其事迹不详。

    江东: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罟(gǔ)师:渔人,此借指船夫。罟:网。

    临圻(qí):此指江东近岸之地。临:临近。圻:弯曲的河岸。

 

 

   3、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客稀少,艄公摇起桨驶向江东。我的相思就像春色一样,弥漫在江南江北,送你回家。

   4、王维生平见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5、诗人多情,每当送别便有佳作佳句。此篇“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便是佳句。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涌动着惜别之情。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光荡漾,春色怡人。这时,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簇拥而行,跟随你到江东去吧。美丽的想象,蕴藉着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已是诗家之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

 

 

  6、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可以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相思”成了目可以视,耳可以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可以体察入微。一句话,“春色”即为“相思”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美好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相思”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杨柳”而来。由“杨柳”.可以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句的“罟师荡桨”四字.也可以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春色”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己的好友始终跟自己一道。满目春色即是他的颜色,江上氤氲之气便是他的呼吸。所有这些,无非是说真挚的友情不怕天长水远,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不成其为诗了!

 

 

    7、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

  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写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8、 送别诗词不同,读书人遇一知己难,遇一能诗词唱和的知己更难,不像青楼里的烟花女子如此廉价,所以才有知己难寻之感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不过是大唐盛世,少年人意气风发,不畏天地的风扬之态,作了此旷世之语以自慰吧,由此也可见唐人的气度,连分别都写得这么大气磅薄,山河洁荡。而似王维如此淡然的一个人,不也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苦之语么?渭城风雨里的离别泪,让边地阳关又添几许伤心色。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虽是春光不限好,然而友人去后,又有几人同赏呢?

 

  9、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色漫漫,诗人忽发奇想:“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一直跟随着“你”归去。内心的无限别情,眼前的无边春色,两样似乎不可能有丝毫联系的事物,就这样被诗人完全交融到了一起。

    这是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历来备受人们称赏。五代牛希济的词《生查子》有这样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思路和手法。词中少妇对即将远行的人切切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们啊!这两首诗相比,含蓄的表达方式一致,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魅力。

 

 

    10、“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纵使北国没有红豆,可依旧有躲不开的春色,抹不去的相思,你真的能摆脱那些纠缠的曲线吗?

 

    11、那张贺卡就是那时候买的,满眼花花绿绿的卡片中,唯有它吸引了我的目光。卡片上没有纷繁的颜色,也没有靓丽的明星,只是浓淡深浅不一的绿色,逼人眼的嫩绿,摄人心的浓绿,还有些幽幽的墨绿如怨如诉。总之第一眼便相中了,没有一丝犹豫地买下来。后来,捧在手里细细看,才发现卡片上的图片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两座高耸的山,山谷一条静谧的水,山间一座铁索的桥,应该是春天吧,山上满是绿色,映得水也绿莹莹的,真正的青山绿水。应该是烟雨蒙蒙的春天吧,水面和山腰都飘着若有若无的雾气,铁索桥看上去也湿漉漉的,桥上铺着的木板黝黑的,泛着水光,不知是因为正下着雨,还是山中原本就是无雨亦沾衣。
  画面中没有人的痕迹,只右上角题着两行诗:“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反复念着这两行诗,心中蓦地涌上一种莫名的伤感,仿佛掏空了感觉,当时的自己不是很能了解诗句中的情感,但是看着这没有人烟的山水,雨中空荡荡的铁索桥,真的仿佛感觉到一种依恋。后来,这张卡片一直没舍得送人。
  这是第一次体会到诗人伤春惜别的情怀,渐渐接触多了诗词,也借助老师的讲解,工具书的解释,和自己阅历的增长,对一字一句都了解得更细致,但是始终没有了那次怦然心动的感觉。
  看来,真的像佛家所说,有些东西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破。”品味诗画的意境,有时候言语解释是多余的,更多地是心灵的感应。
 

 

    14、那些逝去的往日时光,之于长大之后的人们,回忆起来已然不是浅尝辄止那样简单,更像是依依不舍的老朋友,注视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抑制不住的是浓浓的相思之情。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只是到底有谁能够把那些年幼时光再送回我们浅薄的人生里呢?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