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出典]  春秋 《诗经·国风·周南》

  注:

  1、《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注释:

    夭夭:茂盛的样子。

    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之子:指出嫁的姑娘。

    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蕡:果实很多的样子。

    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3、译文1: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译文2: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译文3:

    这棵棵的桃树那么茂盛而茁壮,它朵朵的桃花映出满树的红光。这出嫁的姑娘那样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应当是喜气洋洋。
  这棵棵的桃树那么茂盛而茁壮,它累累的满枝象果实一样。这出嫁的姑娘那样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应当是爱河流长。
  这棵棵的桃树那么茂盛而茁壮,它密密的叶子茂盛而茁壮。这出嫁的姑娘那样窈窕而健康,她婚后的生活应当是幸福无疆。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5、《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前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6、《桃夭》所反映的美学思想,应该好理解。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有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把这方面的内容放在头等地位上的。《桃夭》是三百零五篇的第六篇,不能不说它在《诗经》中的地位是很为突出的。如果我们再把《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内容摆一摆,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婚姻和家庭问题,在《诗经》中确实是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关雎》,讲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与她结为夫妻。

  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写她的勤、俭、孝、敬。

  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

  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

  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头几篇(除掉第四篇),它们写了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篇,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岂不令人深思?不论是谁编辑的“诗三百篇”,不论孔子是删诗了、还是整理诗了,抑或是为“诗三百篇”作了些正乐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他们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

 

 

   7、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三百篇里大约占了四分之一的数量。可旧说《毛序》说《桃夭》是“后妃之所至”。又说到后妃君王的身上,把活生生一位美丽的女子说成木乃伊。我们宁可相信《桃夭》本来就是一篇寻常女子出嫁的贺诗,而读这首诗时候,不自主地捂起耳朵,因为门外早已经响起了鞭炮声和小孩子们的欢呼声……

  “一梳梳到尾,二梳举案齐眉,二梳儿孙满堂……”孩子们的歌声不时响起,落在院子里桃花树下,花儿正鲜艳,它们也快乐地为婚礼增添喜庆。屋内呢,新娘子正好在擦拭着桃花胭脂,心儿如活蹦乱跳的小鹿。红头巾盖上了,轿子准备好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夭”一般来说是“美丽”的意思,其实就是专门形容桃花的。“夭夭”二字的形象就像几瓣桃花绽放开来,使得如今,我们在说女人如花的时候那么自然。没有人形容男人如花,要是说男人如花怕是挑战人们承受的极限,周星驰电影中的如花就是生动的例证。而女人确实如花,有的女人热情似火,恰似四月奔放的杜鹃;有的女人温馨安谧,一如静静绽放的百合;有的女人知性温婉,需要静心细嗅才能品出梅花般芳香……

     桃花盛开了,女人要出嫁了,她不一定有倾国倾城色,但这一刻一定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也只有枝头鲜艳的桃花堪比。当这桩美满的婚姻瓜落蒂熟之后。祝福吧,女子带着着美好的祝福开始新的生活。从此以后,她将成为贤妻,成为慈母。

 

 

    9、“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春日里盛开鲜艳的桃花象征着美丽的新娘,而且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和热烈氛围也为新娘的出嫁作了烘托和铺垫,意境热闹、开阔而盛大。

 

 

    10、《桃夭》,就像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细雨微风的深处。

  许多爱情诗歌都充满惘然惆怅,但是《桃夭》的欢快踏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也许很多人对于婚姻恐惧逃避,然而爱情,如果它最后的目的地不是婚姻的殿堂,便如浪里孤舟的飘摇,缺少了踏实和温馨的依靠。我相信,每一个女子在心里都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幸福的新娘,在桃花漫天盛开的灼灼粉色中,和最爱的人享受一生的美满幸福,一直的,牵着他的手,对他轻暖如春风的微笑,一直到老。

  诗经里的爱情诗很多,三百篇里大约占了四分之一的数量。可是,和很多爱情诗不同的是,它不是寂寞孤独的相思,也没有依稀仿佛的惆怅。有的,只是幸福和喜悦,和,对未来充满的,愉悦的希望。

  这,便是《桃夭》。

 

 

   11、突然如青橄榄在嘴中慢慢的溢出浓烈的回味,于是所有尘封的记忆在瞬间被打开。

     记得那时我读《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
     

     这原本是描写姑娘出嫁的热闹和喜庆:夭夭是桃花含苞的样子,形容茂盛而艳丽。灼灼是鲜明的色。这样盛大的开放,用来形容女子出嫁,在人生最绚烂的时刻,肆意地绽放。

   可我多愁善感的心却总是固执地认为,这是一首悲哀的诗。虽然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但在这无限的人间胜景中却偏偏有个姑娘要出嫁了。那时总觉得嫁人是一件极度悲凉的事情。

    认为出嫁总是一种最决绝的了断,若非是与心爱之人在一起,就意味着从此要与爱情擦肩而过视而不见。这个姑娘,因这婚姻,便要断绝了一切的念想,收拢了心来,安心地做他的妻.从此年华老去,欢颜以沉淀如水的平静替代,弹指间老去的,不止是年岁,更是一种心境。

    然后,是渐渐长大,看法就变了: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什么叫美?“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看来关于真善美的概念,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

   有时候会有瞬间的动心,为着某句话,某个小动作,恍惚间似乎遇到了那个挚爱的人,却一直模糊的看不清容颜。而那些温暖的错觉总是会象美丽的气球,带我飞上天堂的瞬间却又突然爆破,直落深渊。

    清醒的那一瞬间,感觉到疼痛,却无法开口表述,心象撕裂开来的网。风吹冷我的眼睛,我看到自己漠然的神色,所谓救赎,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坚持,而我们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世俗男女。

    这个世界,总是喧嚣而沉默的。最热闹的时候往往是心底最荒凉无依的时刻。赶场似的奔赴一场场的婚礼,带着我的骄傲和勇气,见证幸福的瞬间,于是有了坚持的意义。

    对自己说,终是有那么一天,会遇到他,遇到的那个能让我倚靠,替我轻轻擦去眼泪,在我身边安静诚恳地守护,让我平静幸福的男子。          

    而我,终会为他盘起长发,听老人在耳边轻轻地一句一句的唱: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  (◆yatte◆)

 

 

   1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孟子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三千年前的婚姻的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至今看去仍旧图画一般,不曾丝毫褪色,未减当初馥郁芳馨。那年的桃花自有一种奔放之美,三千年后,犹听到那古乐之喧和新人之笑,不禁生出对遥远春天最真切的爱慕。

 

 

   1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你在我寂静又冗长的岁月里,独自盛开了一树芳华。

    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我曾用铅笔素描了所有相遇的光景,
   是谁给我一句春暖花开的借口。
   从此我折叠好的心情,被吹乱。

   人生无非如此,只要还有那一刹那的感动留在心里,
   就已经是收获满满了。那一次短暂的擦肩,
   也许就是前世多少次回眸的缘分呢,
   于是感激命运,感激相遇,也感激离别,感激逝去。

   有时候,我们会后悔开始。
   如果没有开始,我们也许永远可以回味当天那种互相探听,互相猜测的兴奋。
   假如没有和你相逢,我会不会有另外的际遇?
   不管有没有结果,我还是宁愿和你开始,因为我更想知道和你相爱的滋味。
   你的存在让我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
   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

 

 

   14、又是一年赏桃花的好时节,该出去踏青看花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俗称诗经-周南-桃夭篇。
  
  从诗经可以看出桃花之历史悠久,桃花也是遍植我国的着名花卉,其果实自古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被奉为“五果”(桃、李、枣、杏、栗)之首,民俗中美称之为“仙桃”。 桃花早春时节含苞待放,阳春三月,花叶同展,姿色娇媚,远远望去,如霞似锦,烂漫壮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自古与多情和女性结缘,人面桃花,花解语,玉生香,透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桃花开放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在桃花树下,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举目四顾,看粉嘟嘟的桃花有如密云般地覆盖大地,好不安逸。

    在中国,桃花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两个字,人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有了桃花的祝福,相信你会很快拥有你自己的爱情,所以,它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当然很多人都希望有桃花运,不管是未婚的男女,抑或是已婚的多情种子,听到他(她)命带桃花,总不免沾沾自喜,引发无限遐想。可还有桃花劫呢……

 

 

    15、有一种花得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她融合了水之柔媚,火之热烈,铁之刚毅,既有着“惊鸿照影”般的艳丽,又有着特立独行的傲岸,她妩媚之极,绚烂之极,坚贞之极,她有着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桃花。

    《山海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自夸父古老的手杖化为嶙峋的桃林之后,桃花便从《诗经》的源头探出明粲的笑靥,越过秦砖汉瓦,越过唐宋明月、明清云烟,一路氤氲着中国的古典文化,灼亮了无数才子佳人的眼睛。

    桃花是入世的。她生长在竹篱茅舍边,食尽了人间烟火,而后又从尘世中超然逸出,成为爱情的意象,浪漫的意象,美好生活的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古代男子最理想的生活境界。唐代某一年的清明节,一个叫崔护的书生来到长安郊外,一时口渴,扣击柴扉,一位少女开了门,给了他一碗水,斜倚在院落里的桃花丛中微笑着,那颜如桃花、娇羞腼腆的神态令崔护心醉神迷。第二年,崔护故地重游,希望能见到那位朝思暮想的伊人,可是来到农舍前却发现,柴门紧锁,院落萧疏。崔护怅然若失,挥笔在墙壁上题下了天下第一风流才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少女归来看到这首诗后,感动万分。后崔护三访,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个故事里,桃花作为催化剂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那个走桃花运的崔护也因此成为无数男人艳羡和妒嫉的对象。

    另一位与桃花有关的才女是秦淮名姬柳如是。柳如是幼因家贫被拐卖到吴江为婢,妙龄入章台,美艳无双,才华出众,赢得不少名士的倾慕。但她心性高绝,虽然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时有往来,但真正能入她眼的人却廖廖无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游西湖即兴而作的小诗传到了文坛领袖钱谦益的手中:

    “垂杨小苑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春风,垂柳,争妍的桃花,清丽的诗句,从小径中款款走出的让桃花也为之增色的美女,一下子点燃了钱谦益黯淡的眸子,他为柳如是的才气、灵气所折服。欣然和诗道:

    “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爱情就这样以桃花为背景拉开了序幕,桃花再一次当了红娘。此外,还有唐代女诗人薛涛和鱼玄机风靡一时的“薛涛笺”和“桃花笺”,更为桃花定上了浪漫主义的基调,令“桃花”一词的含义,意蕴丰富,溢满才情。

    桃花又是出世的。喜欢菊花的隐士文人陶渊明居然也喜欢桃花。“……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人极力渲染的与世无争的理想国与桃花息息相关,充分说明了桃花的高洁和超逸。大隐隐于市。身处凡尘,却又远离凡尘,不卑不亢,进退自如,就是桃花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品格。

    明代另一位愤世嫉俗的才子唐伯虎也是个“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狂人。他在荒废的蔬圃里种上桃树,自号“桃花庵主”,后半生就隐居在桃花林中呼朋引类,诗酒度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在鲜妍明媚的桃花中,一切尘世的纷争已悄然远去,留下的是抵达心灵的诗和画。

    桃花是柔弱的。娇嫩,妖娆,雅洁,恬静,古代汉语中的“临花照水”,她是最典型的标本。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的悲剧明星林黛玉,荷着香锄,穿过落红满地的桃林,袅袅娜娜地走来。“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与惊艳绝伦的桃花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她的忧伤,她的无助,她绝世的才情,她清正的高洁,都以桃花为载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令后人为此唏嘘。

    桃花又是坚韧的。春寒料峭之季,桃花冲破严冬的层层束缚,率先向世人报告春天的来临。凛凛寒风中,桃花飒爽英姿,以灿烂的微笑挑战世俗的樊篱。这里不得不再次提起柳如是。这位罕见的奇女子不但有着嫣然百媚的姿色,举世无双的才华,更有着深明大义的铮铮傲骨。她处在明清之际的“民族大悲剧”中,当晚明的士大夫预见大厦将倾,一个个醉生梦死、放浪形骸时,这位弱女子的民族骨气却在风雨飘摇中日益清晰。清军兵临城下,柳如是决然要与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虽然最后被夫君死死拦住,殉国不成,但她的行为已为晚明的颓废文化抹上了明艳的一笔。这种“民族之精神,独立之意志”,令国学大师陈寅恪“感泣不能自已”,陈先生在眼疾严重、身体不佳的情况下,耗费数十载光阴,撰写了长篇巨着《柳如是别传》,表现了对一位身份低下、品格高贵的女子的敬意。

    同样柔中带刚的烈女子还有手持桃花扇的李香君。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在暖暖软软的香风中,居然熏出不畏权贵、忠于爱情的硬骨头,这不得不说是家国之幸,民族之幸。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香君姑娘的热血溅洒在洁白的绢扇上,凝固成一朵朵不媚世俗、永开不败的桃花……

 

 

    16、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这个凛冽的季节,眼前是否见桃花飞舞?那一抹动人心弦的歌舞,那三生不曾散尽的光华。十里桃花间,是武陵源的隐世,是把酒月下的豪放,还是肝肠寸断的爱恋,又或者是一笑倾城的佳人。总归,是桃花的记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57

[新一篇]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舊一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