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译文]   腰间佩带长剑啊手持秦制的大弓,身首虽然分离啊壮心依然不变。

   [出典]  战国  屈原  《楚辞·九歌·国殇》

   注:

   1、 《九歌·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2、注释:

      此诗是追悼阵亡士卒的挽诗。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敌若云:敌兵众多如云。

  凌:侵犯。

    躐(liè):践踏。

    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天时怼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duì):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反:通“返”。

  忽:不分明。

    超远:遥远无尽头。

  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首身离:身首异处。

  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终止。

  以:且,连词。武:威武。

  凌:侵犯。

  神:精神。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3、译文1: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 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纵使首身异处呵无悔无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译文2:

    手持吴戈啊,身披利甲,车轮交错啊,短兵厮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如云,将士争先啊,乱射交叉。
    军阵被侵啊,队列遭踏,左骖惨死啊,右骖被扎。
    车轮深陷啊,绊住战马,挥动鼓槌啊,战鼓猛挝!
    苍天怨恨啊,神灵震怒,伤亡殆尽啊,尸横荒沙。
    出征人儿啊,一去不返,野原茫茫啊,路途遥遐。
    身佩长剑啊,秦弓在手,身首分离啊,壮心无瑕。
    勇盈于衷啊,武彰于外,终显刚强啊,不可凌加。
    身虽已逝啊,英灵永在,神魂刚毅啊,鬼雄堪嘉。

 

 

   4、“九歌”,原为传说中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九歌》,中国古代诗歌集。《九歌》中的诗歌原为楚国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

   《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屈原根据所祭祀神灵不同,共写有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其中《国殇》一篇专门用于祭奠在战争死去将士的英灵。马承骕归纳《九歌》之作有五说,宗教歌舞、屈原自祭之辞、记事之赋、汉甘泉寿宫歌诗。

 

 

   5、读屈原的这首《国殇》时,我还是少年,那敲击心灵的鼓声至今依然。越是品读越是震撼,于是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国殇》最伤在何处?
  一般的解释说“这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这也不错,但是,这首诗毕竟是“国殇”,最要看的是“殇”。《小尔雅》:“无主之鬼谓之殇。”戴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

  《国殇》是《九歌》中的一首,是招魂之歌。楚人之俗迷信鬼神,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死则死矣,死国可矣,这正是诗中歌颂的。可是,诗中的战士不仅仅只是为国牺牲了,而且是死后“弃原野”,“首身离”。不但是首身相离不得全尸,而且尸弃原野不得归葬。这样的人,是很难魂归故里的。“出不入兮往不反”,他的灵魂是很难回家了。死亡固然可怕,而魂魄不得安生的战士,连成为鬼都不可能。这样的牺牲比通常的战死要惨痛得多,而牺牲者对这样的惨痛,是有心理准备的,为了国家,是宁可接受连正常的鬼都做不成的牺牲。《国殇》最要说的就是这个。

  《国殇》伤的是战死而不能成鬼。

  诗人明知,这灵魂注定不得归所,注定回不到家乡,回不到楚国,甚至连灵魂都成为不了,但依然希望牺牲者能够“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殷殷切切,双目泣血,不忍再读。

  二、“殇”的是谁?

  一般的解释说“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也说是说,悼亡的是整体战死将士。可我说不像。

  “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这是战斗中的个例,不可能所有的楚军将士都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应该是指某一个人的遭遇。也不可能每一个烈士都“首身离”。特别是,“援玉枹兮击鸣鼓”,在车战时代,击鼓是主将的事,击鼓者就是“司令”,是指挥战斗的人,其他人是无权击鼓的。《左传•哀公二年》赵简子战后争功说:“吾伏弢呕血,鼓音不衰……”这是说做为司令员,我带伤坚持指挥。既然是“援玉枹兮击鸣鼓”,《国殇》所祭的应该是一位战地指挥员,而不是所有牺牲者。那么,这个人他是谁?

  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杀将军景缺”。祭祀时间离战争时间不会太远,受祭者可以从唐昧、景缺中考虑。

  三、错毂

  “车错毂兮短兵接”,是战斗开始的描写。“车错毂”,现在人们不大解释,认为就是“车毂交错”。这样的理解,远远没有到位。

  战车时代,车错毂是最常见的战法。有三个乘员的战车,前面是四匹马,敌我面对面时,只能放箭,短兵相接是够不着的。要想使用最常用的武器戈“短兵接”,只能从车侧面下手,也就是,两车相对驰来,车上战士借马的冲力各自从车侧面以戈相扫。钩着对方,车驰过去了;没钩中对方,车也过去了。要想再战,就得转大圈,掉转马头。

  战车有四匹马,两匹靠近辕的叫服,不容易受伤;外边的两匹叫骖,因为马没有武器,装甲也不如人,最易受伤。“左骖殪兮右刃伤”,是说冲锋时两边的骖马被敌人的戈击中。

  四、吴戈与秦弓

  通常解释,吴戈:指吴国产的戈。秦弓:秦国产的弓。楚军能够用上吴国产的戈、秦国产的弓,应该有两种情况:一是大量的武器进口。秦、吴都是楚国死敌,进口武器不大可能。二是大量缴获,就像八路军用三八大盖一样,这也不可能,楚国与这两个国家打仗总是失败,让人家缴获倒是可能的,缴获人家可以有,但不可能多。

  准确的说,吴戈、秦弓,就是两种品牌,或者是两种工艺。是楚人按吴人技法造的戈,按秦人标准造的弓,是楚国自造的吴式戈、秦式弓。不能说,吴国产的戈、秦国产的弓。

 
 

  6、《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国殇(shang伤):指为国牺牲的将士。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同秦国几次较大的战争,大多是楚国抵御强敌的自卫战争。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给予高度评价,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热情歌颂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的性格。这首诗尽管是直赋其事,但既有比喻,又有想象,把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融汇在全诗之中。风格悲壮,情调激昂,是《九歌》中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迸。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国殇》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的祭祀诗,而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是为悼念和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诗歌,是楚辞中的一篇兵学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战争状况,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战争样式、作战方式、兵种构成、武器贸易、征兵制度以及《孙子兵法》的成书研究,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研究古代兵学文化与军事制度不可多得的文献。

     《国殇》是屈原赞颂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一篇叙事诗,反映了战国末期的战争情况,是楚辞中唯一描述战争的作品,是一篇重要的兵学文献。一、《国殇》的主题不是祭祀人鬼或人神,而是叙述与歌颂楚军对敌作战与阵亡的将士,其风格不是浪漫主义祭祀诗,而是现实主义叙事诗《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国殇》选自《楚辞》中的《九歌》。

    这篇作品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浓厚的爱国思想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是一篇场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诗篇,主要写作特征是:一、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二、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三、采用叙赞呼应,完满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国殇》顾名思义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篇诗不仅仅是为了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围绕这个主题,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四、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全诗的庄严肃穆感.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7、屈子的诗篇自以《 离 骚 》 为最,我却偏爱《 九 歌 》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那神态多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景色多美;“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魂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那精神多么伟大,千载下仍然感人至深。总观我们的文学发展,实觉得对浪漫主义继承得太少了。

 

 

   8、一般认为,从夏代起,中国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而且夏代出现了成熟的青铜礼器和武器,但奇怪的是,武器中却没有铜剑的影子。

  到了商代,中原地区进入了青铜铸造的繁荣期,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是其最好的证据。而商人最热衷于青铜礼器的制作,着名的“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就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之作。然而商文化自身也没有铜剑,武器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青铜戈。但同时期,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铜剑已经广泛流行。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中最早的一件铜剑,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1040号墓中。从伴出的器物看,这把铜剑的年代应该在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北方地区的铜剑分布范围和数量都大量增加,流行的铜剑剑柄大都略微弯曲,有较窄的一字形剑格,柄首往往做成兽头形或铃形,因此也被称为“铃首剑”和“兽首剑”。

     到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周人已经开始使用铜剑了。《史记・周本纪》曾记载,武王伐纣攻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一说在河南汤阴县)时,纣王已经***而亡,武王“至纣死所,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与商代晚期北方地区的铃首和兽首剑不同,周人使用的是一种扁茎柳叶形铜剑,这种铜剑在周人的老家――关中地区以及分封的诸侯国故地都有发现,甘肃灵台白草坡、陕西长安张家坡、陕西岐山贺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的考古发现中也皆有所见。

     东周时期,整个中国都进入了铜剑制造的巅峰时期。中国北方、东北和巴蜀等地区的铜剑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仅近年在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墓地的发掘中,就出土了近百件铜剑。但如果从铸造水平来看,中原和吴越地区的东周铜剑就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尤以吴越出产的铜剑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记载到:“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师,着名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剑也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吴越地区。此时中原和吴越等地铜剑的形制也基本定型,不仅铜剑数量增多,剑体也加长了,《楚辞・国殇》云:“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足以说明长剑在这一时期流行的普遍性。但东周之后铜剑逐渐衰落了,到两汉时期已经完全被铁剑取代。

 

 

    9、湖北位于长江中游,自战国时代起,就形成了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荆楚文化。从思想特征上看,荆楚文化比之黄河流域诸文化更富有一种想象、思辨、浪漫的力度,把人的内在的主体自觉与生命力强烈地凸显出来,从而使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挺立起来。“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楚国诗人屈原的这些诗句,在天与地、生与死之间凸显了“吾”与“心”,正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化中所特有的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张扬。在以后的历史岁月中,这种思想文化的特殊性,在湖北地区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心学传统,出现了诸多对心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及其着述。可以说,湖北文化对于中国哲学发展所作出的最具特色的贡献,莫过于这一心学传统。

 

 

    10、琴筝疾奏,天马扬鬃,利剑脱鞘,不怒自威。

   作为冷兵器中的“百兵之君”,剑自古以来就是慷慨激越、恣肆奔腾的象征,其别样的卓越特质赋予了它自身独特的内涵。而文人对剑的特殊情结,又使其绽放出了耀眼的人文光芒。

   传统诗文中,“剑”往往喻示着文人们报国从军的壮志雄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在《庄子?说剑篇》中,庄子以剑士的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却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之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剑也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屈原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至李白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再到龚自珍的“来何汹涌须挥剑”,文人们寄予了剑旺盛的生命力。在他们的诗文中,剑已不再是简单的兵器,不再是适度污浊的斗争工具,而是代表着文人们的积极精神,成立他们心中崇高理想的重要物象!

  文人,或豁达,或迂腐,或慵惓,或抑郁,而一剑在手,则焕然扬眉,豪气干云。剑之于文人,体现着他们内心自觉地用铁肩担负起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那里有不惜牺牲性命而秉笔直书的史家,有面折廷争、犯颜直谏的诤臣,也有不向异族入侵者屈膝的志士。其相同的高风亮节、铮铮铁骨,打造了中国独特的仁人君子的气节和风采。而这种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不正是以剑为象征的刚毅精神的体现吗?

  风歌仗剑走天涯。剑,成了文人兼济天下、奋发追求的心灵载体。

 

 

    11、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军和日军有很多次大的会战,国军官兵整连、整营、整团地为国捐躯者,屡见不鲜。例如,在一九三七年的淞沪抗战中,国军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主力各师补充兵源竟达四、五次之多,团级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高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亡竟达半数以上。淞沪抗战国军先后投入兵力达七十万左右,伤亡人数竟达二十万。其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敌御侮的历史上鲜有其例。

    以下是八年全面抗战时期国军阵亡师级以上将军名单及其阵亡的时间、地点:


  空军将领

  高志航空军少将,驱逐司令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河南周家口


  陆军将领
 
  佟麟阁上将(追授),二十九军副军长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一三二师师长 ,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九军军长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山西忻口
  饶国华上将,一四五师师长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安徽广德(自杀)

     王铭章上将(追授),一二二师师长,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 山东藤县

  张自忠上将(追授),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一九四○年 五月十六, 湖北南瓜店
  唐淮源上将,三军军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二日, 山西县山
  李家钰上将,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河南秦家坡
  刘家麒中将,五十四师师长,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六十七军军长,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九日,上海松江
  夏国章中将,一七二师副师长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七十五师副师长,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浙江湖州
  肖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二日, 山东莒县
  周元中将,一七三师副师长 ,一九三八年五月九日,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二十三师师长,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四日,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一一四师师长 ,一九三八年六月,山东冯家场
  冯安邦中将,四十二军军长,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三日,湖北襄阳
  李国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 ,一九三九年三月七日,陕西西安
  张?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一九三九年三月七日,陕西西安
  陈安保中将,二月九月军军长 ,一九三九年五月六日, 江西龙里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 ,一九四○年一月三日,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一九七师师长, 一九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二月军副军长 ,一九四○年二月三日, 广西昆仑
  关钟毅中将,一七三师师长, 一九四○年五月九日,湖北苍台(自杀)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 ,一九四○年五月,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二十七师师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九日, 山西台寨
  寸性奇中将,一十二师师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三日,山西毛家湾
  石作衡中将,七十师师长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 山西绦县
  赖传湘中将,一九○师副师长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湖南梁家段
  李翰卿中将,五十七师步兵指挥官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九十八军军长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暂三十师师长 ,一九四二年五月四日,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二百师师长,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缅甸茅邦村
  周 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山东城顶山
  彭士量中将,暂五师师长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一五○师师长,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一十师师长,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一日, 湖南常德
  王甲本中将,七十九军军长, 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一三一师师长,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广西桂林(自杀)
  齐学启中将,远征军 新38师副师长 ,一九四五年五月十三日,缅甸仰光
  姚中英少将,一五六师参谋长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一六○师参谋长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 ,江苏南京
  邹绍孟少将,一二四师参谋长,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 山东藤县
  赵渭滨少将,一二二师参谋长,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七日, 山东藤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内蒙黄油干子
  黄启东少将,二十三师参谋长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四日,山东菏泽(自杀)
  付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
  林英灿少将,一五二师副师长, 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三日, 广东清远
  王禹九少将,七十九军参谋处长, 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江西高安
  张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八日, 河北平台山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一九三九年一月九日, 山东莱阳
  张敬少将,三十三集团军高参, 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 湖北南瓜店
  梁希贤少将,新二十七师副师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九日,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二十七师参谋长, 一九四一年五月九日,山西台寨
  金崇印少将,十七军参谋长,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六日,山西横水镇
  朱实夫少将,新三师副师长,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甘肃
  郭子斌少将,暂三十师副师长, 一九四二年五月四日, 山东潘庄
  王凤山少将,暂四十五师师长 ,一九四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九十六师副师长, 一九四二年七月,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 一九四二年八月,山东唐王山
  张少舫少将,一一三师参谋长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 一九四三年五月, 山东
  江春炎少将,一一四师参谋长, 一九四三年七月四日, 山东邹县
  卢广伟少将,骑八师副师长, 一九四四年五月五日, 安徽颖上
  陈绍堂少将,一○四师步兵指挥官,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三十六集团军副官处长, 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八师副师长, 一九四四年六月, 河南灵宝
  吕旃蒙少将,三十一军参谋长,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日, 广西桂林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 ,一九四五年六月 浙江孝丰   

     屈原国殇,不禁潸然泪下!

      国 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枢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2、“先义而后利者荣,”可是人们为了金钱已经没有人格,如何去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民族一旦失去其内在的精神灵魂,人人将没有道德和忠勇,人人即将丧失支柱和信仰。

  “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所以必须在全社会进行道德观、荣辱观、价值观的普及教育,加强国民精神和荣誉的崇高追求。
 
    忘记历史的血泪,就会有更多血泪的历史!中国历史渊源留长,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可是我们总是在忘记历史。我们不能再做一个健忘麻木的阿Q民族!

  “忘记过去又将重蹈覆辙”。从隋朝、南陈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到南宋、明末的苟且偷生,直把杭州当汴州,隔岸犹唱后庭花;而满清后期的逐渐积弱,到民国的军阀混战,自相残杀,终招外患。“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比自伐,然后人伐之。”如果国家再起战端,我们如何再外御强敌?到时可能又将出现无数个汪精卫,千百万个汉奸大军。

  从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分割中国,直到抗日战争的民族生存之战,无数次的血泪教训和告戒我们,遗忘就会衰落,落后就要挨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发奋图强。想要不再重演历史的血泪,就必须牢记血泪的历史;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飞机和导弹,更需要永久的民族精神。想要中华民族不再受尽屈辱,就必须祭奠我们的民族之魂!

  记忆的思弦不时在拨动,脑海中涌现出许多金戈铁马的悲壮和惨烈;思绪透过历史那发黄的纸页,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中国伟大诗人屈原在祭奠和追悼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

  “……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