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新闻出版业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如何面对和走向新世纪,是各行各业都在认真思考也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把这篇大文章做好,对于把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闻出版业带入二十一世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的历史性任务,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又通过法定程序把十五大制定的跨世纪宏伟纲领变成了国家意志。这个国家意志就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赋予中国人民建设的使命、发展的使命、前进的使命,也提供了建设的机遇、发展的机遇、前进的机遇。如何按江总书记所要求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把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做好,是每一个新闻出版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要认真思考并回答跨世纪新闻出版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必须对新世纪新闻出版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要有所了解,而且还要不断地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提倡的“有的放矢”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要用的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十五大精神这个“矢”去射跨世纪新闻出版工作这个“的”。
  一、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高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中国革命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形成正确理论和坚持正确理论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要归结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新闻出版工作二十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可以对这个历史结论提供生动证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1977年到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否定“两个凡是”的指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推动下,出版界相继召开了出版工作座谈会和长沙会议,明确否定了两个错误估计,这两个错误估计就是文化大革命前出版战线是黑线专政,出版界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解除了套在广大出版工作者头上的精神枷锁,出版工作也不再是政治运动的附属物,而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出版工作首先要注重社会效益,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要求出版工作者既要坚持出版工作精神生产的特征,又要重视出版物作为商品适应市场的要求。这为出版事业在今后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出版业改革不断深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提供了思想理论保证。出版产业在八十年代的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在文化史上不仅能够立住,而且还有重大影响的出版工程相继开始实施,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出版产业在不断推出精品的同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出版体制改革不仅适时展开,而且逐步推进。众多的出版单位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经营机制进一步面向市场。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主三多一少”和“三放一联”两个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版产业运用高新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新时期后,新闻出版署党组根据形势发展和出版产业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由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的工作思路。经过近五年来实践,证明这个工作思路是正确的,当时提出也是适时的和及时的。199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了新闻出版署党组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汇报,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和基本思路。随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新闻出版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又重要的要求,党的十五大则更加明确地指出,新闻出版工作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可以说,经过二十年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经过十四大以来五年的理论探索和不断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新闻出版工作的基本路数,只要我们按照已经确定的大政方针扎扎实实下功夫,狠抓落实,工作就会不断进步,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步入歧途。
  在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要与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在今年的全国局长会议上,新闻出版署党组提出要把加强管理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重点,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阶段性转移的重点。
  新闻出版是社会功能十分重要的大众传媒,在一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将更加巨大,影响将更加深刻。新闻出版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首先要通过加强管理保证出版传媒的正确导向。如何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出版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重大的问题。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主要通过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来传播和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个时候,舆论导向如果出现偏差,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使邓小平理论真正在我们的各种出版传媒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成为社会舆论的核心,并用这个理论来激励人民、凝聚人心。在这方面,新闻出版工作者所担负的使命是非常神圣而又艰巨的。
  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学习好邓小平理论,这是因为教育者应该首先受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那些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东西作为邓小平理论来宣传、传播,在新闻出版工作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对于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来讲,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还远没有达到要求,距准确、完整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差距就更大了。新闻出版战线一定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结合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方法,将学习切实地引向深入。
  传播、宣传好邓小平理论是新闻出版工作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传播、宣传邓小平理论,重点要在使之深入人心上下功夫。邓小平理论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和生命力的,而我们有一些这方面的出版物却面孔生涩、令人望而生畏,难以卒读。一些大的套书、丛书,洋洋洒洒,看似很有气派,但实际上与读者无形中划出了很大的距离,一问世即被束之高阁,难以起到应有的传播和宣传的作用。这是当前在传播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应该注意克服的一个问题。现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媒体形态更加多样化,完全有能力也有可能把传播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工作做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二、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前导部分越来越呈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随着新世纪的日益临近,一个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正向我们走来。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原动力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知识资源成为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等经济杠杆更加重要的经济因素。“知识经济”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人们对知识与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关系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多年来,照人们的传统思维,汽车、房地产、汇率等是拉动消费、刺激生产的主要动力。而现在,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依托于稀缺自然资源的新型经济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拥有、配置、生产、分配、消费为重要特征,以知识资源的开发作为社会进步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知识的传播与积累都离不开各种出版媒体。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媒体产业,知识这种资源既不可能被掌握,也不可能被利用,那就更谈不上传播与积累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一个功能齐备、体系完善、技术先进、机制灵活的新闻出版业,“知识经济”就不可能确立和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的知识总量是十年翻一番,而信息总量则是两年翻一番,这充分表明以出版为产业为主体的传播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信息载体,也就是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支持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体系,成为被新的经济形态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的新兴产业。按照出版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加快发展,促进出版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备,是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业的重要课题。
  根据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战略构想,我国将在201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同时也正在步入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对新闻出版业的要求与温饱型社会有着显着的区别。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或1000 美元。”小康社会指的是一个国家处于温饱型和富裕型的居中阶段。我国政府对此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即“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实, 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联合国曾在1970年制定过一个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共7个领域,21个小类, 包括营养、教育、休闲、文化等。出版物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消费程度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国家到2010年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信息流动量和流动频率将会出现倍增,意味着我国人民对出版物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将会出现倍增,这两个倍增勾勒出作为信息传播业新闻出版工作的历史使命。当一个社会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由于恩格尔系数降低,人们在解了衣食之虞后,消费重点会极大地向教育、文化和精神消费倾斜。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提出过很有影响的10项现代化社会标准,在他的标准中,一个进入小康社会的国家成人的识字率应该占到80%以上,中学生占12—17岁人口的比重也应占80%以上,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的比重应为10—15%,脑力劳动者应达到社会总人口的10—12%,每百人每天拥有报纸7.5 份,每人每年拥有图书7册。这些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预定指标, 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但同时也对面向新世纪的新闻出版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实施,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掌握知识技能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以便再就业,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的社会系统工程。培训就是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知识,而知识是需要出版物的传播才能够普及、传播和为人们所掌握的。出版产业必须满足转型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对出版物消费在功能、质量、数量、品种、门类等诸方面全面增长的需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通过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不断调整而逐步确立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新闻出版业也正在经历从一个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的过渡。使过渡期尽可能的短一些,使新的新闻出版体制能够尽快建立,以降低“双轨制”由于体制性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力度。从宏观上讲,中国出版产业部门所有、地区分割的产业结构必须逐步改变,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出版产业提出的市场化、体系化、社会化需求。从微观上讲,我国出版单位集约化程度低、媒体形态单一、出版资源开发水平不高等结构性弊端,也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效率、低成本、大产出的要求。我们要通过结构性调整,使中国的出版产业逐步形成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价格结构等。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由于我们是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进行结构调整,我们所能够利用的时间绝不是很充分的。如果结构调整的时间拉得过长,就会坐失良机。由于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如果我们不通过调整结构来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内的其他资本甚至可能是国际出版资本也会去占领市场,形成不利于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繁荣发展的市场格局,那时再如梦初醒就悔之晚矣。
  “知识经济”把创造力和创新力作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出版产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拿我国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来讲,社办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就应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相当人力、物力,给予高度的重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办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容量也是常常估计不足的。比如VCD市场, 去年有的材料还讲市场容量大约在2亿片左右,因此有人估计, 在数十条新的生产线上马后,供需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今年第一季度,许多光盘生产企业反映业务仍然很饱满,反映出的市场容量远远大于2 亿片的水平。新闻出版系统的许多书刊印刷企业要努力运用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或者通过加大投入形成这种优势,在掌握和完成出版物印刷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宽业务范围,多发展一些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和高档印刷业务,形成全方位发展的印刷产业。
  经济的全球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着特征,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形成完备并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系。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可能在电子技术、芯片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方面全面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新闻出版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着与国际出版资本合作与竞争的挑战。我们需要通过中外的出版合作,学习现代化的出版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使中国出版产业加快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化。所谓由传统出版业向现代出版产业转变,就是要实现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出版体制,实现出版产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与国际出版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反对“西化”、“分化”图谋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反对“西化”、“分化”可以有两种方略,一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把国际出版资本挡在境外;一是增强自己的实力,搞活自己的机制,在竞争中保持民族出版产业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后一种态度是积极的、可取的。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千真万确的,新闻出版系统的同志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真看待发展的问题。
  三、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把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来对待。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出版队伍,是面向新世纪新闻出版行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当前,各行各业都把人才的引进作为增强竞争实力的战略性措施,得人才者得天下,古已有之。要做好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的问题。确立人才优势应该在出版产业所有的发展战略中居于核心位置。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新闻出版业由于职业的成就感和收入的稳定性,在人才引进方面总体上讲是不处下风的。二十年来,大量的优秀人才进入了我们这个行业,这是新闻出版业持续二十年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但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更随着人才引进机制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人才也将像资本一样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断地流动。如果我们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机制,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加大投入,不建立柱心留人的良好氛围,新闻出版部门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的优势就可能逐步地丧失。如果一旦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可用之才又大量流失,新闻出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了。
  对教育和培训坚持不懈地投入,是出版这类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一个显着特点。从新闻出版事业跨世纪的发展来看,培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培养和选拔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现在在许多新闻出版单位,一方面有许多领导岗位缺少合格的优秀人才,而另一方面,每个岗位又似乎都有若干干部等待着提拔,结果造成许多青年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们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反映出干部人事部门在对待优秀中青年干部的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新闻出版系统的各级党组和干部人事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以工作业绩为主要考察内容,坚持组织考察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任用干部要做到符合民情民意。新闻出版署正在组织实施全国新闻出版系统跨世纪人才工程,各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和有关的新闻出版单位要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使优秀人才通过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培养,尽快成熟起来,早日担当重任。广大中青年干部和业务骨干生逢其时,赶上了创业的好时光。要想早日成才,必须客观地分析社会环境和灵活地适应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使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与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顺势成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好跨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十五大为我们在大原则、总思路上指明了方向,但如何结合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来做好跨世纪的工作,的确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思考,更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
  
  
  
光明日报京③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于友先19981998      作者:光明日报京③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于友先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2:01:14

[新一篇] 面向新世紀的我國教育走向

[舊一篇] 面對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