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译文]   看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灯火彻夜通明,便知有人在挑灯夜读。

  [出典] 北宋 晁冲之《夜行》

  注:

  1、    《夜行》 晁冲之

     老去功名意转疏,     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     知有人家夜读书。

  2、注释:

  3、译文:

      对功名因“老去”而失去兴趣,独自骑着瘦马,游山玩水,不辞劳苦。看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灯火彻夜通明,一看便知有人在挑灯夜读。

 

 

  4、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

 

 

  5、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这里诗人的意境是一致的。年岁渐长,半生潦倒,功名心转淡,一个人骑马夜行,冷清孤寂之际,更觉一切心灰意冷,此时路过一村,却见灯火彻夜,猜想仍有人在发奋读书。此情此景,令诗人更感功名之诱人而读书之苦楚,今日之诗人,何尝不是昔日之孤灯夜读人?而夜读人又焉知不会有老大无成的后果?

   也就是说,此诗感伤的情绪不仅一以贯之,而且还随情节的增多丰富而有递进,令读者有如亲临其境,不禁悲从心来。由此,作者与读者通过短短诗句所反映的完整意境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情感汇通,从而使此诗成为千古名篇。

 

 

   6、一个“取”字,道出了作者不服老的男儿本色。取之,轻取,纵有瘦马亦能穿州过省,翻山越岭。 这个“知”字,反映了这孤村给晁冲之带来了多大的惊奇,震撼:有了这彻夜灯火,这孤村就有希望,这土地就有希望,神州大地就有希望,这是知识之光,这是智慧之火!

    当然,这“灯火”,亦照亮了他独骑瘦马“取长途”之路,增添了他已老不服老,义无反顾地去寻找真知,寻求志趣的决心和意志。

 

 

  7、一生苦读却终一事无成,老年尤为惨淡。

    感慨良多作者自身在考试中屡次落榜,他一而骑着马在夜路上急行,一面抱怨自己的不遇。偶然一望,只见如此偏僻乡野的孤零零的小村里,在这接近天亮时分,依然有点着灯火的人家。一定有一个为考试而彻夜用功的青年,在那灯火之下,就像自己过去一样。想到自己一生大幕将落,不禁悲由心升。

 

 

  8、在那野外的荒村,天快明亮,可是在那个破旧的房子里依旧有依稀的灯火,凭借诗人的敏感,他知道那是有人在读书。这是宋朝诗人晁冲之《夜行》中的感觉: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诗人写他自己夜行长途,都走一个整夜了,可是当他向路边望去的时候,发现有人家依稀的灯火在闪烁着点点的光亮,便知道那是为了功名在拼命地读书。诗人顿生感叹,自己已经老迈,功名疏淡,可是,那些年轻的书生们却并知道科举路上的阴暗,还是在那里苦读。

诗人表面写实,实际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所谓感叹者一则是自己老了,不能再有什么斗志了,功名之事就留给后人吧。感叹之二则是,这些年轻的书生在这个时代里除了读书之外又有什么办法获得人生的满足?舍此无它。而又有多少人穷经皓首,依旧落得个寥落一生,欲葬北邙山亦为奢求啊?故,诗人非是写书生读书之事,实则是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科举制度极端蔑视。

 

 

9、一些士子功名之心老去尽销,眼见凡俗尘事,便能淡然对之。晁冲之《夜行》诗,对这种心态表达得十分形象细腻。“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诗钞》卷32)诗中写“独骑瘦马”而非“瘦驴”,则少了一些出尘之想,多了一些落寞情怀。后二句更是写得让人滋味难辨。是感伤?是怜悯?还是平淡无波?这是一种让人难以猜测的心境。

 

 

10、宋人晁补之有首题为《夜行》的诗描述了他那个时代浓厚的读书氛围,其中有两句颇有深意,“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孤村”说明地势偏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少边穷地区。“到晓”则说明看书时间长,从今天下午六点到明天上午六点,从今天太阳下山到明天太阳上山。后一句,则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心理学认为,人类为节省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会对一系列事情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认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思维惯性,而这种惯性的养成需要一连串相同事实的不断暗示。在这里,晁补之显然是进入了思维惯性,无须思索,开口就说“知有人家夜读书”,可见这东西已经普遍到不需要想,不需要再耗费脑细胞瞎折腾的地步了。

    于是有人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去读书呢?如果我们把读书看着一种投资的话,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按经济学的说法,人都是理性人,而每个理性人的选择总是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既然如此多的人选择了读书,也就是说,在读书这个事情中这些理性人实现了或者说绝大部分实现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这个最大化其实就是 孔老夫子的一句“学而优则仕”

 

 

    11、宋人晁冲之,进士出身,因党祸而避居山野,饱读经书,喜好田园,颇有隐士之风。他的《夜行》诗记录了游历它乡时的偶遇,诗云:

      “老来功名意转疏,

        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

        知有人家夜读书。”

        古代读书人看到烛光耕读,一如现代读书人看到长窗下的台灯侧影,心里会真切地一跳,他们宁可相信那灯光下的人,一定是在读书。因为那个画面太温暖,太美好了。

 

 

    12、科举制度下,劝学、好学之习成风。“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晁冲之:《夜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连堂堂皇帝亦作起了劝学诗。宋真宗《劝学诗》曰: 

    富家不用买粮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   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子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好学、重学本是良好的社会风尚,但好学、重学的背后却是对于功名利禄的强烈追求。“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关汉卿:《陈母教子》头折)劝学者,非劝之道,而劝之以利也;好学者,非好学,而好利者也。在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下,整个知识阶层除了举业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关心。封建专制使士人成为政治的附庸,使其不再具有独立性;科举制度则进而腐蚀以至淘空了士人的灵魂,而使其不再具有思想。自古以来,有帝王亦有圣人,有势亦有理。“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吕坤:《呻吟语》卷一之四《谈道》)而在封建专制下,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条件下,严厉的政治控制与巨大的利禄诱惑,使得士人不得不仰仗权势,不得不匍匐在帝王的脚下。如此以来,士人只知有势,而不知势之外还有其理。

 

 

    13、在崇文风气下,宋人普遍好读书,不仅书香门第“万卷藏书宜子弟”,即使村野间也是“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因为以读书为基本生活方式,通过典籍来建立与古今、万物的认知和联系,北宋士大夫对人文世界的喜爱渐渐超过了大自然。如欧阳修晚年以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号为六一居士。

 

 

   14、科举制以国家的力量倡导读书,客观上为普及文化、传播文明、促进祖国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依考试成绩择优录用,也激励了读书人勤学苦读的上进心,“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英国学者亨利·查尔斯19世纪中叶在伦敦出版的《中国与中国人》一书中就曾指出:“就男性人口而言,世界上已知的国家内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有中国那样广泛。”(见李世愉《科举生活掠影》)

     科举制度早已寿终正寝,但我们如今在学校教育和形形色色的考试中,还不时能看到科举的“魅影”。

 

 

   15、宋代诗人晃冲之有这样一首诗:“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驱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试想,夜深了,在乡村小镇上,一盏灯孤独地亮着,灯下少年正奋发苦读,或为梦想,或因爱好。夜深,孤独,寒冷,疲倦,似乎这一切都不能让他关灯入眠,只有天晓的鸡鸣,才能打断他酣畅的读书劲。
  
  在夜晚读书,别有一番滋味。夜晚,乡村在沉睡,鸟雀归巢安静地睡去,只有虫鸣不安分地与黑夜叫板,想打破夜的沉寂,却也徒劳无功,反而让夜晚更加静谧。在这样夜深人静的夜晚,与作者“对话”,似乎有想吐露的心声,却也止于眼前的文字。有人说过:读书就是在与作者交流,在心灵的碰撞中寻求灵魂的共鸣。在与众多作者“交手”,有种“招式各异”的感觉。在目睹文学大家的风采、无名小家的风格后,往往都总有种欲罢不能的冲动,或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抱不平,或为小人的勾当咬牙切齿,或为作者的智慧拍案叫绝,或为文人的优美文字沉醉不已,或为书中的文字所激发而有写字的冲动,有种说不出的情感交融和内心的悸动。在悸动与不安里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沉醉在完全的自我封闭之中,仿佛闭关清修的道人,达到“周围的一切都是背景”的境界。

    翻阅书本,就是在翻阅书本伴随你走过的过往岁月,往事历历在目,而滚滚红尘多少事,合着书香,都付清茶笑谈中。这时,翻阅书本,就是在翻阅人生。

 

    16、宋代晁冲之诗云:“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古人读书是为猎取功名,可我读书是为什么呢?有人云:有情方饮酒,无聊才读书。可是我读书不是因为无聊,也不是为功名,而是为了心中那一点点理想,一点点信念。读书虽然是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对我而言,有时也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一书在手,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可以“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在萧瑟的秋夜读书是好的,可以一边读书,一边静听秋虫的吟唱,在我听来,那“得儿得儿”的声音不啻于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在淅沥的雨夜读书也是好的,“雨打梨花深闭门”、“秋雨梧桐叶落时”,都是极美的境界。尤其是在飘雪的冬夜,捧一卷古书,听窗外飞雪,那又是何等的闲适何等的飘逸啊!

  我的书斋是寂寞的,但我的心灵绝不寂寞。

 

 

    17、夜,静极了,人们都到梦中漫游去了。偶尔,远处有几声犬吠隐约地传来,更增添了夜的寂静。旋亮台灯,独自一人坐在书桌前,一支笔,一杯茶,一支烟,亲吻着乳白的灯光,摊开一本书,那淡淡的油墨的芳香混合着茶香氤氲浓重了夜的温馨,闻着这夜气的芳香,轻悠悠的思绪,在这特有的氛园中飞舞着。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你那亲切熟悉的面容,那如月的弯眉下,那蕴含笑意的脸庞似乎触手可及。心里突然想,远方的你在干吗?是沉浸在梦香还是也在灯下默读?想到这,嘴角不由地泛起一抹微笑。当目光与那些可爱的文字相拥时,我便沉浸在书海里…… 

    在这寂静的夜里,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把一天的劳累和千头万绪的事关在门外,让疲惫的身心接受这亲切的文字的抚慰,让思想在睿智的字里行间得到净化是一件快慰的事情。静夜里,把自己置身于书的意境中,在这斑斓的世界里,有粼粼的魏晋风骨,有巍巍的盛唐气象;有关云长的横刀立马,有贾宝玉的儿女情长;有咚咚的动地鼙鼓,有猎猎旗卷楼兰;有夸父的坚毅,有洛神的婀娜;有屈原的仰天长啸,有李煜的愁肠寸断……

 

    当我拾一块女娲补天遗落的彩石,借一弯斜照汉家宫阙的冷月,折一缕渭城朝雨的柳丝,挑一盏冰心老人点燃的小桔灯,沿着历史的痕迹去追寻时,我清晰地感觉到了先哲贤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报国壮志,游子商旅的亲情乡愁,旷男怨女的追求呐喊。那葱翠依旧的青山,奔流东去的大江,古道西风,小桥流水,金缕曲,黄莺儿,桃花扇,杨柳风,是对时代的沉思,也是对历史的凝视……

 

    静夜读书,最美的是那份素雅的情趣。在没有喧嚣与繁杂的静夜里,一灯独明,一介书生,不为物累,不为欲伤,让迷茫的思想接受甘醇无比、芳香四溢的精神乳汁的滋润。寂静中凭添了一份快乐,在静夜的阅读中,时常能发现生命里曾经隐忍的种种深意,能触及到灵魂深处的痛楚,能看见不曾看见的一切,能回忆起被遗忘已久的一切,能走进自己多年来总难企及的一切……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静夜读书,增长了我的见识,点燃了我的心灯,激发了我的斗志。在我茫然、无奈、孤独、烦躁的时候,这些真挚感我心魄的文字,陪伴着我,启迪着我,照耀着我,使我确立了一种信念,一个目标,为追寻生命价值与真谛无怨无悔。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6

[新一篇]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舊一篇] 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