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译文]  在发髻上插花之后,用两面镜子前后照看,使花的鲜和人面的艳交相辉映。

  [出典]  唐  温庭筠  《菩萨蛮》

  注:

  1、《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2、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弄妆:梳妆打扮。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3、译文1: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译文2: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译文3:

    美人头发重重叠叠中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的照射下闪烁不定,像乌云一般的头发飘拂着雪白的脸庞,娇慵起身画细长弯曲的眉毛,缓缓摆弄着妆容,拿前后两面镜子照看头上的饰花,花与容颜交互辉映在镜子里。将画好的新贴绣在短袄上,图案是成双成对难以分离的金鹧鸪。

   译文4:

   清晨旭日光辉映照在金色画屏上,有明有暗,金光闪烁。闺中人还没起床,一抹乌黑蓬松的秀发披散在雪白的香腮上。终于懒懒起床了,慢腾腾地梳洗妆扮,描画蛾眉。

    双鬓簪了鲜花,对着妆台上的座镜从正面照,又拿着带柄的手镜从背后照,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美艳绝伦。妆扮完毕,便开始在丝织短袄上,帖绣成双成对的金鹧鸪。

 

 

    4、 温庭筠生平见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中国历代诗歌各篇赏析》:在这首词里,作者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和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去领略其中的情意,这正是作者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他的独特的手法

 

    5、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6、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清晨的睡态和梳洗时的情态:
  清晨,阳光照进卧室,像小山一样重重叠叠的彩绘屏风在阳光下金星点点,闪闪烁烁。惊扰了深睡中的女人,她一转头,像乌云一样浓黑散乱的头发从脸上流动过来,快要流过雪白的面颊。写得非常精致鲜明。第二句“鬓云欲度香腮雪”,写了蓬松如乌云一样的头发、滑落下来掩住雪白香腮,写出了正在酣睡的深闺女子形象。“小山”、“ 鬓云” 、“香腮雪”,都很于视觉形象感。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等数句,白描一般叙写女子醒后一系列娇柔疏懒的动作,“懒起”→“弄妆”→“梳洗迟”,簪花→照镜→穿新衣,懒懒地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悠悠,意迟迟,依次写来,有条不紊,真像一个个连续的电影镜头,清晰地展现出女子梳妆动作的全过程。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如同突然放大的特写镜头,将镜中簪花和人面交相映衬的画面,更真切地推到人们眼前:她对镜照了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前面镜子中有后面的反射,后面镜子中也有前面的反射,镜象交错,美轮美奂。而刚刚换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深闺中,女人的美丽与寂寞都那么清晰可感。

     叶嘉莹教授对此讲解得精彩之至:你看看“弄妆梳洗迟”,“弄”有欣赏的意思!“云破月来花弄影。” 那花枝的影子在舞弄,在欣赏她自己的影子,所以这个女子就叫“弄妆”!她画一画眉,照一照镜子,敷一敷粉,涂一涂口红再照一照镜子!叫弄妆,所以梳洗就迟!梳洗完了还要照花前后镜!梳洗完了头上插上花,她要照镜子,光照前面还不够,你描眉光照前面就可以了!你插花插在头上,你光看前面你不知道后面怎么样,所以照花是前后镜,照花一前后镜怎么样?花面交相映!后面镜子反映前面镜子也有花光人面,后面镜子再反照前面就是一串花光人面!画面交相映。你要写美,当然很美啊!她是簪花照镜就是很美!
  前面“弄妆”是仔细画!“迟”是精心地、细细地化妆。然后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把这个女子一步步写到最后花面交相映!情境是如此之美丽。最后穿上她的罗襦(短袄)!罗是丝织品最精美的材料,"绣"是罗上绣有美丽的花纹。"贴"是什么?不管是尉贴也好,不管是贴绣也好,总之是名贵的罗襦。绣的是很精致的花,而且是刚刚烫平的!穿上这样一个珍贵的衣服,衣服上绣的是什么?双双金鹧鸟!一对一对用金线绣的,这鸟跟鸳鸯一样,是代表爱情的鸟。对爱情的期待。但现在她所爱的人没有回来。
  这首《菩萨蛮》很象一部类似于《夜宴》那样的高清电影:远离了一切喧哗嘈杂之声,贵族之家的深闺里,一个幽居的女人,容貌美丽,长发如云,肌肤胜雪,体态娇慵柔美。她的生活起居却很是讲究,衣饰华贵美艳,梳妆一丝不苟,为了看看自己今天美不美,还反复地前后照镜子,充满了唐代仕女生活情趣。
  整个感觉,这个贵族女子形象就象一只懒懒的、雪白的名贵波斯猫。不用操心衣食的着落,不关心国家朝庭的大事,只关心衣服漂不漂亮,妆化得浓淡是否入时,关心头上的簪花在各个角度好不好看,只想让自己更漂亮一些,并一度沉迷在自己的美貌之中,也许还有几分小小的得意。

 

   7、温词为《花间集》之首,此词又为温词之首,足见其为典型的花间之作。

    词中首句写了室内的晓景:屏风上金光时明时暗,在重重叠叠的山景间浮动。第二句写闺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她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着一“懒”字和“迟”字,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五、六句承上写妆扮的具体情形,她簪花时,置放双镜,是那么细致、讲究,花容与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愈增艳丽。既然前面写了“懒”和“迟”,而此处又写她这样“细致”、“认真”地打扮,这正是她内心矛盾的真实反映,因情人不在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本能又促使她细致地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新衣时,忽见衣上有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通篇写闺怨之情,但又含而不露。本词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使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与语音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咏唱时,就更显得跌宕飞动、顿挫抑扬了。
 
    在词里没有明显的主观悲喜的流露,本词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 

    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对此词,叶嘉莹以诗做注:“绣阁朝晖掩映金,当春懒起一沉吟。弄妆仔细匀眉黛,千古佳人寂寞心。”

    这首词创造的浑融意境显出两个字--“寂寞”,这就是此词的“词眼”。

    婉约词易工,所以,大家都喜欢写一个闺怨词,少不得,一些忧啊,幽啊,愁啊,恨啊,泪啊,怨啊的,不过,这样直接出现这些冷色调的伤感的字眼,而词境刻画不到,总是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而作者则抓住人物的居住的环境,人物的外貌,人物的神态,人物的动作,人物的服饰,巧妙的运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刻画出一个寂寞孤独的闺中情态。以乐写哀,以明丽的暖色衬出冷幽的哀怨。这是此词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首词的特点:
一、以景兴起,对人物的居所、人物的肖像、动作(细节)、着装的描写,巧妙的运用这些平平常常的人景物,形成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动词、形容词的生动运用,如“度”、“懒”、“迟”
三、全篇不带一个愁字,却用词境刻画出一个女子寂寞的闺中情态
四、暖色调中暗蕴着冷色调。
 

   8、水仙花意象: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其实,读古典诗词的真趣在于一个“品”字,如含橄榄,如品清茶,滋味全在深心体悟。有时需要细读全文,深吟密咏,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继而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想象,来体会诗词中的意境与内蕴;但有时并不那么复杂,仅仅只是因一时之机缘,因为一句诗词或某一个意象、一个场景画面,打动了人心或牵动了某种思绪,你就迅速进入诗词中的境界。说起来有点象禅家的渐悟与顿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一句,让有一种时空无限交错的美感。一本《花间词》词句和意象总有重复之处,唯此一句让人砰然心动、流连幻想不已。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这两句词有如一束被折射的阳光,照亮了整首《菩萨蛮》。它需要我们离开文本一定距离,去体味余音绕梁的美感,去感悟那奇幻而眩目的意境。这也许就是词这种文体形式的魅力所在吧:多重镜像隐约布于文字中,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
  想想看,小山重叠,金光明灭,鬓云欲度,香腮如雪。唐朝的女子就是这样,雍容华贵,肌肤胜雪,发髻高耸,披帛飘扬,她们头上的簪花红艳欲滴,优雅明丽。阳光下,双镜里,女人的容颜和娇美的花朵交相辉映。花前花后,镜里乾坤,这是何等景象?!
  刘缓在其《看美人摘蔷薇》写道:“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描绘簪花女子“花面交相映”的美好形象。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自己年轻时爱美、爱俏的心情,也是用簪花来体现:“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呵呵,自恋的女子无罪,与花比美的女子俏皮可爱。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那些深深沉溺于镜子里的美丽面容,尽可以对着自己微笑、扮鬼脸、抛媚眼……人们无不是用欣赏、愉快的心情,赞叹簪花照镜女子的美好形象,那是一份让人愉悦的美感。
  如果再缠绵旖旎一些,有婉约的江南女子水波泛舟而来:“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蝶恋花》*欧阳修)——淡淡的水波光影,那更是一面偌大的镜子,对镜自伤,心里隐约的迷离忧伤只是一点女儿家的情怀,笑靥依然如花。但青春之花却是旋开旋谢的。哦,“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花开当折无人折,悠悠此怀,向谁诉说……

 

   9、“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两句让人惊艳的词句还曾经被一位民国才子写进了书里,用来称许他爱过的一位奇女子。
  这位民国才子就是那位颇有争议的胡兰成。那位奇女子就是张爱玲。
  在胡兰成的笔下,张爱玲是个一见钟情的女人,说“见到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说张爱玲的文章“恻恻轻怨、脉脉情思、静静泪痕”,说她人却“晴天落白雨、临水照花人”,说张爱玲的美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看到没有,这两句词用在张爱玲身上,直让人惊艳到花开荼靡,觉有暗香来袭。胡兰成给张爱玲的婚书上写道“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胡兰成后来政治蹉跌、波折重重,哪里给张爱玲“岁月静好”?彼及后来四处的拈花惹草又怎能给张爱玲“现世安稳”呢?
  我只是在想,后来重新陷入寂寞的张爱玲,再取镜照影时可有人生苍凉之感?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临水之湄,顾影自照,花容人面,于滚滚红尘外遗世而独立。曾经的美丽与哀愁,当岁月流转之际已是物是人非。
  “我将只是要萎谢了”,伤情无奈中的张爱玲又是何等的决绝和哀怨!
  夜半人静、万籁具寂时,在一抹淡黄色的灯光下读着花间词,读着温庭筠的这首《菩萨蛮》,不由得内心忽然就会有一丝温暖的感动。幻觉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个美丽的旗袍女子,淡妆粉黛、唇红齿白,眉似远山,目如秋水。身后有一个清癯的男子,青衫一袭,笃定地站在她的身后,两人顾盼之际,会心一笑。那女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男子盯着她看,竟似乎有些痴了。
  或许,那是名媛张爱玲的绰约风姿,或许竟不是,而只不过是那花间词中的唐朝簪花女子而已。清晨的阳光穿户而入,小山重叠,碎金明灭,让那女子从梦中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

 

   10、爱照镜子、对镜簪花弄妆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那些爱美的年轻女性。
  李商隐有诗《无题》云:“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是李商隐写的一个爱美的少女。这个女孩子八岁就知道爱美了,开始偷偷照镜子,开始画眉,开始照花前后镜。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这个女孩子十岁就爱在春日游春踏青,她裙衩上都是美好的芙蓉花。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用自己的指甲弹,指甲都断了,就套上一个银的指甲来弹。她套上这个指甲以后,她整天都不摘下来,学琴很认真呢!
  这个女孩子不仅容貌美好,而且才能也美好。所以用“银甲”相喻。十四藏六亲,悬如犹未嫁。中国古代的女子不能够随便谈爱情的!所以十四岁的女子就不可以见六亲了,连表哥表弟都不可以随便见的。可是这个美丽的女孩子还没有嫁出去。那个时代,此家有女初长成,外面的三姑六姨八大婶就来打听,那家女孩子有主吗?定亲了吗?说还没呢!悬知犹未嫁!于是,接下来就会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说女子这一辈子的目的就是嫁人,生子,传宗接代,这是一辈子的责任,一辈子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十五岁女子应该出嫁了,还没嫁出去,所以这个女孩子打秋千的时候,背过脸去眼泪就流下来了!
  这就是家中有女初长成的故事,而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就是从照镜子开始的。就象那时男子专注读书一样,对女人来说,镜中的另一个“我”这本书怎么也读不够、读不完:“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秦嘉《留郡赠妇》)、“手中青铜镜,照我少年时。”(李益《罢镜》)“镜前飘落粉,琴上响馀声” (何逊《咏春风》)“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徐伯阳《罗敷行》)。而南朝萧纲的《愁闺照镜》写得别有意趣:“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因伤别而憔悴,因憔悴而容衰,别人看了都惊异不已,只有拿起镜子来,看看自己还是否认识自己。萧纲是梁武帝的第三子,做过两年挂名皇帝,他的宫体诗虽被指为“浮靡轻艳”,但这代妇人作的咏镜小诗却不失为佳作。
  而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无疑是描绘红颜女性簪花照镜中最生动、最出色的句子。

 

    11、虽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深深感谢古人留下了无数白描篇章,使冥顽如我者,也一看就懂,不必拈花,也能微笑。初读温飞卿《菩萨蛮》时,就有这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动。少艾女子簪花照镜的优雅明艳,与良人不归,芳华虚度的强烈对比。不着一字,哀怨尽吐。其中,“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两句,尤其留给我极深的印象。每逢花开花谢,就不免把自然的荣枯对照与之相比。花前花后,犹如镜里乾坤。今昔之间,相去几希?为做对照记。

 

   12、小令的风格典雅含蓄,小令中的女子, 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般的妩媚,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般的袅娜,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般的怅惘。

 

   13、春季宜听邓丽君,邓丽君的声音有催苏唤生的功能,亲切、平和、娓娓道来,软软的东洋腔,象那个懒懒的春夜,月光下繁密的樱花消然飘零,穿着和服的女人撑着浮世绘的伞,花瓣拂了一身还满。

  也有大朵的芍药插在鬓边,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邓丽君是宋词中的小令,简约的、未语先羞的可怜样,这样的野花绽放在春天,胜在数量上,铺天盖地,更行更远还生。

  所以邓丽君的歌是适合唱给初恋的人听的,象檐下燕子的呢喃,又象花间蝴蝶的缱绻,浅浅的感情,但足以醉死人。

  即使是离别,也只是浅淡的伤感,“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样的场面,红稣手,黄藤酒,多来几次又何妨?

 

    14、古人喜欢用“观照”这两个字,其实,我更以为是心灵的观照,古诗中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也有“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的诗句,在面对自己面对灵魂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如那些“照花前后镜”的女孩一样,突然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呢?

   寻找价值最初都是从别人那里开始,而到自己终结。
 
 
   15、大约天下事物,不能孤存。凡事经过交辉相映,即能不再枯寂。李太白“名花倾国”,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将人面、明镜、花卉、水色组成一片明丽。许多年前,记得在华府樱花盛开时,沿湖粉林春满,树下花间有人临风伫立,素衣一袭,投影池水,别有慑人之处。陈年记忆,至今鲜明在目。交辉照映,因缘际会,长存天地,不是时空能使之失色的。

  少年之时,船行川鄂之间,曾于丹江上游的小舟上俯视一溪清浅,鹅卵石五色缤纷,点缀河床,映照青山翠岩,颤人心魄,不可名状。凡此景色,都是重叠交映,不是单属片面可以呈现。

  大凡个别单元的相加,不是数量的总和,而是质量的转化。天光水色相映,可以如是观;人间相处,两心契合,莫逆之交,以至爱情友谊,也不妨解释为交相辉映的效果。人与人之间仰仗交流沟通,始有生活。甚至,欣赏美好事物,例如妙音、名画,其能成为杰作佳构,也是由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有了共鸣与感应,个别的音符与色调方能转化为神奇。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