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120年】萨苏:甲午战争是近代化日本打中世纪中国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李鸿章是非常复杂的。在真实历史面前,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和污点一下子就变得模糊了。在生活中面对一个人时,要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是非常不易的。我们现在还没到可以写李鸿章的时候。”7月20日,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着名军史作家萨苏做客腾讯书院,畅谈他对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李鸿章及其领导的自强运动的失败的认识。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萨苏认为中国变革自强的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层权贵中都无法形成统一意见。“慈禧太后将战争作为维护其皇权生活状态的工具,当时中国老百姓无法享受战争红利不予支持,是中国当时输掉战争最主要的原因。”以下为部分实录,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收听“腾讯思享会”或“ThinkerBig”公众帐号:


说李鸿章是“卖国贼”是对那个时代的承担


主持人:萨苏老师的新书《我们从沙场归来》中提到了四十张面孔,都是左右了清末命运的人。但是书中为什么唯独没有提到李鸿章?


萨苏(着名军史作家、旅日学者):李鸿章这个人物非常复杂,不太好写。李鸿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对他的评价有两派完全不同的观点。一派人说他是“卖国贼”。卖国贼的说法也不见得是完全是不公平的。在香港回归的时候就说我们不做李鸿章。这话说得非常对,即使李鸿章主观上不想做卖国贼,但客观上他签了《马关条约》。作为那一代中国人的代表,他当时的责任就在那里,他必须承担责任。李鸿章说我个人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你是代表你那个阶层和那个时代来承受责难。


另外一种观点说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了不起的人物,是当时中国唯一懂得世界的人。这一派举例说了很多相关的事情,比如说李鸿章是当时世界上被称为“第三个伟人”(注:欧洲的报纸把李鸿章与德国宰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并称“当今天下三大老”),或者说他是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好朋友,说他到英国访问,他和俄国沙皇进行交流,说他甚至在签订《马关条约》前后做了很多努力等,这又是一种观点。


李鸿章贪污是清朝体制下的正常现象


而我在看李鸿章时,关注了两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地方,大家从这两点就会发现李鸿章其实挺复杂的。第一点是李鸿章贪污。李鸿章家财万贯,而且即使最亲李鸿章的人也很难说清当时他真的没有贪。这使我觉得李鸿章没法写。因为我们肯定会说李鸿章贪污,贪污就是混蛋。但是实际上仔细想想,在当时那个社会里,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这样?第一,当时清王朝体制就是不给做官的人合理发财的法律依据,你俸禄这么多,你当官就别想发财,;第二,只要当官,一定给你发财的机会。不给你合法发财的权利,但是给你非法发财的机会。这个社会叫什么?这就是叫“人治社会”。如果一切都按法律来,作为当官的就不能发财,这是法治社会,这对当时的清王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人治社会最不喜欢法治。因为法治社会有一个比统治阶层的权力更受尊重的东西——法律,在这个国家里面这种东西是国家的框架。为了生存,大家都会找一个安全的东西依靠。皇帝是不可靠的,但律法是可靠的。但大家都尊重法律,皇帝就没有人尊重了,所以人治社会里不可能让法治发挥作用。人治什么特点?就是这些当官的虽然没有合法发财的法律依据,但是体制给你非法发财的机会,这样我才能让你死心塌地地卖命。一方面让你知道,你的钱财是皇帝给你的,,你拿到钱要知恩图报;第二你的收入是非法的,你拿的时候是皇上让你拿的,有朝一日皇上让你吐出来,你就得吐出来。所以说在这种社会里,李鸿章贪污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东方俾斯麦”李鸿章开明程度有限


也许大家会说我在为李鸿章辩解,其实这不是辩解。请听我接着讲第二件值得让大家深思的事:李鸿章跟森有礼(注:森有礼,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政治家,萨摩藩士之子。)的对话。森有礼是谁?森有礼是当时日本驻北京的外交官,相当于日本的驻外大使。李鸿章的地位和他完全不对等,但当你看到两个人一起谈话,你会发现李鸿章的思想比森有礼落后很多。我举一个例子,李鸿章跟森有礼说你们日本不应该借外债,借外债后就会受到外国的控制。森有礼就赶紧给他解释引进外资的好处,怎么能够通过引进外资使一个国家发展起来,但到最后李鸿章也不能理解。这些争执让我们看到原来李鸿章的开明程度非常有限。但是下面的这句话仔细想想就让我们觉得可怕了。李鸿章当时居然是中国最明白的人,想找一个比他明白的也找不着,最明白的也不过到这个程度而已。这就说明了之前我说过的中日之战像两个小孩在赛跑,日本穿着短衣短裤,中国穿着长袍马褂是什么含义。


李鸿章好写吗?你能很容易地找到他身上的污点和优点,但是当你把观察的镜子放在那个时代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的污点和优点一下就会变得模糊。这是真正的历史,就像我们说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你可以在书里说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生活里,你面对他的时候,就很难说。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这个比较容易;但要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哪怕是他的妻子或丈夫都说不清,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能写李鸿章的时候。


资料图:慈禧太后


甲午战争中国输在变革自强的目的不清


甲午战争我们到底输在什么地方?我自己觉得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我当时查了中日双方的资料,把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对比一下,发现一个很惊人的事实:我们输在为什么要变革和自强。关于变革的目的,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清楚的,明治维新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近代化国家。英国、法国、美国都不错,他们的东西挺好,我跟他学,学完以后我也这样,这是日本当时的想法。所以明治维新就照这条路走下去,建立了一个近代化的日本。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其实是一个近代化的日本在打一个中世纪的中国。


而中国当时为什么要自强?洋务运动发展初期,其实受到的抵抗没那么强烈。我们原来想的是守旧派肯定会拼命顽抗,革新派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我们惯性思维。然而历史不是这样的,当时不管是守旧的还是变革的中国人都拼命地想改革。不改不行啊,大门都被列强打破了,皇上都吓得跑到热河去了,不改革怎么能行呢?那个时候大家都赞成我们要自强。


但自强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在上层权贵中形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我们既然是跟人学,我们也要向明治维新一样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国家。而另外一派人则是不要让中国变成近代化国家。大家肯定会觉得很矛盾,自强的目的怎么能是不让中国近代化呢?其实他们自强的原因是要想方设法修一道更坚固的围墙。在这个墙里面可以继续“主子——奴才”的社会秩序,继续过皇上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东西不是为了自强,是为了打人家和防止别人打进来。关于这点慈禧太后最典型,她在改革方面给予支持的力度相当大,同时她的思想也很清楚,一切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她继续过“主子——奴才”的生活状态。


甲午战争真正打起来的时候,全国老百姓发现分不到变革红利。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为朝廷打仗?那是你们朝廷的战争,“西太后的战争”跟我没关系,于是当时中国老百姓没有支持这场战争。这也是中国当时输掉战争最主要的原因。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39:01

[新一篇] 【甲午海戰120年】祝勇:甲午戰爭打破洋務運動的強國之夢

[舊一篇] 史上第一條禪師體視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