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译文] 猛然见面,妻子儿女奇怪我还活在人间,惊定之后,不禁擦着辛酸喜悦的泪水。
[出典] 杜甫 《羌村》其一
注:
1、 《羌村》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2、注释:
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
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柴门鸟雀噪: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附:
《羌村》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羌村》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3、译文1: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集》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6、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元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杨氏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本是金枝玉叶,有着娇美的容颜,杜甫说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姣艳,一颦一笑像嫦娥一样令丈夫动心,为了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杜甫妻子有着高尚的品德,她以千金之躯,克勤克俭,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作着奉献。杜甫和诗朋酒友们在花园里饮酒,她却在河下洗衣,那石砧上传来的隐约捶洗声,每一下都牵动着诗人的神经:“旧与苏司业,兼随郑广文。采花香泛泛,坐客醉纷纷。野树歌还依,秋砧醒却闻。”(《九日五首》)杜妻一共生养了八个孩子,幼子生下来不久,由于饥饿而夭折了,她悲痛欲绝,杜甫一脚踏进家门,就听到了呼天抢地的哭声:“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咏怀五百字》)这位母亲对孩子们是十分慈爱的,兵荒马乱四处漂泊的日子里,全凭她维系着这个穷苦的家庭:“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安史之乱中全家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杜甫探家,看到妻子和儿女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丧乱中,妻子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自己的丈夫,以致见面时,如同梦中一般:“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三首》)从杜诗中,我们还知道,杨氏夫人是十分爱美的,她深知离乱之中的团聚,很难说什么时候就阴阳两隔,因此,为了讨丈夫欢心,刻意打扮了一番。孰料,两个不更事的小女儿也偷偷学习母亲的样子,不但用小手梳理着头发,而且既施铅粉又画黛眉,将稚嫩的小脸蛋儿涂抹得一塌糊涂,给短暂的家庭团聚平添了一丝喜剧色彩:“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
一生和丈夫在流亡中备受煎熬的杨氏夫人,也有欢愉的日子。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杜甫在四川梓洲听到唐军收复了洛阳,接着又收复了河北,漂泊无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洛阳故土,几乎高兴得发疯。杨氏夫人也一扫愁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这次回家没能成行,由于中原动乱他们又流寓到了成都,在浣花溪旁的草堂,度过了一段靠朋友接济的穷苦日子:“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生活虽然困顿,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
史料中关于杜甫妻子的记述很少,能够看到的仅有两则——
唐人冯贽《云仙杂记》载:“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使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这件事应发生在至德二载十月收京之后,杜甫携家小随肃宗一起回到长安,暂时仍留在左拾遗任上,直到次年六月终因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个韦使御,就是曾经搭救过杜甫的御史大夫韦陟。杜甫任左拾遗之初,因力阻房琯罢相,触忤了肃宗,诏令三司推问。御史大夫韦陟是主审官之一。审问后,又与新任宰相张镐极力为杜甫开脱,这才免于刑戮。韦陟出身城南豪门望族,父亲是武后、中宗、睿宗三朝着名宰相韦安石。他学养深厚,强直政能,喜欢着述,鉴裁尤长,深受朝廷器重。韦陟比杜甫年长十七岁,身为三品大员,常能礼贤下士,不弃布衣,结交勖勉后进。他与杜甫同列朝班,当然知道杜妻的出身和贤德,只是在杜甫“朝回典衣”、“酒债寻常”的困顿日子里,她人饿得更清瘦了,身上的衣裙已无法再补缀了。韦陟乍见杨氏,先是立即退出,可谓不失长者之尊,继而派夫人送去装饰品夜飞蝉,又表明了对杜甫及其夫人的关怀和敬重。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慨系之!
另一段文字,是新旧《唐书》采据的曾在穆宗朝担任宰相的着名诗人元稹撰写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甫)墓系铭》。除简略记述有杨氏夫人的出身外,说她49岁而终。从卒年推断,应该是杜甫病故于湘江的小船上,她将丈夫的灵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带着儿女们回到洛阳偃师陆浑山庄,不久便去世了。墓铭说:“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合窆(葬)我杜子美于首阳之山前。”
为诗人杜甫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杨氏夫人没有失望,身后40余年,最终夫妻合葬于故土。
7、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杜甫《羌村三首•一》
久别中梦魂里千百次相见,但醒来终是虚幻,梦中相见的情境太熟悉了,以致真正见面时,仍恍恍惚惚,已麻木地相信这又是在梦中了。此情此境,难怪邻人亦歔欷,千载之后,难道我们能不为之动容、为之弹泪!
8、杜甫的一首写乱世回家的小诗: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杜甫从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终于逃脱出来,终于到家了,那黄昏的晚霞、村头的日脚,柴门的喜鹊,都充满了真切动人的人性世界回归的意味。妻子见到亲人,又是惊叹,又是伤心落泪。更重要的是,左邻四舍,也都爬满了墙头,一起感叹唏嘘,一起伤心落泪,共同分享此时此刻人伦的歆幸。按现代社会的观念来讲,这关你邻居什么事?他们看什么呀?但是依中国文化的观念,人心与人心是相通的,人性与人性是照面的。杜甫一家乱世偶然生聚的欢乐与幸福,不止是杜甫一家的事情,而是村子里大家的事情,是天下人痛痒相关的欢乐与幸福。
这首诗最后两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把夫妻的相聚之美妙,写得胜过神仙的遇合。我再没有看到诗歌里写夫妻相聚写得比这更好的了。这里不仅有诗人对女性的在情在义,不仅有对于在艰难人生挣扎中尝尽苦味的女性的体贴,而且写出了苦尽之后的夫妇间相濡以沫的温馨。
9、“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见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妻孥(nú奴):妻子和儿女。在:指活着。拭泪:攘泪。这两句大意是:猛然见面,妻子儿女奇怪我还活在人间,惊定之后,不禁擦着辛酸喜悦的泪水。
这两句写诗人千里归来,陡然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合家悲喜变集的情状.按理,家人久别重逢,应当喜悦而不该惊怪。但在那是荒马乱的安史之乱中,骨肉离散,音讯不通,存亡来卜。正像诗人在后两句中所说:“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家人在苦苦思念之余,总担心他是否已遭不测。所以亲人乍见之下,才不敢信,不敢认。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动乱、人人朝不保夕的现实。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惊定之后,家人感叹诗人劫后余生,忍不住流下眼泪。可供引用描写人们遭逢乱世,家人偶然团聚的场面。此外,这两句中由于运用了“怪”、“惊”二字形容家人初见时的反应,活画出患难余生、悲喜交集之状,我们可以从中悟出,谨慎地选择最具有表现力的字眼,对于准确地刻画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10、康震说,不同的自然之美,同诗人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相适应,或壮美,或无奈。自然境界同诗人之心境相结合,展现出了无限的美,自然之中蕴含着人情美。
离别总是那样的让人伤心断肠,团圆才是那样的令人倾心守望。
可是,人要谋生,要报国,总不能一生一世总不分离。于是,人们相约,即便不能一年一聚,至少也要多年一聚。这相聚的日子,大都选在了年节喜庆之日。
好好地过节吧,中国人。如今国家又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佳节设为法定假日,真是善莫大焉。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4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