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译文] 狂喜的心情翻腾到了顶点,反而落下眼泪,洒满了衣襟。
[出典] 杜甫 《喜达行在所》其二
注:
1、 《喜达行在所》杜甫
愁思胡笳夕, 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 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 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 呜咽泪沾巾。
2、注释:
行在所,指朝廷临时政府所在地。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迁凤翔,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这两句追忆陷安史叛军时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如《哀江头》所云)。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此二句是倒叙。活着回来,这只是今天的事情,因为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作鬼的可能,“间”读去声。间道,犹小道,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是上三下二句法,写所见朝廷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比唐肃宗。《后汉书·光武纪》:“更始(刘玄)以光武(刘秀)行司隶校尉,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一如旧章。三辅吏士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又:“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光武南阳人。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悲”。当歌而哭,当喜而悲,似乎反常,故曰翻倒极。黄生云:“七八真情实语,亦写得出,说得透。从五六读下,则知其悲其喜,不在一己之死生,而关宗社(国家)之大计。”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还睹司隶章,复见东都礼”,亦用汉光武事,但两句一意,未免合掌。于此可见杜诗用事之精密。
3、译文:
回想起胡笳悲鸣的春日黄昏,宫苑中一片凄凉景象。在荒路逃命中差点成为鬼魂,侥幸我生还了,还能看到今天的事情。新皇的规章虽是初见,但南阳的气象已是一片崭新。狂喜的心情翻腾到了顶点,反而落下眼泪,洒满了衣襟。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感情。757年(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唐肃宗。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行在所”),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他刚刚脱离了叛军的淫威,一下子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生活中这种巨大的转折在心底激起的波涛,使诗人不能自已。
冒死来归,“喜达行在所”,是应该高兴的时候了,可是诗人仿佛惊魂未定,旧日在长安近似俘虏的生活如历目前:“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凄凉”、“愁思”,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生活。倏而,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今日”:“生还今日事。”眼前值得庆幸;可是“生还”也是只有到此刻才敢想的事。逃亡时在山间小路上逃命的情形就在诗人眼前,那时性命就如悬在顷刻之间,他不会想到会有“今日”。“间道暂时人”,诗人正回味着不久前的艰险,忽而又转向眼前“中兴”气象的描写:“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室的典故,南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正如眼前凤翔的景象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然而诗人却“呜咽泪沾巾”,哭起来了。这啼哭正是极致感情的体现,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东一句,西一句,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这种手法倒是比较适合表现生活实际的。诗人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感情是不平常的。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表现形式上也就不同一般。在杜诗其他篇章中亦有这种情况。如《羌村三首》,诗人写战乱与家人离散,生死未卜,突然的会见,使诗人惊喜万状:“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本来应该说“喜我在”,生应当喜,却反倒成了“怪我在”。说“怪”,说“惊”,说流泪,正是出乎意外,喜极而悲的情状。这首诗也是如此。所以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诗人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悲的激动心情。看起来参差不齐,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而有理殊趣合之妙。
6、唐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只身离家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押赴沦陷后的长安。由于他官职较小,看管不严,到第二年(公元757年)四月,他抓住机会逃出长安,投奔在风翔的肃宗。肃宗授他左拾遗官职。诗是在凤翔写的,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行在所”:朝廷在外临时驻留之地。
首联“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回忆被困长安时的苦况。晚上,当叛军吹起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的时候,我的心中就涌起愁情;昔日的宫殿“群胡”在那里寻欢作乐,可我感到那里一片凄凉。“汉苑”,指唐宫。都城被叛军占领,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事。“愁思”与“凄凉”相对,说明思想痛苦,环境极其险恶。
次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今天我能活着回来,可昨天在逃亡的小路上,危机四伏,命悬一线,根本不敢想能活下来。“间(去声)道”,小路。“暂时人”,形容自己生死就在顷刻间。
三联“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这两句用汉光武刘秀的典故,《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帝刘玄“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我来到这里看到(初睹)一切工作井井有条地进行着,凤翔一片新气象,中兴大有希望。“南阳”,刘秀的故乡,这里代指凤翔。
尾联“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写自己的心情。喜到极处,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反而哭起来了。“翻倒”,犹翻转,形容在狂喜或惊惧中,不能自持。
此诗结构,前截四句写昨日,后截四句写今日。昨日在敌营,精神压抑,思想苦闷,逃出敌营,历尽艰险,九死一生,才留得一条活命。今日见凤翔一派新气象,中兴有望,又承恩受职。两段内容“今日”、“昨日”对照鲜明,中间一个“喜”字贯穿,紧密相连。前喜生还,后喜中兴。“生还”与“中兴”是杜甫生命中的两件大事,他一生爱国,能到肃宗朝,为平叛出力,能不情怀激荡,泪满衣襟?
《潜溪诗眼》说它:“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意若贯珠”,那是因为有个“喜”字贯穿诗中,至于语无伦次,却是不对的。
诗中用典,精妙有力。后汉光武帝刘秀,把王莽篡政夺去的政权,夺了回来,恢复汉室。这事不正像肃宗今日在凤翔重振朝纲,平定安史之乱,要从逆境中中兴起来吗?这个典故的运用,大大鼓舞了士气,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希望。
7、“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见唐·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喜心翻倒极:言喜到极点反而倒过来变成悲。这两句大意是:喜悦的心情达到板处反而倒转为悲痛,呜呜咽咽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被安史叛军盘据的首都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朝廷临时所在地凤翔,见到了肃宗,井被任命为左抬遗。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他刚刚脱离叛军虎口,又得朝廷任用时的混合着欣喜、兴奋、庆幸、感戴的极为复杂的感情,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用于表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由坏到好的巨大转折时从心底激起的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情。
8、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即是开始了他“在路上”艰难困苦的旅程。他在时间的流逝里慢慢枯槁 ,在空间的变换中慢慢憔悴,最后死在路上,回归虚无。某种意义上,“在路上”就是一个人一生命定的生存状态。他的肉身也许会有一段时间的安顿,但是他的灵魂会一刻不息地奔行“在路上”,直到呼出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应该说,每个人都是在路上完成他自己的。有的人完成得不是那么圆满,他自己或者别人都会觉得遗憾;有的人完成得很辉煌,他自己也许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旁人或者后人都会把敬仰不吝惜地献给他。在路上的状态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存质量,也判定了每个人最终的道德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回望几千年苍茫的来时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或疲惫或轻松的身影。我们看到了“行吟泽畔,形容枯槁”的屈原在路上“虽九死其犹末悔”的身影。“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给楚国找一条正路,然而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最终只能以身殉国,自沉汩罗,在路上完成了一个悲壮的自我。他的道德力量和人格模式从此成为一座路标,竖立在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上,校正他们的路向,唤起他们的良知。从此以后,踏着屈原的脚印,贾谊走过来了,司马迁也走过来了。从此以后,这条路上,在公元八世纪,又出现了一个风尘仆仆然而伟大的身影,他就是唐朝的杜甫,我们的诗圣。
我常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把屈原驱赶到流浪的路上,驱赶到“泽畔”?到底是谁让诗圣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为什么屈原在湖南汩罗江自沉,而诗圣亦病逝于湘江的一叶破舟,这是天意吗?为什么他们都死在路上,都死在“不到**岂有诗”的苍茫洞庭?为什么诗圣倾心景慕、“出师末捷身先死”的诸葛孔明也死在路上?是不是象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注定了死“在路上”的宿命?很多很多的疑问,我无法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或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让人心灵平静的答案?又或者,根本不需要庸人自扰地去寻找答案?
应该说诗圣从二十岁起就开始了他“在路上”的生存状态,此后一直到他湘江病逝,他沉重的肉身和他痛苦的灵魂就再也没有摆脱过长路飘零的命运。只不过最初十年的行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诗人杜甫并没有完成自己从一个官僚家庭的子弟向放眼民间的写作者的转变。这十年的“壮游”只是“诗圣”的准备。青年时代特有的豪情和与高适、李白等人在漫游时结下的友谊填塞了这十年的光阴。但这样的行走并非虚度,并非毫无意义的浪荡,他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实际上埋下了他一生悲剧的种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这十年开阔心胸、舒张耳目的漫游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范式,而一旦这样的目标与范式得到确立,在实现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现实的挤压和与主体人格的冲突。诗人杜甫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诗圣杜甫。
杜甫真正面向民间的写作是从困守长安的十年开始的。这时候杜甫已人到中年。科举考试的失败和对自己才能的自负,使他和李白一样,不屑于再走科举之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虽然“耻事干谒”,但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也不得不一次次贬低自己的人格而“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然而世事惟艰,他的理想主义在铜墙铁壁的黑暗现实面前只能得到个头破血流的结果。他逐渐认清了自己和现实,他感到了惶惑,并曾一度想“潇洒送日月”,退回到陶渊明的状态。但杜甫毕竟是杜甫,他并没有撤退到自己的内心中去,从此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是一种舍弃不掉的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一种拯救家国的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撑起了他,使他超越了个人的穷达而达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最高境界,凸显了一个知识分子最迷人的人格魅力。而这样的信仰一旦确立,一旦把它付诸实践,“诗圣”的悲苦命运也就无法挽回了。
诗圣是在路上书写他的诗史的。安禄山叛乱前夕,杜甫在由长安往奉先县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发出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慨叹。这实际上标志着诗人杜甫向诗圣杜甫的过渡,标志着他由一个关注个人穷通的小文人向面朝大众发言的大诗人的转变。从此以后,即使是在“幼子饿已卒”的极端境地下,诗圣想到的也还是民间的弱小者:“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戌卒”;此后被安史乱军掳走,又冒险逃跑。路上闻说中兴有望,竟“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全然没有顾念到自己狼狈不堪的窘况。一个人可以承受多少苦难和伤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身?路上的诗圣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实际上,“在路上”这种生存状态对人的最大考验,还在于它其中所包含的若干不确定因素,因了这些不确定的、偶然性的因素,一个人会遭遇更多的折磨与惶惑,更难把握自己的命运,也更难超越自身,因之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无数的人在路上倒下了,向后转了,另有一些人却坚定地走了下去,并越走越稳健。路上的诗圣就是这样一个越走越稳健的人,他以一介血肉之躯,克服了并且超越了冷酷现实强加给他的种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硬是在荆棘遍布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坦途,即使弄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也毫不在意,因为他超越了渺小的个体,自然就不会在乎个体的一切了。
路上的诗圣一旦认定了内心不易的信念,他对个人的贫穷困苦也就处之泰然了。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于成都、梓州、阆州、夔州、湖北、湖南等地,身心没有一刻的安宁,但个人贫苦尴尬的生活并没有弱化或者磨钝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一片赤诚,至老不衰。而大唐王朝国势日衰,还有谁能听见一个“五十白头翁”的恳切之言呢?高居庙堂的人是看不见路上辗转挣扎的灵魂的,他们也不会、不愿去聆听这些痛苦的灵魂的呼号。诗圣在路上的呐喊,于他们只是过耳的秋风。甚至连秋风都不是。
诗圣并没有因为无人倾听他的声音就沉默了他的呐喊,他为民间表达的欲望、“为大国忧”的热忱从来就不曾消歇。颠簸在路上的诗圣困穷了一生,实际上也呐喊了一生,“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临终绝笔里,诗圣还在忧虑着一个王朝的未来。他的激情是一以贯之的,贯穿了他一生的漫漫长途。在路上他看清了权贵们的嘴脸,体味了民间的深重疾苦。
他带着良心上路,把他的忧虑、痛苦、同情、悲愤洒满一路。在路上他完成了他个人的也是中国的诗史,从此我们因为中国的历史里有了这样的文字而感喟,因为中国的路上有过这么一个人而自豪。他以坚强的意志超越了自身,完成了自身,成为一种精神的代表。诗圣走在路上,也就是走在民间,也就是走在民间的路上,这一点非常重要。他在路上完成了自己,也是在民间完成了自己,完成了自己作为一个面向民间写作的诗人的身份确认。如果他不是在路上行走一生,如果他没有把目光投向民间,那么我们今天知道的杜甫也许就只是一个优游卒岁、花里胡哨的大唐御用文人了。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个真正的民间诗人:走在民间,为民间而写作。我们对他个体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可是对他超越一己悲欢,面朝大众的圣洁人格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敬意。我们恍惚觉得,一千多年了,诗圣的路并未走完,诗圣他其实一直走在路上,喊在路上……
9、说“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眸: 眼珠。回眸: 回过头来,转动眼珠,投送秋波,粉黛: 原指妇女化妆用的颜料,这里指女子。这两诗句写杨贵妃转盼多姿,百媚俱生,六宫的嫔妃们与杨贵妃的美貌相比,都相形见绌了。极言杨贵妃貌美无比。然而,这大美人毕竟距我们年代久远了,怎恁就能凭空臆想出她是如何地"百媚生"而"回眸一笑"迷倒唐明皇的啊!好在现时有很多影视作品,如: <杨贵妃秘传>等弥补了人们对大美人景仰的认识缺陷。殊不知,大美人是天生尤物,可遇不可求呀。不客气地说,这扮演者真的有"闭花羞月"之貌美,何不狗尾续貂评她个"第五大美人"呢?见笑了,咱可是情愿埋头古籍去寻寻觅觅"颜如玉",她远比这些现炒现卖的人物生动传神。
历史人物中的男人之泪也很多。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哭得捶胸顿足,泣曰“噫!天丧予也!天丧予也!”孔子之泪,师生之情,无以复加。申包胥哭秦延,水浆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直到秦哀王感动了,才派兵救楚,这真是旷世之哭也。《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得天下后,击筑高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悲喜交集,慷慨悲歌,高祖之泪,是悲壮之泪。《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垓下,也“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之泪,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实在悲怆。《三国志》中载孙权三哭周瑜,闻道周瑜死讯,孙权放声大哭;见了周郎绝笔,再哭不止;接了灵柩又哭祭于前,此哭令人希嘘不已。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邓世昌,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皇帝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但他仍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此泪悲痛而不失男人之气。毛泽东闻毛岸英已长眠于朝鲜战场后,强忍悲痛,泪往心里流,这似流非流的泪痛失爱子的父亲之泪,是国家之泪,是深沉、崇高而悲切之泪。体育比赛从来就是荣誉和泪水相伴的,也是男人之泪最能直接而畅快地表达的时候。历史上贝利,贝肯鲍尔,莱因克尔,这样正直而有正义的球员都会世界杯哭泣;而马拉多纳,加斯科因和罗马里奥这样富有争议的球员也会世界杯流下热泪,可见世界杯魅力和魔力之大。上届足球世界杯上朝鲜郑大世那泪流满面的情景至今还让人难以忘怀。体育最能释放男人的身心,男人的激情之泪、胜利之泪、痛苦之泪、快乐之泪都能流淌得酣畅淋漓,无拘无束,而又不失男人尊严和风度。
如今,男人流泪似乎已能与女人平分秋色了,只是这泪有时过于轻率、浅平、伪善、单薄而无力。法庭上,贪官几乎没有不流泪的,与其说是后悔之泪,还不如说是苍白之泪,最不男人的泪。发布会上,有关官员通报重大责任事故时通常也会流泪以示歉意,只是这泪实在太廉价。影视歌星在粉丝或媒体面前也常常会流泪失态,赚取的不仅是更多的眼泪,还有更多的money。醉酒驾车者被抓后也会流泪,可在驾车前的饭桌上他肯定是最活跃最癫狂也是最会吹牛的一个。名人吸毒被抓后也肯定会策划一个发布会,也肯定会在公众面前坦然流泪,身价肯定也会提高,这也算是另一种吸金大法,或者就叫“苦肉计”吧。竞争对手落难,他也会猫哭耗子般挤出鳄鱼的眼泪。嗜赌成性者,也会流泪甚至用剁手指来表示要痛改前非。长辈刚逝,眼泪尚未擦干,就加入争夺遗产的鏖战中去。
男儿有泪不轻弹,要弹也得弹出男人味。
11、钱钟书《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记陈衍语:
鹤亭天资敏慧,而早年便专心并力作名士,未能向学用功。前日为《胡展堂诗集》求序,作书与余,力称胡诗之佳,有云:“公读其诗,当喜心翻倒也。”夫“喜心翻倒”出杜诗“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乃喜极悲来之意,鹤亭误认为“喜极拜倒”,岂老夫膝如此易屈邪?
下有钱钟书按语:“《小仓山房尺牍·答相国、与书巢》二札皆有此语,是随园已误用矣。”
原来误用至少在百多年前就已开始,那么金庸也算是“渊源有自”了。《鹿鼎记》第551页写康熙乍闻父皇尚在人世,“虽仍不免将信将疑,却已然喜心翻倒”,正可看做袁、冒流风。不过时代毕竟不同,且有前贤垫底,倒不忍苛责于金庸先生了。不问出处,单看字面,“喜心翻倒”这四个字也太易让人会错意了!汉语之妙,可见一斑。
12、命运对善良的人是宽厚的。8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途经北京,到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校方让林毅夫为他当翻译。短暂的相处,舒尔茨对这位年轻人的学识、人品赞赏备至,回国后即让美国芝加哥大学来函,希望林毅夫能成为他的最后一位博士研究生。林毅夫很快就办好手续,兼程奔赴芝加哥大学求学。踏上美利坚国土后,他立即通知在台湾的妻子来美国相见。陈云英接到信后,真是“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她本已通过了两个托福考试,准备赴美读硕士,这下真是“即从蓝天穿云去,便赴异国会林郎”了。(来源:《家庭》 作者:邢五一)
13、见证了王家岭煤矿事故惊天地、泣鬼神的救援奇迹,见证了矿工们坚忍不拔的求生意志,见证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戮力同心、心手相牵的伟大精神,相信很多人“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这是生命的奇迹,这是救援的奇迹,必将永远写入中国矿难救援史,必将长久感动和温暖着国人的心灵。
14、何谓深?
曰:少陵之“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暨“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情之深也。
“不为困穷宁有此,缘恐惧转须亲”,意之深也。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味之深也。
又情之深者,白乐天之“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是也。
意之深者,杜子美之“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秋兴》是也。
吵之深者,李义山之“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阵图东聚夔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井络》是也。
15、红尘的泪,流不尽的相思,数不完的别离,流出了多少故乡圆月,流出了破碎河山……多少愁丝萦绪,心却未变。泪又现,眼睑痕珠连线,线未断,人已变。诗人的泪,情无限!
床前月光惨淡,似秋霜,映现思乡忧念。抬头望月,它圆,人未圆。归心似箭,亲人仍在床畔,太白唤,泪点点。何时,又听见:“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诗仙太白,潇洒一生的奇才,也难逃这亲情的呼唤。只因人有情,长相思,摧心肝。
少陵野老吞声哭,只为国破,心系百姓苦。感时花溅泪,泪溅家书,不知何时寄出,只因烽火不断,却断平民路。杜甫一生悲苦,为国而忧。“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泪,因九州归一。但“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悲哉,一生盼统一,但盼了一生,最后含恨离去。但其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必将永不熄灭。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易安举杯,两盏淡酒。形单影只,泪伴入口。雁过也,正伤心,他走,她却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奈何,独拣黄花泪满流,又见西风,帘卷,魂销人瘦。
李清照一生,曲折悲奇,久尝别苦愁。婉婉而来的词,宣照了她了心境。忧而清丽,正如其心声。后人愁时,观其词于词藻间,与之同凝眸,泪痕滋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