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出典]   杜牧   《泊秦淮》

   注:

   1、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2、注释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二说皆可通。

         4、《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3、译文

  烟雾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

  在秦淮河对岸的酒店还唱着亡国之歌——《玉树后庭花》。

       译文2: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宁静的夜里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国的遗恨,还在对岸的酒店唱着亡国的《玉树后庭花》。

       译文3: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4、杜牧生平可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赵其钧)

 

     6、 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出秦淮河上烟水迷离、月照白沙的夜景。两个“笼”字把月夜江上冷凄景色摹写出来。“烟”火红灯,“寒水”一泓,繁华中隐透苍凉,烘托出悒郁暗淡的气氛。

  “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泊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环境。“夜”是对首句的承接和明确化,“近”字为听清下文“商女”演唱的具体内容埋下了伏笔,“酒家”暗示出秦淮河繁华和热闹,与诗人孤舟夜泊的冷凄心境形成鲜明的对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7、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事,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凝练至及。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见得精练。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8、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市)而流入长江。因为这条河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通淮水,故名秦淮河。自六朝以来,这里就一直是官僚权贵,富家豪门游宴取乐的场所。而杜牧有一段时间曾在秦淮附近的杨州等地做过官,自己又喜欢喝酒,为官之余,常出没于酒楼歌馆。那时唐代的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杜牧忧国伤时,虽痛饮狂欢,落拓不羁,心下却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抒写的客中感受。


诗的第一句虽系写景,却交待了节气。从“寒水”二字看,这至少是一个深秋季节。而两个“笼”字的运用,却又把烟和寒水、月和沙连接了起来,渲染了一副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在这副水上夜景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秦淮夜色的环境气氛,也可以窥视到作者当时的孤寂心情。


随着第一句环境气氛的制造,作者在第二句更明确地带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是在夜里,地点是在秦淮河靠近酒家的地方,而这人物便是诗人自己。所以,这第二句看上去似乎很平淡,却很重要:“夜泊秦淮”四字不仅与上句的景色描绘相呼应,而“近酒家”三字,却又巧妙地引出后面二句。


就当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的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出神时,忽然,隔江对岸的酒楼里传出了一阵阵《后庭花》的轻靡歌声,这不禁使诗人触动情怀,忧心冲冲,悲慨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所谓“商女”,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酒楼或船舱中专事待候他人的卖唱歌女,一说是指商人之女眷。但总是江北杨州地方之女。而所谓《后庭花》,即舞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为南朝末代君主陈叔宝所制,因他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不久亡国,后人遂把《后庭花》视为亡国之音。而陈叔宝的亡国之故者,又恰恰是与扬州隔江遥遥相对的金陵城。然而,这些以卖唱为生的歌妓们是不管什么亡国之音的,她们只迎合富人权贵们的需要,他们想听什么,她们就唱什么。而此音此地,对于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听来却格外伤心。说“商女不知”,正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忧虑之深。作者完全是借南朝陈后主(即陈叔宝)纵情声色,终至亡国的历史事实,谴责了当时晚唐王朝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七绝一般都以语近情遥、辞意畅达取胜,沉郁顿挫的作品十分难得,而此诗即景叙事,即事抒怀,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炼而又含意深远,居然能得沉郁顿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叹,实在是唐人七绝中十分罕见的作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推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之一,并不是瞎吹乱捧,而是很有见识的。

 

 

    

    9、亡国之恨,歌伎们,不会懂的。

夜泊秦淮无眠夜,他看到晚唐的萧索正从那繁华的表面下渗透出来。

《泊秦淮》这首诗,大概是小学时背的。那时候,小女孩的心里,对这诗只有两个念头,第一是那商女为什么那么笨,连亡国都不知道;第二就是觉得夜里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河上泛舟,实在是很令人向往的呢。

后来,我长大了,也就慢慢体味了牧之笔下的商女,也许并不是商女这样一个事实。

唐朝的歌伎通称秋娘、秋女,而宫、商、角、徵、羽五音又与四季相配,商与秋配,是为商秋,久而久之,商女也就成了歌伎的代称。以秋来形容歌伎,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歌伎生活的落寞与凄凉。

她也许真的只是一个商女,但牧之没有任何责备她的意思。总归是风月场走惯了的人,他深深理解那以色换银的无奈与凄凉。天下是显贵的天下,歌伎们不过是男人的玩物,身不由己,更何况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她们卖歌、卖舞、卖笑、卖色,只是为了谋生。有时候连温饱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高瞻远瞩,提前看到亡国之恨?贵公子们想听亡国之音寻求刺激,那唱一曲又有何妨?

我忽然觉得,自己说出这样的话是不是要被归为“拜金”一族了呢?现在的人,往往自命清高,有钱花的时候说要太多钱没用,没钱花时却不知会是怎样一副嘴脸。

“商女”也许并不是商女。牧之再胆大张扬,在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社会里,也只敢玩一场含沙射影的游戏。文人的第三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大唐的颓势,他惟盼这样的讽谏,可以让君王更英明一些。九世纪的唐朝,毕竟不是贞观之治了,唐太宗能允许魏征那直来直去的忠臣对自己直面而谏,可现在却不行。随着国力的衰退,那开明大度的风气也在与日俱减。

所以,杜牧也恨啊!恨自己为何生在晚唐凋蔽之时,恨自己没有那份能力去力挽狂澜。为什么历史上大多文人墨客,在官场上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微寒的夜,奢靡的秦淮,樊川先生发出痛恨的高呼,发出对君王的劝谏,发出对世人的警告。

可当时,又有几人,如牧之般,将世态看得如此透彻?


犹记得北宋王安石罢相后的一首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变法不成功的他,是否像牧之一样忿恨着报国无方、忧虑着国运的何去何从?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词中,“门外搂头”,指的恰是牧之那一句“门外韩擒虎,搂头张丽华”;而最后一句,我想我无需赘言。

几百年来,在续写了多少次悲恨后,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依然固执地唱着亡国之音。

忽地又想到了张丽华。在某种程度上,她和那些商女是可以画等号的吧?她是陈后主的私人财产,歌伎们则是社会公用物资。

更相同的是,她们都在充当国破家亡替罪的羔羊。

男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当国运亨通时,把所有功绩都揽在自己身上;当国家败亡时,又都会拉出一个或多个女人来遮他们失败的羞。

但,究竟是她们催促了国亡,还是国亡沦落了她们?

再次想到秦淮,没有看到糜烂的奢艳,只有一首《泊秦淮》,幽幽地,萦绕在耳边。

作者:陶然载酒行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并不是商女不想将兴亡归于匹夫之责,并不是她不想把荣辱揽于一己之怀,而是政治高压,人人都莫谈国事(林语堂语),她又怎么敢谈兴亡荣辱呢!她把一切都寓于《后庭花》了!在而今看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把兴亡之恨、荣辱之耻全部抛开潜心于诗词歌赋,又是怎样的一种豁达呢!很彷徨。既然没有学会适应、不能适应,不妨多吟些风花雪月吧。可内心的顽固又让人无法也没有心情去吟唱!

 

     想起了陆游的《黄州》“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真的很羡慕孔子对没落的那种决绝和勇气,古人的那种看似迂腐的固执,现而今于我所处的环境竟无处找寻!是人性之叹么?还是难搔之痒?有时,我们还真的不如沉浸于《后庭花》之商女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0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