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译文]  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地处东南一带的吴国和楚国就在这里划分了界限;而洞庭湖的湖面开阔,整个天地就好像日日夜夜都在湖面上漂浮一样。 

  [出典]  杜甫  《登岳阳楼》

  注:

  1、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原指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3、译文1: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译文2: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受阴,漂泊在江陵、公安等地。岁暮才从公安来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忧患余生,这时更加窘困,心情自是郁闷悲凉。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个人不幸的哀叹上,而是把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从而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也正是杜甫计歌艺术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一开头,就以“昔闻”、“今上”起联,笔调轻快,用极其自然的对偶句,抒写了登楼时欢畅心情,也点明了诗的题目。因为这是登临渴慕已久的胜地,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接着的一联,诗一开头,就以“昔闻”、“今上”起联,笔调轻快,用极其自然的对偶句,抒写了登楼时欢畅心情,也点明了诗的题目。因为这是登临渴慕已久的胜地,心情是愉悦的,所以接着的一联,一气贯下,以雄健飞动的笔力,描写了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洞庭烟波,浩森无际,诗人以如椽巨笔,用了十个字,就生动地烘托出了湖水浮天动地、裂楚分吴的壮阔气势,骇目惊心。这和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为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杜甫中开了对洞庭湖实景描绘,运用“空写”手法,使洞庭湖在诗人笔下,另具壮采,表现为吞吐宇宙、劈划山川的雄伟意象。后两联因面对茫茫湖水,感事悟怀,不禁感慨万端。诗人羁旅他乡,关山阻隔,亲朋竟无一字,于今既老且病,寄身于一叶孤舟,这是何等的凄惨。诗人毕竟是伟大的。尽管他是这样的弧苦悲寂,但梦魂萦绕的,还是这苦难的现实。他忧国伤时,唱出了如此感人的肺腑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望中原,烽烟遍地,国家的危险,人民的痛苦,都在这一声沉痛的叹息中,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的无限关切和哀伤。缠绵深厚,沉重悲凉。

 

 

   6、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

    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本诗句出自杜甫《登岳阳楼》,采用了极为流利自然的对偶手法。 意思是吴楚东南像裂开了口子,浩浩的湖水都向那儿奔流;整个的天和地,在湖水的冲击下日日夜夜地浮动着。 其中“坼”,地裂也,“吴楚东南坼”是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残缺;“浮”,天动也,“乾坤日夜浮”是广袤的无休止的不宁。而这残缺不全,动荡不安的,是国事,也是身世,何其悲哉! 

     此诗笔力飞动,气势万钧而又蕴蓄深远地描绘出了洞庭湖上烟波浩荡,涵盖天地的雄奇景象。即使没有到过洞庭湖者,读之亦可使胸次豁达。而且其中含蕴了对宇宙人生深沉浑厚的慨叹,令人更加魂动神摇,思发万端,乃千古名联。 

 

 

   8、“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何以见得就是情语?景语的这种双重性如何体现?抒情者把自己主观世界的哪些部分、以怎样的方式锲入或者反映在景语当中?如何更好地理解杜甫诗“诗境阔狭”的反差所传达的意义信息呢?我想应该对颔联作进一步的回味,而这种回味应该是古典诗阅读的最大乐趣所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品味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发出的惊叹——“天哪!”抑或是“上帝!”“乾坤”在诗人眼中所显现的既是物质性的天空,或者说是大自然,同时也包含了对自然主宰者的称谓,那个神秘的存在。“吴楚东南坼”所显示的正是诗人的灵魂与天道猝然间的不期而遇,不觉迸发出对造物者鬼斧神工的惊悸怅惘,对不可企及的彼岸世界的眺望和失声嗟叹。在这天与人的际遇中,我们听到一次大音希声的奇妙对话。我想,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杜甫的景语所表达的这一层体验称为天人感应的层面,它是景语的哲理层面,所显现的是人在激情之中对宇宙真谛的见证和妙悟。所以,古人说在这两句诗里看到的是诗人的“胸次”和“气象”。我想,这个“胸次”就是诗人透过实景窥见天道的智慧和情怀吧!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再品,还可以体悟到诗人的另一种胸怀。如果说上述的“胸次”是形而上的,而这另一种胸怀则是沉着于大地上的,对世俗世界的深切的关怀。联系尾联的“戎马关山北”有关疆土和战事的暗示,不难体认“吴楚”和“乾坤”的另层意义。诗人有意让“关山北”对峙这同样包含着土地意义的“乾坤”,无疑是要令两词的意义之间产生互为阐释的效果。因而“乾坤”既可看作超自然的天人感应境界,又可以还原为世俗的邦国家乡。在此意义上,把乾坤的动荡理解为包含着时局不安定的隐喻也未尝不可。“吴楚”“乾坤”在这一层意义上与“关山北”连结起来,表现着贫病垂老的诗人对吾土吾民的深切关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到这,回过头再品,就可以清晰把握景语的两个表现层次,即天人感应和世情关怀,两者自然交融,以自然景象显现了诗人的内在世界,体现了诗人的胸襟。如此,杜甫诗典型的“诗境阔狭”“景大身小”的现象所传达的意味才会真正敞亮起来。诗人最大限度地营造和表达了人的内外两种存在之间所可能容纳的巨大反差,它阐述着有限和无限的奇异的对称:人的躯体是渺小的,是一颗可以被严重挤压的微尘,但有限躯体所承载的灵魂能够在形而上的世界里遭遇无限,感受无限。同时,在世俗世界中还可以获得另一种无限的享有,那就是把自身的不幸遭遇放到战争和无数受害者的大背景下,且升华为忧国忧民的伦理情感时,诗人就以有限的身躯,拥有了属于家国群体的普遍情感的无限和永恒。

 

 

    9、李白更爱山,“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半生都在山中度过。他从西蜀来,北上幽燕,南下吴越,东极齐鲁,简直无山不登,无峰不攀,峨眉山、泰山、庐山、华山、徂徕山、嵩山、天台山多次留下他攀登的身影。《庐山五老峰》诗云:“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处巢云松”,不就是山之灵秀独钟么?而杜甫则更爱水,在长安时常游曲江,到成都后面对锦江,卜居浣花溪畔,日夕与水为邻。“一夜水高二尺强”,“新添水槛供垂钓”,“舍南舍北皆春水”,真是写尽了临水居的乐处。杜甫从山路入川,又从水路出川,在夔门滞留两载,阅尽巫山云雨,长江风物,然后出三峡,经汉水,入洞庭……《登岳阳楼》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正是水之气象万千么?

 

 

    10、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先声夺人,引无数骚人墨客留下许多烩炙人口的千古吟咏:有“呼来风雨,招来神仙,诗酒重逢应识我;流尽兴亡,淘尽豪杰,江湖放荡此登临”的感慨,有“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此”的描绘,“南极潇湘千里月,北近巫峡万重山”、“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的夸张,但最动人心弦的则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欢乐到心头”,于景于情,恰到好处。

    “岳阳天下楼”,不仅因为岳阳楼地据山水之胜,建筑风格奇特而名甲天下,更因岳阳楼和忧国忧民、襟怀天下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写下着名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既以凄楚的语言道出了经历 “安史之乱”的离乱漂泊,又以满腔热忱心系国家安危,其悲壮苍凉,催人泪下。宋代大政治家、大诗人范仲淹虽然没有到过岳阳楼,却在《岳阳楼记》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操,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更使后人钦敬不已:“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前,亦即岳阳水城外新辟了一片庭园,其南有“怀甫亭”。相传“怀甫亭”是当年杜甫贫穷潦倒,流落巴陵栖身的地方,旧居早已无存。,岳阳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感动1962年举行了纪念唐代诗人杜甫诞辰1200周年的活动,重建了“怀甫亭”,。朱德总司令为“怀甫亭”题匾,亭前楹联云:“舟系洞庭,满目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换了人间已无诗”,为当代书法家吴文蜀所书。

 

 

     11、水阔山长,先说一组大家听起来很熟悉的诗,李白渡荆门,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王维在《汉江临眺》的时候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杜甫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到的山水。而韩愈呢,他看到了一个清浅的山水风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每个人看山见水,其实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刚才咱们说的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登临。
 
    登临,不过是给我们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这是一个平视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天高地阔,有很多东西都比我们要伟大,都比我们要辽远,所以一身渺渺,有的时候会觉得孤单和无助。登临,其实会改换另外一种视点,当人在山边,在水涯,有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自由自在。

 

 

    12、因为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激昂,有“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血色豪情,生命才在天寒地冻、万念俱灰中显露出那傲骨的腊梅染出的朵朵红晕。

    因为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情深,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的真挚友谊,生命才成为陈年佳酿、回味无穷的琼浆玉液映出的一抹橙色。

    因为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浓浓乡情,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生命才成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的月下江面泛起的点点碎金。

    因为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清幽淡雅,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意志,生命才能在生机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溢出一片绿意。

    因为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烟波告渺,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韶光易逝,生命才成为深沉宏大、浩瀚无边的大海中透出的深邃的蓝色。

 

 

    13、爱?什么是爱?
  
  人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天性。
  
  爱就是要把属于自己的一切与人分享,你,能做到吗?
  
  有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秉性我认为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人之性情,而是欲,形形色色的欲!爱是需要有支撑的,而支撑她的是“泪”,只有当“泪”积累成一个“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湖,我们才能够不再吝惜我们的爱,我们才能不对我们的爱人自私。

 

 

    14、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下雨中匆匆走过……

     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藩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的旧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着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话,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兴内含风顾,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5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