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译文]  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以言传,相看两不厌。

  [出典]   李清照  《怨王孙》

   注:

   1、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2、注释:

     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李清照《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用法相同。

  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汀:边平地。

  似:《历代诗余》等作“应”。

 

   3、译文:

     西风吹起湖面,水波浩渺。季节已是晚秋,满眼香销红减。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言传,相看两不厌。

     荷叶已凋残。露洗苹花、水草,新绿更明妍。鸥鹭扭头守在水边眠,怪我早离清幽地,径自回家。

 

 

   4、李清照生平可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6、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起句勾勒出一幅水波荡漾、红荷凋残的画面。你看,在明朗清澈的秋空下,湖水倒映着远山,不时有清风徐来,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放眼望去,清波微澜,渺无边际。此时,已是暮秋时节,荷花大多已经凋谢,只剩下零零星星的一些,稀疏地点缀在湖面上,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余香。

    “浩渺”,水势辽远,既表现了涟漪扩展的情景,又说明湖面之广。“暮”,将尽。“红稀香少”,有类“绿肥红瘦”,简洁形象地写出了暮秋荷花的景象。“红”,指荷花。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来说,秋天的叶落花残,容易引起人的伤感,正如宋玉所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然而,李清照面对暮秋景物,不仅没有萧瑟之感,反而觉得景物宜人,美不胜收。你看,湖水湛蓝,秋山淡远,水光山色交相辉映,与人格外亲近。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该怎样描述呢?即使千言万语,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山水“与人亲”,这是拟人化的手法。山与水是自然景物,没有知觉和感情,词人不直说自己如何亲切自然,为之陶醉,而是寄情于物,借彼言己,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荷叶虽已老去,香气消歇,然而它的莲子已经成熟了,湖面上一朵朵莲蓬正挺立着。而那湖边的苹花和岸上的小草,就像被清莹的露水洗过一样,看上去青翠欲滴。

    “莲子已成”一句,有果实累累、老叶凌风之态,一扫败荷零落的凄楚颓唐之意,给人以丰盈充实的喜悦。后二句进一步写湖边的花草,使画面景物更为丰富多姿。“苹花”,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柔软细长,生在浅水中,初秋开花。“汀草”,指水岸平地上的草。“清露洗”,含有很丰富的内容:一是显示出花草的滋润,色泽鲜明;二是展现出生气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概词人此时的心情也正如此吧。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词人眼前看到的,不仅是花草,还有禽鸟。看,在那湖畔的沙地上,有几只鸥鹭在休憩,它们是那样的安静淡然,当我走过,连头也不回一下,似乎是恨我归去太早,不肯道别。

    结尾二句,词语婉曲柔和,含蓄有味,反映出词人与鸥鹭为友、寄情山水的乐趣及依恋之情。鸥鹭哪能懂得恨人归早呢?分明是词人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以反写正,含蓄有趣。

    张炎《词源》卷下“制曲”条说:“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此词上下承接,意脉不断。“莲子已成荷叶老”之句,与上片的时空、景物紧密衔接,直到曲终拍煞,词意接转连贯如一。上片末句是“说不尽,无穷好”,结拍为“似也恨,人归早”,声韵词意,无不动听悦目。

    评 解

    此词上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时的依恋不舍。全词用语浅显通俗,表意不落窠臼。自古逢秋悲寂寞,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辩》),杜甫叹息“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许多文人写过迟暮的秋天。李清照本人也写过“人比黄花瘦”的销魂之感,包含着浓重的悲秋成分。此篇晚秋景色却写得宏阔俊朗,清新亲切。由于词人乐观情绪的点染,词中的“水光山色”、“苹花汀草”,以及“眠沙鸥鹭”,无不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心情愉悦。

    此词基本保持了婉约词的当行本色,但又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缠绵蕴藉,而直说“秋已暮”,直夸“无穷好”。如此写来,既不隐晦,又不直露;既有景物的描绘,又有感情的抒发。这种含意明白而又不逐一点破的写法,丰富了婉约词的表达方式,使其既有意味深长之隽永,又有晓畅欢快之清新。这在北宋词坛上,乃至古代闺阁词人中,并不多见。

 

 

    7、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这两句出自李清照的《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此词也是清照早期作品,写秋日湖上景色。“双调”,即下片是上片的重复。

    词中所写的湖,据周笃文先生考证,与《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同一地,即历城莲子湖。上片说:我泛舟在莲子湖上,袅袅秋风吹来,清波粼粼,浩渺无际。已是暮秋,红色荷花大多凋残了,香味淡薄,但水光山色仍然与游人亲近,秋天的风景真是说不尽无穷美好。词人描写湖上秋色,风清气爽,气象开阔,洋溢着人与大自然融合的亲切、欢快情致。

    下片“莲子”两句说:荷叶虽老,但莲子已成,一枝枝清碧如玉的莲蓬儿饱满丰盛,挺立于水面上。那晶莹圆转的清露,把湖畔和汀洲上的白花和绿草清洗得生机勃勃。这两句不仅极生动地描写出暮秋清丽明净的景色,而且一反前人咏荷诗词诸如“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等感叹秋荷衰飒凋残的愁苦情调,而热烈赞赏秋荷之美,使词的情调风格开朗欢快,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还蕴含着深邃的哲思。荷叶虽老而莲子新成,是年轻的女词人对秋荷之美的新发现,揭示了自然物之美不只是生命的青春朝气,也在于生命的充实成熟。自然万物的生命是无穷无尽的,在时空的转换中,有一些生命走向衰败,同时另外一些生命正在萌动、发展、壮大。正是由于年轻的女词人对大自然满怀着同情的爱心,她才能对大自然的生命运动及其美的真谛,有特殊的心灵感悟与深刻的洞察。所以这两句词,是景、情、理的交融契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李清照的这首词,使我联想到英国19世纪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那首经典名诗《秋颂》来。在《秋颂》的第一节中,诗人写道:“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济慈以激情和想象热烈赞颂秋天是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丰收的日子。在他那支充满五官感觉的诗笔下,面临万物凋零之冬的秋天,毫无生命迟暮之感,而是洋溢着生命成熟的欢乐。李清照和济慈,这两位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和性别的诗人,对秋天的成熟之美的感受竟然有惊人的一致。而对于具有深远的悲秋传统的中国古典诗史来说,李清照对于秋天和人生成熟之美的发现和歌颂,尤为难能可贵。

 

 

   8、“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李白诗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表现手法略同,只不过李清照写得更自然明白和直接。

 

 

   9、 宋代女性作家与禽鸟的对话,更显得富有灵性,因为禽鸟本身就具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而聪敏的女性作家天长日久地独处闺阁,便能听懂它们悦耳的话语。“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李清照《春残》),就是女作家们烂漫年华闺阁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们呼吸着花的清香,耳边萦绕着紫燕絮絮叨叨的话语,想象着鸟儿幸福自由的生活,仿佛心灵与鸟儿结盟,萌生出不尽的感触和柔情。如李清照的《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美丽湖光山色向作者表示着友好与亲呢,那衰老的荷叶,新熟的莲子,含露的花草,皆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沙滩上眠卧的对对鸥鹭,因为作者将要归去,便生出无限留恋,“似也恨,人归早”!通过这一组沉默的心灵对话,细心的作者以写实的笔墨,以鸥鹭眠卧沙滩的体态“语言”,表达了自己陶醉大自然美丽风光,眷恋大自然精灵的情怀。

 

 

    10、这首词在描绘秋天景色的同时,又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秋风送爽,波浪不惊,风荷婷婷,动而无声。对于清淡幽静的自然景色的具体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词人平静、和悦的心境。同时,这一极致之境,又反衬出隐藏在词人心底的情愫:看似欢娱,超逸,实则更加孤寂,惆怅;“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及上片的“水光山色与人亲”等句,都说明能与词人相亲相悦者,唯有水光山色与沙上鸥鹭,而在这茫茫人世却是知音难求。这首词显得徐缓稳重,表达出词人淡泊、宁静的心绪,淡泊之下又埋藏着深深的孤寂。

 

 

    11、喜欢和认识残荷最初是在书本上。那些古人写残荷的诗句,总能打动人。那“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那“白藕作花风已秋, 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那“西风初入小溪帆, 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 红莲沉醉白莲酣。”那“万柄绿荷衰飒尽, 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 肯信池塘有暮秋。”等等。而最喜欢的还是李商隐的那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好个“留得残荷听雨声”,把一切想说的话都说了。

     经过了一春一夏,出水的芙蓉凋谢了,落过蜻蜓的小荷衰老了, 在严霜里,在西风下,在夕阳余辉中,残荷枯枝如铁,枯叶若帜,迎风屹立,把湖面塑成一种悲壮的美,绘成一幅多姿的泼墨画卷。已经香消玉殒的残荷仿佛在抗争着什么,仿佛在述说着什么,仿佛在预示着什么……

    站在湖边,望着那残荷,读明白了残荷的话语:人生一世,荷活一秋。什么最可贵?那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给予生物以生命,空间给予生物以自由。贫穷和富有又与时间和空间往往成反比,当你贫穷的时候,时间往往充裕,而没有空间。你可能连火车都没有看见过,脚踏黄土,头顶烈日,就如赵本山所语:到铁岭就是“大城市”了。而富有了的人们,可以朝在北京晚宿纽约,可又来去匆匆,没有了时间。富有的人总是哀叹:可以充分占有空间,却惟独没有了时间。然而,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作为一个人,要想不白白虚度,要想不碌碌无为,都要付出自己的心血。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些:一是,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声色口腹之乐时常常将它抛之脑后,然而就是它总是在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我们。因此,看明白了的人永远珍视自己的灵魂,不允许丝毫的玷污。二是,我们的身体。无论我们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使它茁壮,可是在死亡面前,个人的力量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它会毅然决然远离我们而去。因此,看明白了的人懂得了身体是“1”,其余的一切都是“0”,没有1的0永远只是0。三是,我们的财富、地位、权力、名誉……当我们死去时,这些身外之物就会走向别的地方,而不会永恒。所以,看明白了的人总是让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奴隶,而不容许它们成为一天的主人。四是,人际关系以及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无论他们在我们生前和我们的关系多么的亲密,当你步入人生最后阶段时,也只能给你更多的呵护和爱意,而不能代替其他。因此,看明白了的人永远不会苛求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懂得去选择,善于去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生命是漫长的,也是简短的。残荷的短暂一生,就像一面镜子,使许多人读明白了人生。

 

 

   12、古人讲究学以致用。一个读书人为了追求高深的学问,每天都兢兢业业地苦读,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很好,但不要忽略读书之外的潇洒趣味。中国历史上有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仕宦人家,从小爱读书、练字、作画、吟诗。她非常喜欢户外游戏,热爱自然。"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花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这一切,奠定了她文学生涯的基础。李清照的出现,不仅是宋代文学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一个做学问的人,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思考要细密,学习要刻苦,同时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胸怀,不拘泥细节。如果只知读书,不会做事,就会成为一个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书呆子。在现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是一种竞争,如果不多懂得社会,了解社会,何以生存?如果不保留一点生活情趣,纯粹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所学何以致用?

 

 

   13、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加之本人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故“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多愁善感,不平则鸣的文人气质,铸就她关心社稷苍生,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在其词中明显感知。“湖上风来波浩瀚,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频花汀草。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时值暮秋,鲜花凋谢,绿叶飘零,“人言秋日悲寂寥”。但亲近自然,关爱自然的词人李清照却不然,哪怕只有“红稀香少”也赞咏“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这正是心爱之切,才“情人眼里出芙蓉”。

    爱花不只停留在欣赏上,还落实在日常生活对花的关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一场暴风骤雨,摧残了无数弱小的自然生命。作者酒意未消,浓睡初醒,在朦胧中即问卷帘人,海棠怎么样了?仆人告知海棠依旧。李清照当即补释,告诉仆人,你知道吗,一夜海棠,一定是变得红花落了不少,绿叶上沾满了雨水,变得沉重了许多。若不是长期观花、爱花、护花,怎么会写出如此深切细致的体验。

 

 

   14、小小一扇竹排,载了多少美丽的梦。投入阳朔的山水中,我愿化作一缕自由的轻烟,抚过青山,抚过绿水,飘向蓝天,融于谷地,永久守候着这一片灵山秀水,享受着这一段青葱岁月。天空是如此蔚蓝,让我窒息于一种旷远的纯净。面前山壁的千层褶皱,仿佛揉进了岁月的无限沧桑。两只凌波的水鸟,送来淡淡的阳光和淡淡的竹香。沉默的艄公,还在盼望着涉江采芙蓉的女子,在日落之后,哼几句刘三姐的深情低唱。倒影涟碧,在水中律动的阴影里,我仿佛看见我无邪的心。而那片躺在青绿旁的河滩,亦留下了我的足音,踏响着一些久远的故事……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我愿有一管竹笛,在这蒹葭苍苍的季节里,坐在清澈的漓江边,伴着迎风摆舞的竹枝,吹散青春的多愁善感。

    四季轮回,年年芳草,年年枯枝。枯枝终被摇落,换来一树葱茏。愿心底有一片不变的绿,让疲倦的灵魂,无须时刻更换姿容。不知是我融进了阳朔的山水中,还是阳朔的山水藏于我心。泛舟漓江,我仿佛由顾影自怜的笼鸟,脱胎成奔向苍穹的飞鸿……

 

 

    15、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16、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02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