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译文2:
世道混乱的时候,你我一同逃亡到南地,如今社会清平了,你却独自返回到北方的故乡。长期淹留外地,你的两鬓已生白发,但天地不变,故国的青山依旧苍苍。你归心似箭而日夜兼程,在拂晓淡淡月光的映照下,经过战时营垒的遗迹。满天繁星时,又住在通往故乡的关隘上,只有枯草和啼寒的鸟一直在陪伴着你,与你共同忧戚共同伤感。
4、司空曙,唐代诗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治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人。曾举进士,入剑南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历任洛阳主簿、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抒哀愁,较长于五言律诗。有《司空文明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其诗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诗风闲雅疏淡。
5、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6、作者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未能和朋友一起北归,所谓“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为送故人。”(《峡口送友》)现在吟诗送友,加之忧国、思家,心情是格外沉痛,也格外复杂。
全诗共八句,头两句“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是解题。接着便是本联: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生白发”既形容了时间的漫长(安史之乱长达9年),又暗指深广的颠沛愁苦。“旧国”指故乡、家园,“见青山”是想象友人如果回到故乡,除了青山依旧外,田园庐舍一定已成废墟,也就是说旧国只剩下青山了。这一联之后,还有四句: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描绘乱离之后的“荒乱风景”,同样流露出作者的无穷伤感。
八句中以“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两句最为世人传诵,写沉痛于句外,不但“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荒凉之景已隐含其中,浓厚的别情和痛苦,也溢于言表。
7、汉朝立国之初,就不堪北方强虏之扰,便派张骞出使西域,欲结交盟友合击匈奴。"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张骞一去十二年方回,足见路途之艰难险阻。张便建议取道蜀郡西去,被采纳,这才有了西南的开拓和云贵的臣服。其中贵州的夜郎国王发问:中国大还是夜郎大?"夜郎自大"之成语恰好反映了中原文化的自大心态,当时彼此素昧平生,连滇王国也有此一问,并不足怪。西南诸夷的归顺,无庸赘述。然而从这一厢尚未打通西域,忽报中国军队对匈奴作战大捷,"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河西走廊已收复,去西域便利了许多。于是张骞二度西行,所到诸国都发夜郎之问,张就带领多个使团、商团回长安,效果不言而喻,来使对中华上国的风采惊为海市蜃楼!此后,中国一边向西域殖民屯垦,一边邀请诸国东迁,他们本是游牧民族,迁徙并非难事。于是,西域的城邦渐兴,今日之处处遗址,犹见当年之盛。
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之通西域,光照千秋,就成效而言,更胜于一千六百年后的郑和下西洋。尽管现今出土的文物显示,公元前五世纪,沿着天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沙漠两侧,就有过南北两条羊肠鸟道,曾极其稀少地贩运过中国的生丝与陶瓷。但向西之路的真正开拓则在汉朝,这是无疑的。
8、人类与山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找到证据。山的身影频频出现,沉稳的山给了诗人们最活跃的思维和最充沛的情感。“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不遗余力地把山带入他们如画的诗中,让山为诗平添一道风景。而“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中,山则成了游子心中故乡的深深烙印,物是人非,青山依旧,令人感慨万千。
星移斗转,时光飞逝,山却亘古不移,容颜不改,有着一份令人悸动的执着和坚持,又成为一个坐标,成为一个参照物,启发着芸芸众生对人生、理想、名利等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记得《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知怎的,就对开篇词印象特别深,后来播放同名电视连续剧时,我忠实地做了一回央视的粉丝。青山不移与人生如电作比,尽显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感慨。
古人还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成了承载中华文明与智慧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山的雄奇险秀、山的超凡脱俗都使其成为人们理想中的栖身之所。
9、师:平常得常被我们忽略的“头发”,在心灵的寻找下,被赋予了浓浓的情感。这不是我们的创举,事实上,伟大的古人早在他们的诗文中,借助“头发”,传达了诸多情感。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我们来交流“寻找到的诗文、典故”。
生:李白有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司空曙的“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岑参的“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卢纶的“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与“头发”有关的典故也不少。比如,清朝统治者为发扬满洲祖制,曾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从此,头发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伦理问题,而上升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10、 蒋方良和蒋经国育有三子一女,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与蒋孝章;1988年蒋经国去世,之后蒋方良三个儿子也相继去世,而女儿蒋孝章长期住在国外。丧夫失子的哀恸,使蒋方良变得更沉默,她以更大更深的沉默面对这一生的打击。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蒋方良自从离开俄国后,她再也没有看过祖国的青山。伴她长眠的,是饶有中国文化符号含义的五指山。
宋美龄曾说自己,除了长相,其余一切都很西方。蒋方良则刚好相反,除了长相,其他的一切十分中国。她勤俭、温婉,专心当个贤内助,完全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不过这两位蒋夫人也有相同的地方:两人都度过漫长孤寡的后半生,她们两人的特殊性格和形象,已成绝响。
11、我一直认为自己经历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如今才发现是一种幼稚的半成熟心态而已。 落花飘下我会伤感,伤感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心理学家告诉我,这只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沧桑感。
沧桑感?我手不禁抖了抖,看来我真的是太成熟了……成熟到沧桑感都有了。
都说“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怎么我在家乡都会生白发,如今顿悟,原来是太沧桑了,沧桑到头发都白了,看来,我已经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