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译文]  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
 [出典]  孟云卿  《寒食》
 注:
 1、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2、注释: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为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子推:即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过晋文公。晋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时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与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便放火烧山,不料他竟抱在树上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便有了寒食节。
3、译文1:
   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贫穷的人家往往没生做饭的烟火(没有饭吃),难道仅仅是明天在因为纪念子推而缺衣少食吗?
   译文2:
   二月的鲜花开满枝头,我却在漂泊他乡过寒食节,这经不住让我伤悲。破败的房子没有燃起炊烟,这不单单是为了明天祭奠子推。
   译文3:
  二月的江南繁花满枝头,我远在他乡,正当寒食时节,感到十分的悲伤。我贫困潦倒,经常没有生火做饭,不仅仅是明天为了纪念子推而断炊。
 4、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5、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周啸天)
  6、“寒食”和“清明”是我国的两个传统节日。清明是在阳历4月5日前后,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往往把清明包含在内。古人过寒食节要吃冷餐,不许生火做饭,称为“禁烟”。

  这习俗传说源于介之推之死。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9年,曾割下腿上的肉救过晋文公。晋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时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与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便放火烧山,不料他竟抱在树上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便有了寒食节。禁烟也便成为咏寒食清明诗的一个重要话题。唐代诗人孟云卿《寒食》诗写道:“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子推,即介之推。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的秀丽景色表现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伤感,以乐景写哀情。后两句意思是说贫居者常常不举烟火,并不完全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是因为贫困,生不起火。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诗人一颗以民间疾苦为怀的悲悯之心。中唐诗人朝翃的《寒食》绝句,则把目光投向京城长安,投向大唐帝国的宫廷:“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很巧妙的讽刺诗,作者借汉喻唐,用意很明显。按照禁烟惯例,寒食节的夜晚不许点灯,只有皇宫可以用蜡烛照明。然而当夜幕落下之后,长安城中漆黑一片,而皇宫传烛五侯,只光照几户权贵之家。两相对照来看,诗人的褒与贬,虽然委婉含蓄,却并不难索解。
  7、在隋唐寒食节与清明节期相融合后,春暖花开、万物竞荣的时间,寒食节丰富的节日活动中,举国放假,家家出户展墓祭祖、踏青郊游、嬉戏玩耍,因此文人们就不免触景生情地尽情抒情、抒怀, “豪放派”文人吟诵“清溪一道穿桃寺,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朝·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和“婉约派”文人吟诵“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之推。”(唐朝·孟云卿《寒食》),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个人心理、情感的活动,因为寒食节的特殊情境恰恰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8、 绵山以介子推以兴晋为己任,耻于与邀功争禄的孤偃、赵衰等人为伍,带着老母躲避于这片深山之中,后被烧死于绵山之中而名扬天下。唐代的孟云卿在这个日子里曾赋诗: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人物,如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战国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唐代杜甫、白居易、贺知章、李商隐,宋代苏轼、张商英,金代周昂、马天来,元代钮克让、杨乘,明代李东阳、李梦阳,清代顾炎武、傅山、王士帧,老一辈的革命家叶剑英、薄一波等,都先后或吟咏,或品评,或题写过介之推、绵山和寒食。仅《全唐诗》中即有寒食诗一百三十余首。

绵山还没有正式开发之前,山上大多是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的,那时人们上绵山要爬山,清晨从绵山脚下出发走到绵山腹地——抱腹岩,走得最快也要5至6个小时。而今,绵山经过几年的开发,汽车已能够从山脚直接开进山底的水涛沟边了。

进入水涛沟,需要步行,沿着沟边的山泉一直前行,似曾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幽静的山谷中到处都是布谷鸟、燕子、麻雀等鸟的叫声。水涛沟,听其名字就如一股清泉水流入心田,散发着湿漉漉的清凉。到水涛沟最好选择在人少的时候,或是一个烟雨朦朦的清晨,雨中的绵山让人感觉好像到了人间仙境。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47

[新一篇]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

[舊一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