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智慧  ——一种改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理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2)05-0022-0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其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其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向高层次发展的专业化,与终身教育接轨、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接轨等优势,在短短几年的试点培养中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它不只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师范教育向培养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提升的一座“里程碑”,可以认为,它必将成为本科师范院校以及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培养一种新规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新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有新的教学智慧,这与时下承担培养任务的高校已有经验并不完全相同。被称为“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垒”的高等学校,在培养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出现两种保守经验性偏失:向学术型硕士的偏失,使之不能充分支持学习者的实践优势;向实践型本科生的偏失,使之不足以保证学习者达到硕士生层次。本文仅就改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理念问题进行肤浅辨析,希望对纠正正在发生的偏失有所启示。
    一、关于规格:对“同层次不同规格”及其适应性教学的辨析
  规格问题,在教学意义上就是目标定位问题、教学目的论问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同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层次,但其规格不同、类型不同。承担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其以往培养研究生的经验以及相关的价值观、教育思维、管理模式的先验定势,很容易导致对教育硕士的不同规格类型的理解失误,甚至就以先验定势中的教育学硕士的规格来要求教育硕士。诚然,人们从理论上似乎可以厘清一些观念,但是实践中的标准把握,习惯化了的教学行为却未必超越,因此,在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意义上,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的不同规格常常被误解为不同层次。这正是人们把教育硕士贬抑为“低层次”的内在依据,或者说是个由经验论导致的错误前提。
  事实上,不公正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已经在这种误解下发生了。尽管我们不乏各种文本规定,但在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论文指导、答辩及学位授予、导师遴选甚至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各方面实践中,几乎都存在着某些源于“低层次”判断的偏差。在这些领域里,人们不是以不同规格来体现差异性,而是以因循的相同规格降低层次,由此,也就无须以新的教学智慧来驾驭,原本复杂的新事物被异化理解之后反而简单了。多数教师依然采用并无根本性变革的教学行为来对待教育硕士,人为地强化着教育硕士们的所谓差距,却无形中掩抑了施教者的保守因循。在评价教育学硕士论文时,有些教师竟以“连教育硕士都不如”为当然依据,无意中表明了施教者对教育硕士规格理解及其教学理念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重申:同层次意味着人才质量、学术(广义)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业角色地位是在同一层次上,可以说是“另类”、“另型”、“另规格”,但却不是“另层次”。
  教育学硕士与教育硕士的规格不同,指的是“类”与“型”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是高校内部职称评聘中的研究系列与教学系列的不同,是研究员与教授的不同,或者是教学科研型教授与教学为主型教授的不同,甚至是像大学教授与企业里的总工程师的那种不同。具体地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都是介于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之间的硕士学位,所以层次相同;而其规格类型,则与专业倾向性相关,它们同属教育专业,细分则还有倾向教育学或是教育的区别。教育学是一个学科门类,一个科学体系、理论系统,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而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味着一个行为体系、实践系统。这样,同是攻读硕士学位,就有了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旨趣、不同的对教育进行研究、探索的取向,而同是指导硕士研究生,施教者的教学智慧也因此而必须有所不同。
  教育学硕士必须研究教育,这是理论产生于实践以及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道理,相应的教学智慧,因此主要是在理论方面,尽管实践的智慧因此十分重要,实践智慧的贫乏正成为遏制理论发展的关键,也依然动摇不了理论智慧者的尊严;而教育硕士必须研究教育学,这是实践要寻求理论指导的道理,相应的教学智慧,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在实践智慧方面,尽管理论的智慧也十分重要,理论智慧的薄弱也正是实践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缺憾,但只凭借理论智慧依然不能满足针对实践型教育硕士的教学需要。就此而论,如果时下理论界几成定论的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角色关系不是空话,那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教学,就不该是苛求教育硕士们削足适履地来接受高校因循旧制的教学,而是高校为适应培养新规格人才的需要,锐意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率先培养自己的新的教学实践智慧。
  如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这个问题,教育硕士这样一种新规格人才,其对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的意义,可能还意味着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种新的发展契机,从这个角度来辨析,高校中生长新的教学智慧,就不只是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且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了。众所周知,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普遍存在着深重的文化隔离,它们之间因为言语的、心理的、教育文化的诸多障碍,长期不能有效沟通,由此形成了高校教育理论下不去,基层教育实践上不来的尴尬格局。时下,当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其训练有素的教育实践基础进入高校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认为,这是高校高层理论文化与基层实践文化之间实现架构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将可能产生极富生机活力的一种中介形态的创造:活的教育科学。而活的教育科学,离不开实践的上向求索,也需要理论的下向传播,但旧有的教和学全然无力驾驭它,这就需要有全新的教学实践智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和学的实践智慧。
    二、关于优势:对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者基础的换位辨析
  我们因循经验思维,会执着于经验立场或出发点来片面地看待新事物,这种片面性发生的依据,往往在于对经验性权威的维护。而这种维护出现在教学中,通常于有意无意之中,就把学习者主体放在了被动的或附属的角色位置。这样,讨论学习者基础的优劣,就只能以经验性权威的标准为标准,教学角色关系就会在这种错位标准之下被颠倒。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教学,乃至其他门类或学科方向的专业学位教育中的教学,有碍于学习者基础(许多学习者虽已获得学士学位,但不是教育学学士)与经验性权威标准相比较的薄弱性,就正在发生着这样的颠倒。高校中,人们把教育硕士判断为“低层次”,主要采用的还是撇开学习者之实践优势的教育学硕士的标准,其实,这同时也是能够维护高校经验性权威的标准(这是高等教育中有些文化霸权意味的常用标准,正是这样的标准,使得许多高校中的优势学科不能在开发应用领域中有所作为)。
  从现象上看,人们是在以教育学硕士之长比实践型的教育硕士之“短”,却又决不同时以教育硕士之长比教育学硕士之短,由此就产生了不公平比较基础上的不公平判断。但从实质上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之中的确存在着高校自身的经验性权威维护的问题,因为在高校,这几乎是种惯例,它习惯于只要求各类各型的学习者适应它,却少有适应学习者的自觉改造,即便是能够关注些课程结构调整,或者设计出新专业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中的教学观念也会依然保守,这对于尊重并且适应学习者的优势而言,无疑是种深在的制约。学术型的教育学硕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适合于高校自身的经验立场和权威性的,所以并不发生重大冲突。而实践型的教育硕士则不同,它的出现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原有秩序而言,是冲突性的,这种冲突向高校长期维护并且约定俗成的深在制约性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高校既有的教学观念就面临着一个是继续维护还是锐意变革的问题。
  本文主张在教育硕士培养中的教与学的角色关系问题上,高校能采取换位的立场,自觉地松动些自身的教学霸权,也不必空谈什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能真正尊重些学习者主体就是重大进步。如此,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我们就可能注重研究学习者的优势长处,并借以寻求因势利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创造真正适应学习者基础的也适应培养新规格人才之社会需要的发展格局。以此换位的立场而论,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者基础非但不弱,反而还具有双重优势。
  一是实践经验基础优势。与多数学术型硕士相比较,教育硕士因其职业性、实践性而具有突出的优势长处。他们多数是基层第一线上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而且有不少同志在学校乃至区、市的科研、教学、班主任工作或教育管理岗位上,就是出类拔萃的带头人。因此,他们不仅在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上,在教育考察和调研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直接带入课堂的实践经验、对鲜活的教育和教学的切身体悟、在班主任岗位上所获得的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事实,也常使他们在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与领悟、理解与判断方面,特别是在存疑及批判性思维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尊重这些优势,就该承认它们在目前的培养工作中,已经冲击到高校里的某些薄弱环节了。它尖锐地向不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向缺乏实践智慧的专业学位教育自身的教学提出了诘难。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具有实践经验基础的教育硕士们,对教育学博士乃至教授们的教学的评价,实际上并不比博士或教授对他们的评价高多少。诚然,他们所使用的评价话语不是“低层次”而是“高层次”,是诸如“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云里雾里谁知道讲的是什么”、“这位博士根本不懂中国的教育”一类。只不过由于其被动附属的教学角色,使之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前提,评价往往只是私下里说说,而在高校权威们面前则只能缄默恭顺而已。对此,我们认为,高校内部不能自欺欺人,为了应对挑战、超越诘难,必需认真反思自我,改造自我,承认学习者的优势,并以此激励自身的适应性改革,因为高校应当对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作出承诺,并且积极地为实现承诺寻求对策。有些高校采取聘请实践专家共同指导教育硕士的措施,可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办法,借鉴的正是对高校而言的“新”教学智慧,不失为值得倡导的远见之举。
  二是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优势。教育硕士,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望以其不可替代的教育与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而崛起,成为教育科学应用与创造的重要人才资源。因为从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来看,基础研究的优势是在学术型人才方面,而应用研究的优势正在职业型实践型的人才方面。而教育硕士们,正是具有应用研究优势的,他们在优势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如果具有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积累,敏感的教育科学意识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素质,获得了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如果能够定位适当地选择研究课题,进行实践中的自发性教学研究,必然会在创造“活的教育学”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也正是这种“活的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会以比书斋里的研究更有说服力的态势,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科学发展格局,逐步消解教育科学的雅俗隔离,这不仅在时下的普通学校教育科研中已有体现,显然与培养教育硕士的决策初衷也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现代化道路上,当中小学教师必然走上科研型教师成长之路的时候,教育硕士的率先优势必将越来越突出。
    三、关于策略:对指导教育硕士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不仅需要弄清规格、发现学习者的优势基础,而且需要相应的指导策略。策略需要实施,实施需要智慧,鉴于教育硕士是作为一种新规格人才出现的,它的指导策略乃至教学方法都会受到极宽泛意义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新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建设基础也就宽泛了。
  需要一种宽松的支持环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是个新事物,它目前的培养规模及其在各类不同规格人才中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还不够明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及相适应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认识也很不同,因此,它所拥有的支持环境也会不同。就教育硕士的报考人数来看,既有全省仅数十人报考的情况,也有仅一市就有数百人报考的情况;就对教育硕士的认识水平来看,既有教育主管部门把培养教育硕士视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工程高度重视,给予宽松的政策倾斜的,也有把它视为教师个人发展、甚至视为人才流失的隐患,态度淡漠的;高校的情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但只为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或者学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也为数不少。可以认为,这样的支持环境虽可以维持,但不足以策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实质变革,因为它明显地缺乏深层次的成长激励,而这种激励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自身的智慧与创造力相关。因此,我们需要更具有前瞻性的宽松的支持环境: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增强未来发展意识以超越急功近利、拓展教育的结构性视域以超越本位理念、关注情感人本以超越唯理性的局限,营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基层教育事业发展的和谐格局。高等院校需要充分估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有长远规划,在管理决策、条件建设、导师队伍培养上有充分准备,而且必须致力于建构以质量求生存的现代意识,鼓励并扶持课程与教学的深层变革,给新教学智慧的成长创造宽松且宽容的条件。
  需要一种扬长补短的教学理念。教育培养人才,其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说不同于社会使用人才的选择理念,这正是包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本该明确区分却又常常得不到区分的理念。前者必须以“扬长补短”的理念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活动,后者则可以根据人力资源的使用机制来选择“扬长避短”的思路。专业学位教育是在职教育、继续教育,这导致学习者必须有满足双向需求适应双重理念的准备,这给施教者提供了一个双向两难的课题,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施教者的教学智慧。
  但高校培养教育硕士,教学依然需要坚持扬长补短的理念。前述教育硕士的双重优势,即是其长,发现支持并且张扬其长,就可称之谓扬长。但教育的意义却不仅于此,不能因扬长而避短、谅短,即不能任凭其保持弱势不改,所以要扬长不避短。不仅不避短而且致力改造其短,弥补其短使之不短,这就是补短的意义所在。补短与扬长相提并论,正是一种相反相成的策略,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而言,“补短”策略应特别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理论及学术之短。弘扬学习者的实践之长,致力于以高质量的追求来补其理论学术之短,高校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师资优势、资料优势、学术氛围优势,凡专业学位教育都应当充分借助于这些优势,使学习者不仅能有机会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更能在一种浓郁的学术环境中得到陶冶。教的智慧不在于通常成人继续教育所重视的“掌握”,而是关注其学术敏感、理论素养、科学方法论、学术规范等,这样的扬长基础上的补短,如果获得成功,专业学位教育有望比学术型学位更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因为他们既补了理论与学术之短,还有实践经验之长。其二,是教育科学与教学科学之短,而不是所教学科的专业学问之短。由于教育硕士除教育管理而外,全部是学科教学论方向,而目前能把各学科集中在一个实体中培养的院校不多,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各院系分散培养的,而各院系的教育学学术力量普遍单薄,仅有的学科教学论不容易主导培养方向,培养规格极容易受到学科专业的冲击。依照有关规定设置的公共学位课,会因为“公共”而被忽视,这种忽视实际上是对教育硕士的“教育”归属的忽视,致使有些院校不能正确地对教育硕士进行专业定位,数、理、化、生物诸学科教学论方向甚至会发生定位于“理科”的根本性失误。如果教育科学与教学科学之“短”不能补救,其实也就偏离了培养宗旨,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们必须明确,教育硕士的发展规格是在中学教育和教学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且是职业实践型人才,教育和教学是其专业化素质,其任教的学科专业则是基础的和从属的。
  需要建构一种在职工作与脱产学习间的良性互动模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学习者的在职工作与脱产学习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上看是冲突的,但实质上却应该是和谐的。这里的教学智慧,即在于营造一种积极的良性互动模式。规律性在于,实践性与职业性特征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了化冲突为和谐的充分条件,因为在现时代,理论学习内在地需要职业实践的支持,而职业实践则内在地需要理论。如果教学能够把握好理论学习指向实践、研究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的取向,而职业实践也坚持寻求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改造并提升实践的取向,其实就把握了建构良性互动模式的根本。从具体的施教策略来看,如学位论文若能准确地在这种互动模式中选题、研究、完成,就完全可能创造出和谐的格局。而如果导向不利,则高校一味强调脱产学习,基层学校又坚持不离一线岗位,则会把良性模式扭曲为相反不相成的消极格局。笔者曾多次与所指导的教育硕士研究选题问题,如选择的学位论文题目就是该校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子课题、或该校正在实施的教学改革的重要题目、或该教育硕士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等,因为都与优化在职工作及促进学校发展密切相关,也就得到了宽松的支持环境,教育硕士们也得以在工作与学习之间游刃有余,不仅论文进展顺利、学业完成圆满,而且受到所在学校表彰。
  需要培育内在动机创造乐学境界。倡导鼓励苦学精神,培育训导责任意识,严格实行科学管理,这无疑都是必需的。但肢体之劳苦、精力之投入毕竟是外在的,是“形”而未必及其“质”,责任意识乃至严格的科学管理,也同样是与学习者的外在动机以及理性行为相联系的。而从学习者主体成长的角度分析,它们只是浅层次的基础性境界,局限于这种境界是保守的,新的教学智慧必须超越这种境界。俗语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说激活学习者的内在直接动机,引导学习者自觉创造的热情,把苦学导向乐学,是最高明的教学智慧。因为唯其如此,职业工作和课业学习才会不成其为负担,苦学会成为一种显示的形式,而形式则蕴涵着乐学的本质。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习者的实际来看,可以认为,创造如此境界并非虚妄。前述的双重优势,正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而专业化道路对于选择了该专业的追求者主体而言,应当能够内在地满足他的需求,如果教学的智慧在此中调整到一种成长的而不只是培养的机制,就可能创造出自主建构性的学习境界,而自主建构性的学习境界则是愉悦的,即使有再多的苦学,也只是“以苦作舟”乐在其中的。我们必须明确,教师向着教育专门家的道路发展与成长,这决不只是满足着外在的社会需要,充实着外在的责任意识,而是同时也实现着他的自我价值或者完善着他的自我实现,如此,他的优势也就可能演绎为充满创造活力的源泉了。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22~26G4高等教育杨启亮20032003教育硕士作为一种新规格的专业化教育人才,其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新的课程体系,而且需要新的教学智慧,这对高校教学的经验性权威是一种冲突。锐意改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育硕士的实践性职业性特征,换位辨析其实践经验基础和进行应用研究的优势,建构适应性的教学策略,是高校应有的理智选择。教育硕士/教学智慧/改造/教学理念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education wisdom/innovation/instruc-tional conceptInnovating the Concept of Specialized Academic Degree for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  YANG Qi-l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who are new specialized talents,demands both new curriculum system and education wisdom.It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innovatethe concept of specialized academic degree,to reconsider its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features,to expound the advantages of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to construct the adaptive instructional strategy.杨启亮(1949-),男,山东青岛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作者: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兰州22~26G4高等教育杨启亮20032003教育硕士作为一种新规格的专业化教育人才,其培养过程不仅需要新的课程体系,而且需要新的教学智慧,这对高校教学的经验性权威是一种冲突。锐意改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育硕士的实践性职业性特征,换位辨析其实践经验基础和进行应用研究的优势,建构适应性的教学策略,是高校应有的理智选择。教育硕士/教学智慧/改造/教学理念  The masters of education/education wisdom/innovation/instruc-tional concept

网载 2013-09-10 20:54:18

[新一篇] 難忘的一課

[舊一篇] 面向中學地理教育 加強世界地理教學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