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干扰,其中,课堂纪律问题是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如果教师对此问题不予以重视,就会使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紧张,教学效率降低。本文拟对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矫正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及其类型
1.概念界定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或活动过度等等。
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前者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除了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生有时也可能发生问题行为。而问题学生则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
2.类型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认为,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来看,可以把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的还有逃学、欺骗和偷窃行为。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包括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
研究表明,有些问题行为会直接扰乱课堂秩序。例如,打骂、推撞、追逐和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坐位、递纸条等过度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定、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架斗殴的冲突纷争行为。而有些课堂问题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白日做梦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的退缩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这些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似学生的问题,但实际上与教师及家庭因素也有关,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一概归咎于学生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发泄、挫折与紧张。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行为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顺利地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频频成功;而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面临失败威胁。挫折、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而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
(2)寻求注意与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上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故常以问题行为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3)过度反应倾向。研究表明,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的过度活动有关。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常有情绪冲突,他们容易对刺激产生一种过于敏感的过度反应倾向,对于与课业无关的刺激立即以过度活动的方式作出反应。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过度活动是由于脑功能轻微失调造成的。他们的活动过度使自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课业上,从而产生敌对性和破坏性的行为,扰乱课堂常规。
(4)性别因素。性别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一般而言,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问题行为。有研究者认为,造成男孩的问题行为是由于男孩获得言语技能相对较慢,而言语技能的缓慢发展使男孩子的社交学习滞后,再加上低年级教师中,女性占大多数,这使男孩子适应更困难。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纪律观上的认识误区。有教师认为,纪律是学生在课堂里产生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时所给予的惩罚,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或服从命令来监督学生行为的,所以,对学生就该专断地严惩,以维护纪律。殊不知,这样的权威主义纪律观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出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另一种纪律观则认为纪律是允许学生自由地调节自己的课堂行为,教师不必过多干涉。显然,这种放任的纪律观会导致课堂纪律的涣散,教学效果的下降。
(2)课堂教学设计欠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缺乏新意,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对学生期待过高或过低,有过多机械模仿,教学语言平淡,且进行无意义重复,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
(3)师生间缺乏沟通。有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成功经验,对学生的纪律问题常常忧心忡忡,经常担心学生违反规律,干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教师就把学生看成了威胁教学的力量,对学生采取生硬的措施来控制学生,课堂常会传出责备批评之声。其实,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全班学生的关系,如果教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喜爱自己的学生,愿意花时间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就能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氛围。1994年,以美国教育部为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已表明:家庭对正视学校教育的参与是造成儿童学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能使孩子的学业成绩、行为规范、对学校的热爱呈现良好的态势。特别是孩子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有时其独特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母亲。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问题行为的产生的确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民主气氛较浓、父母平时较注重与子女进行沟通、对话、关心子女学业、重视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具有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乐观向上,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特征。
(2)父母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问题行为有时与其父母性格有关,如:在母亲过度焦虑、过度担心、盛气凌人且以自我为中心,而父亲则温和、仁慈、受妻子支配的家庭里,子女就较易患“恐校症”。“恐校症”学生的智商超过同龄学生的平均水平,但学习成绩却明显落后,因为这类学生有明显的问题行为,“恐校症”的早期表现是习惯性迟到,到后期,只要一到学校附近,就会哭叫、恶心、发脾气、乱跑。这样的问题行为是与父母性格有关的。
三、对策和建议
1.正确对待三种课堂行为
一般来说,课堂里往往存在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中性的课堂行为,由于它未干扰他人学习,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对他们加以指责,教师宜采用向其发问、邻近控制、排除诱因、暗示制止等方法,使中性行为转变为积极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需对症下药,巧妙处理,忌用讽刺、挖苦、威胁、隔离等惩罚手段。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包括运用教学方法的艺术,更包括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艺术创造。要让学生“动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课堂“活起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组织教学机智活泼、运用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表达情感自然真切、对待学生诚恳平等的教师自然更易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因而也更易受学生欢迎,从而使学生减少课堂问题行为产生。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现代的教师观把教师作为教学中的“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是“主导”角色而不是“主宰”角色,这样,师生间就形成平等、和谐、合作、互动的关系。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意师生间沟通、交流,师生彼此坦诚布公,真诚交流,易消除偏见、隔阂,而在此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无疑更易走近学生,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意识矫正,即以条件反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此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4.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5.注重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
教学环境是由影响师生的教学因素组成的,而教学因素即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教学环境是这些因素的总和。在此,它主要涉及的是班风、学风和教室环境。
(1)良好班风、学风的培养。班风是通过班集体而形成的,是班级中各成员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及人际关系的总和。它的重要内容是学风。学风是指每个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与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其作用表现为:它会对班级的每一成员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个别行为偏差生在良好班风的感染下向着好的方面转化,遵守由集体促成的纪律;班风还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一旦有人想破坏,会受到集体其他成员的谴责;由于班风的重要内容是学风,良好的班风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对消除课堂问题行为会产生积极作用。
(2)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管理
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整齐、清洁、幽雅、宁静的教室,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而肮脏、呆板、杂乱的教室使人倦怠、厌烦;富于变化和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助于陶冶性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环境作用不可小视,教师应在教学管理中予以充分重视,它亦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及消除有一定关联。
6.加强家校沟通
家长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他们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望子成龙之心,取得了家长的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家长们所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和脾气、个性各不相同,因此,他们所选择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可利用个别家访、公开主题班队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如:让学生唱主角的“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让家长参与探讨“我的教子一得”、“创建学习型家庭的体会”等活动。让家长与孩子面对面,让家长与家长沟通,而教师则应利用这些契机多谈学生的进步,学生的优点,多谈班集体建设,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积极配合、支持,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自豪,对孩子所在的班集体充满信心。有沟通就有理解,争取家长力量,寻找问题对策,有利于问题行为的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教师,应客观分析现状,加强家校联系,并由学生外在表现入手,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排除心理障碍,创设良好课堂环境及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成为发挥潜能的良好场所!
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2~24G3中小学教育程核红20022002程核红 上海市塘沽学校 200085 作者: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2~24G3中小学教育程核红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