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始终不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本身的因素,也有师生教与学的不足,但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几乎都会感到,这些原因似乎并非全部,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本文试从阅读教学过程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策作些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一、课堂阅读教学的心理特征
  众所周知,就知识内容而言,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语言文字,包括拼音、识字、解词、析句、修辞等。二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中心、写法等。如果从师生教学过程看,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思维活动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技巧,最终将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完整的统一起来。从教师教法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语言文字知识在教学中的落实叫做“实”,而把结合语言文字学习来理解思想内容的灵活过程称为“活”。“实”“活”并重是时下中学语文教学界盛行的提法,也是语文界广大同仁孜孜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实际上“实”强调的是语言能力训练,而“活”则主要指思维能力培养,它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力图在教学中把两种训练融为一体。但是,思维与语言文字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又常常令我们深感困惑。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实”则难“活”,“活”则“不实”,偶有实活交融者,则效果大增。但多数时候,则苦于难以将二者统一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艰难性,可以从师生两个方面去探究:
  先从学生这一方面来看。学生在阅读之前,已经有一种盲目崇拜的心态,他们以为,作家写的文章是最好的、最优美的,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当老师在课堂引导他们看读或听读课文时,一打开书便全神贯注于文字的优美,语句的华丽、修辞的巧妙等,他们几乎完全被文字本身的华丽所左右、所吸引,再加上一部分老师偏重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因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更是沉迷于语言文字这种外在形式的误区之中。他们在整个课文的学习中,根本没有进入到作者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去,没有从理解思想内容和作者思维特点出发,去感受和学习作者语言的成功之处。这一部分学生较少受到思维训练,学得好一点的,也只是识记了大量的字词句知识,这是孤立的、死的知识,虽然他们考试也能得到一个可观的分数,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相当薄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语言来表达思维活动了。这些学生学完中学乃至大学,在他们的眼里,学语文就是学几个字词,而他们的写作能力,即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也就低得可怜了。于是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日渐淡薄,直至荡然无存,甚至厌恶、反感语文。至于那些连字词知识都所知了了的学生,考试成绩差自不必说,其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更是低得难以形容。在他们的眼里,学语文是一种痛苦、折磨,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
  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比较注重文章的情节、思路以及人物形象,注重理解作者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醉心于老师口若悬河的分析,头头是道的说理,津津有味的品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品质、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他们的思维日益敏捷、顺畅、连贯。这类学生考试成绩不一定很理想,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其表达思维的能力或潜在能力是很强的,只要在语言修养上日渐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将会迅速提高。
  体现在学生身上的这两种倾向,都是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与作者思维没有较好统一所致。前者受制于文字,停留于表面,后者偏重思维而忽视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功能。这是阅读中学生的心理表现。
  再来看教师这一方面。由于“实”、“活”并重的艰难,即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统一颇难处理,在教法上出现了两种偏向。一是重语言文字的教学,即所谓“实”。为了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老师们辛勤探索,各种“式”和“法”,层出不穷。大量的教学劳动,也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始终偏低,这一点从各地中、高考学生的作文中可见一斑。思维不清、条理混乱、辞不达意的现象随处可见,主要原因是教者往往只凭《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批注,将语言的运用之妙,比较生硬的灌输给学生,以求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另一种偏向是重思想内容教学,即所谓“活”。为了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许多老师讲得很辛苦,他们津津乐道于课文的情感、形象及思想底蕴,有的旁征博引,宏论滔滔,气势不凡,甚或至于插科打诨、游戏课堂,学生听得欢呼雀跃,教师也心安理得。然而,一考起试来,师生都傻了眼,收效甚微。
  其实,这两种老师都是尽心尽力的。他们对教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备课,但为什么事倍功半呢?
  为了论述清楚起见,这里引用一段关于语言文字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人的思维活动与语言同步,却不与文字同步。如果仔细观察和体验就会发现,思维与语言、文字之间在写作中具有如下关系:思维在活动时,离不开语言(可发出声也可不发出声的语言),但是可以离开文字。语言在活动时,思维紧紧伴随(大脑处于休眠状态下的语言例外),但文字活动时,思维可以不活动。这主要是文字的书写需要时间,因而思维不得不产生停顿。这颇有点像飞机与汽车若想同时到达目的地,飞机不得不先停降一样,因此,可以说,语言能够轻而易举地记录下人的完整的思维活动,但文字记录思维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引自《中学语文教学》96年12期 牛湘坤《略谈中小学作文写作的几个问题》)
  引文中所谈到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却不与文字同步”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也同样存在。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文章的思想,但必须透过文字形式才能进入作者的思维。由于阅读文字的速度或快或慢,再加上读者对文字与思维的关系认识不同,以及对文字的关注态度有别,在阅读文章、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过程中,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干扰和阻碍的作用,于是出现了前面所分析的师生两种倾向,这是不足为怪的。怎样排除文字的干扰,以思维能力训练为核心,于此同时,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呢?首先,应使学生认识到选入课本的文章,其典范性,不单是思想内容鲜明、深刻、突出,也不唯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语言以其简洁、准确,有力的再现了作者的思维特点,换言之,课文语言美不在于其本身的华丽,而在于它与作者的思维高度一致,完全同步。我们阅读文章,只是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从表达思维的角度去学习其语言的特点,是我们阅读的中心任务。其次,教师备课时,首先应深入到文章的思路上去,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特点来驾驭处理语言文字的教学,即站在思维高度来认识其语言的成功之处,这才能使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备课要备到作者的思路上去。其实质就是要我们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兼顾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课才能形成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知识传授为手段的能力型训练课,把学生引入到作者的思路上去,使阅读课成为写作的基础课,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听过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课的人都会有一种同感:他的课看似“松散”,东点西拨,左导右引,却左右逢源,放而不松,松而不散,散而不乱,可谓形散神凝,在一连串的导拨中,显得收放自如。虽然他也是以语言训练为主,但教法灵活,真正做到了实活并重。许多老师自叹弗如,自叹不能。难在何处?究其因,钱老师站在作者思维的高度,居高临下,用思维能力训练的“网”,网住了语言知识的“鱼”,疏而不漏。他的课是最难把握的课型之一,其原因也就在于此。这是思维与语言同步训练的有力佐证。
  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思维与语言文字的矛盾更为突出。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文字大多已不合时宜。但古人思考问题的思维特点与今人应该没有太多区别,于是,在学习文言文中,文字的艰深,严重干扰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此,许多人强调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即偏重文字教学,甚至有人提出舍弃思想内容的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纯语言文字的教学。其实,就语言文字本身的问题而言,无论现代文抑或古文,要熟悉背诵,都需要反复诵读,而由于文言文文字的深奥难懂,光凭诵读远远不够,必须在理解思想内容,思维点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训练,才能相得益彰,真正学懂,背诵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听读对阅读教学的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排除文字对阅读的干扰,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去进行语言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寓语言能力培养于思维训练之中呢?首先,应努力促使学生进入阅读教学的思维临界状态。着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魏老师往往在课前让学生静坐、清静心智,闭目养神,甚至教学生气沉丹田。这看似练功,叫人迷惑,但仔细一想,这样做,不仅可让学生心情放松,精神集中,更重要的心理作用在于: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进入课文作者思路的临界状态,这对课堂阅读的思维和语言训练,大有裨益。
  但这只是心理准备。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范例,笔者认为,听读教学对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听读,顾名思义,就是以听为主的方法,当然伴随听读还有联想和想象。在听的过程中,借助与思维同步的作者语言,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思维特点。很显然,听读就排除了文字的干扰,让学生的思想很快捷地进入了作者的思路。只要真正领悟了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思想,要理解语言文字的妙处,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了。
  在听读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范读的质量,或自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时,不看书,闭目静听,用心感受,让思想紧跟作者思路,并且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略文章精妙的思想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听完后,师生共同整理文章思路,复述故事情节,概括中心思想,梳理思维线索,理清层次脉络,通过听说,强化整体思维训练,这是听读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是根据学生听读感受,确定精彩语段,作为重点听读训练材料。在语段听读中,第一遍听读,引导学生感受思维的连续性和情感的力量,第二遍感受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特点,训练学生从表达思维和表现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语言的特点,从而进行语言训练;第三步,从语段中精选精彩词句进行听读感受,引导学生从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语感训练。通过这三步听读训练,学生对课文思想和语言进行了同步感受。在这种同步感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当然,听读只是阅读的起始阶段,之后还要进行朗读、精读训练,对语感作些强化训练,才能把阅读教学搞得更扎实有效。
  听读教学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作文中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学生在作文中往往为语言而语言,对“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认识不够。为此,我引导学生听读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作文,帮助他们认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想”。具体做法是:先将自己的文章录音,然后听读录音,在听读中逐步懂得“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思维”是作文成功的秘诀。而听读别人的文章,则可训练自己的评文能力,辨别文章的优劣得失。听读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听读课文教学的延伸与运用,因此,也可以把它作为听读的一部分。
  总之,当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中的心理特征及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偏向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在语文课堂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主,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努力实现阅读中思维与语言文字的高度一致,从根本上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具体的方法除听读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23~25G31中学语文教学杨祥明19981998 作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23~25G31中学语文教学杨祥明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3:56

[新一篇] 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及對策

[舊一篇] 課改呼喚著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專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