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的复制,从8000名留美学生被开除谈起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撰文|墨黑纸白

来源|天涯博客


复旦最近又火了,不过这个火却不是因为身负亚洲一流学府的名望,在学术上或是科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而是因为抄袭了同样为亚洲一流学府的东京大学的宣传片,被网友吐槽后,一发不可收拾。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因学术造假被美国开除的8000名中国留学生,我们的精英大学和我们的留学精英们怎么了?这是一个令人不得不关注的话题。不妨探讨一番文字吧!


我对复旦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校歌和新校歌之争,老校歌为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老校歌曰:“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88年一名不知名的鼠辈胡诌了一曲毫无象征意义的歌词,竟然被集体头条为新校歌了?新校歌曰:“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彼时的复旦和此时的复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复旦的风骨只是因为丧失了老校歌里所说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的教育理念了吗?并非如此,一个丧失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校,决然不可能在其他方面也要求有这样的本真。我们的大学,不仅是复旦,基本上整个中国大学,从the Cultural Revolution之后,经历了一段封校岁月后,再次开启,基本上都沦为了“有技术无文化,有知识无思想”的学校。有人说,这不叫高校,这叫学院。当然无论怎么说,我们不得不否认,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敢于在长达十年时间内不办学校的国度,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白的是,恢复了的高校也仅仅以技术和知识为教学目的,在大学市场化的理念中,以金钱为唯一最高标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外形象。有人经常 批中国现在是纸醉金迷,金钱第一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输出,是依靠教育就从一开始钉入每个人的脑海。到现在你去质疑,人家就会说你:“自己活的咋样? 有钱没有?没钱唠叨个什么?”可是要明确的是,关注这些问题的人,向来不在乎钱的多少,在乎钱多少的人,或者俨然有钱的人决然不会去关注这些,因为他们的 头上早已悬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有些追民国的人就会质问:“为什么民国可以出那么多的大师,我们不行?”实质上,我们是工程师的摇篮,并非社科人文的摇篮,没有了沉淀,多了浮夸,这样 的学术环境,不用说什么大师了,能实实在在的教育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新一代少年都少之又少,也许是我们的奢望太高了吧。复旦的这次抄袭,看起来是很低劣的 错误,但却是每一个大学都时常在犯的错,所以有评论说:“复旦大学即便是抄袭,也比清华北大毫无影响的宣传片要强多了吧?”我们也许只有沦落到自家学校相 互比拼谁更差的份了,为何不比比东京大学为世界培养出了8个诺贝尔奖得主呢?当然有人也要说了:“那是外国人的奖,咱们不屑。”是的,咱们一如既往是孤独的,就像在中国用良知去思考的时评人是孤独的一般,不仅仅是孤独的,还是要被阉割的。而我们的大学早已被阉割的不成样子了。


于是在今年3月份,北大校长林建华在2015年2月 份担任北大校长一职后,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鼓掌会上说:“高校现在行政化倾向还是很严重。”并且呼吁高校应该去行政化,校长不能官员化。对 于北大的校长,向来是如雷贯耳的,诸如严复、蔡元培,胡适等,再往后的校长,均难以让北大有新的的突破,反而是诸如周其凤之类让人啼笑皆非。林建华虽然在 学术上有争议,但至少敢于在刚上任就发出呼吁高校去行政化,校长去官员化的声音,这对于前几任北大校长来说是绝对有进步的,而高校也只有在高度的学术独 立,思想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充分提供一个学校应该有的贡献,甚至是为世界提供中国人应该有的贡献。


但我想这种可能性是极为低的,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教育可以搞全民体制,哪怕是诺贝尔文学奖也可以搞全民体制,甚至不惜砸金8000亿, 声称将中国的顶尖人才聚集到一起,然后研发科技,冲刺诺贝尔奖。当我听到这样的声音后,我不禁思索,假如这样就可以取得世界性科技或是人文的突破,那么对 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们总不能学金同学,一个箭步就要飞到外太空去吧?这不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却容易给外人留下笑柄。古人云: 徒增笑料耳!


我个人认为,想要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不再有复旦即复制这样的笑话,难度可以说比登天要难多了。毕竟咱们是登了天的,但对于民众毫无意义,民众想要有更好的教育环境,不以市场为准则,以学术和思想为准则的教育环境,也许只有出国了。那么出国就万事大吉了吗?并非如此。


前两日新闻爆出,美国开除8000名因学术造假的中国留学生,在我们的意识里,能去外国上学的中国孩子,一定是足够聪明的,即便是聪明程度不够,家里经济条件够,那么也不至于有8000人 都学术造假吧?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下,已经被玷污的不成样子,即便是去了国外,也难以去除这戾气。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戾气?在中国上大学,有这 样的一句流传,有钱就能上大学。象征着,咱们的大学起点之高。而在外国,大学大多执行宽进严出的理念,你择校可以很随意,但你想毕业就往往很难。


家长们将孩子送出去,自然希望能去一个足够有名的学校,进入这些名校很简单,但如何毕业?到了这一天靠抄袭或造假,往往不似国内这么简单,而在国外的大学除 了学业还有个人素质的考核,我们突然会发现,国外的大学原来比我们的大学还要严酷,但实际上在人家学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在动手能力和理论相互结合之中,会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当然,不知道留学在外的学子回到国内是否能适应我们的社会,这还是个未知数了。


如何去除教育的浮夸?我没有答案,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毫无用处,社会如斯,教育岂能不如斯?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53:37

[新一篇]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堅持才是

[舊一篇] 6年后,我將收獲一個怎樣的孩子?(你的孩子也會走上這一步,強烈推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