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本身的听说读写一系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
可是,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情况却引人注目。这里姑且抛开学生方面的原因不论,就教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以下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谈几个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宏篇巨着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中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比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那种盲目照抄教参资料,一开始就支解课文,一解词,二分段,三归纳中心思想,四指出写作特点,让学生一开始就在头脑里留下肢离破碎的印象和不少疑问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二、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的层次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
阅读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而读物思想内容的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得之。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如段和句群)的整体性思想内容(即本质)的认识,又得用归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归纳也是分析。在分析、归纳问题时、阅读的难点在于读物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通篇以谈风景的材料内容来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之向往、崇敬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呢?第一,读物中选取的六个风景片断有五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二,在描述每一个风景片断后,全文贯穿了用简洁而深刻的议论逐层深入地阐述什么是真正的风景——人类,有崇高精神的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写真正的风景中的那些具有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及时代氛围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统一起来了。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但从使用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字分析的层次和哲理审视的层次。前者是较低级的层次,但却是最基本的层次;后者是较高级的层次,但却较难掌握这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而如果阅读只停止在文字分析的层次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难于提高水准。所以,哲理审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应成为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文字分析的阅读方法是很多的。基本的和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解析法。即把整体(篇、段、句群等)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再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剖析,看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应从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看)以及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统一。
2.提要法。以即把整体(篇、段、句群等)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材料内容和思想内容是统一的)提取出来。篇、段、句群之“要”在哪里?如用演绎思维表达内容,常在整体之首,如用归纳思维表达内容,常在整体之尾,当然也有在整体中间的,这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析法确定。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确立和掌握“要”之标准,那就是“段”要根据“篇”的中心思想立“要”,“句群”要根据“段”的中心思想立“要”,否则,所取之“要”就会有不准确、完整的了。
3.联系法。即分析读物中的字、词、句、段的含义时,不是将它们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而是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这是阅读中运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方法。前面的解析法和提要法的使用都离不开联系法。
4.汇文法。这里的“文”既指文字又指文法;“汇”既指汇集又指融汇。文字、文法包括字、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言)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阅读分析中的运用。此法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这里把它作为一种阅读分析方法提出来,是从培养能力这一基本点出发的,即强调文字、文法的各种基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要自然地、适当地、综合地加以运用。学生中把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弄成“油水”关系是常见的,必须引起注意。
5.综合法。即把前面四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这里把它当作一种阅读分析方法,是想体现阅读分析方法的综合美育。前面四种方法:解法—提要法—联系法—汇文法,在阅读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已自然地形成了富于逻辑性的综合美、协调美。我们在分析任何读物的时候,都不只有一种方法,比如解析法、提要法、汇文法都用了联系法,而用联系法时又往往把解析法、提要法、汇文法并用。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十分重要,因为此法左右逢源,灵活机动,能把问题分析得全面、透彻、准确,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阅读,从第二大层次上说,其目标是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涉及到读者思想认识能力和水平,而思想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强弱高低又是由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科学决定的。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读物的指导,这就是所谓的阅读的哲理审视的方法。
其实,哲理审视的方法与文字分析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截然的不同,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如前面的文字分析方法,其中就有哲理审视的分析。但哲理审视的分析方法更侧重于对客观世界和事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受读物材料内容的限制,它不停滞于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对培养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很有帮助。
对读物思想内容进行哲理审视,必须建立在对读物材料内容的翔实占有的基础之上,必须经过整体阅读和文字分析两个步骤,否则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地、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读物的思想性,这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三)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再好的阅读方法如不能为被培养者掌握和使用,并在实践中养成“学习—运用—总结—提高”的良好习惯,也不会变成能力的。再者,即使培养者有能力,被培养者也不会自然而然就有能力。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博学多才,精通教育之道,时时刻刻为学生示范和暗示,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还要在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严格训练要求,力戒随意应付、不负任何责任。
三、认准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性,高屋建瓴,打开阅读新
局面
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把教材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只把教材当作阅读的例子、教学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到达彼岸的船或桥梁。要注意对阅读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阅读过程的着重点是指阅读能力的第二大层次上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哲理审视能力。此外,培养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还须注意采用五项措施:
第一、从纵向上,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从横向上,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第三、从读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用读与写的有关知识的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四、从总体上,采用以上三项措施,都必须注意读物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注意技术处理的灵活多变。
第五、从思维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总的说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要力求“活”起来,力戒“死”下去。只有“活”起来,才给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如鱼得水,游向海洋。
综合以上设想可以把这种语文阅读思想和活动叫做“‘三三三’立体阅读工程”。第一个“三”阅读能力的三个大的层次、即基础层次,深化层次、目的层次;第二个“三”指阅读活动三个步骤及做法:第一大层次的整体认识→第二大层次的分析理解→第三层次的迁移创造;第三个“三”指教学过程中对读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三个环节。“三三三”融为一体,成立体交叉之势,上下左右互相联系,互相关照,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工程构建来看,第一个“三”为设计,第二个“三”为施工,第三个“三”为验收。
语文教学与研究京35-36G31中学语文教学郑尚泽19961996 作者:语文教学与研究京35-36G31中学语文教学郑尚泽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