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所有课程的特质在于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根本宗旨。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在读写听说中紧扣语文本体,处理好以下几对主要关系,教出语文的个性。
  一、图像使用与课本使用
  由于学科的特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比例,即使不是文学作品,有的也具有相对鲜明的形象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分角色表演等手段,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眼下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过于情境化之嫌,尤其是公开课,往往是图像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像看电视似的,课本被撇在一边。其中有不少用法,只是为了让图像来印证语言材料,效果并不理想。本来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来发挥自己的独特想象,但由于过早地、机械地、一一对应地出现了图像,而“统一”了学生的想象。这无形中就削减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审美教育和智力的开发。这无疑是非常可惜的。
  课本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很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解读课本。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便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人所皆知,教材(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人文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者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思维世界,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迪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其他媒体是难以代替的。
  再说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图象、媒体课件等手段,绝不能为媒体而媒体,冲淡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理解;也不能是赶浪头求时髦,华而不实,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阅读《狼牙山五壮士》,借助彩色幻灯片或录像片断,再现五壮士用石头猛砸敌人的英勇场面,辅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以进一步渲染五壮士悲壮跳崖的感人一幕,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英雄的壮烈豪迈和气壮山河,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陶冶。又如读《詹天佑》,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使火车上山容易多了感到不理解。教者可通过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了解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行驶状况,适当点拨,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如骑自行车爬陡坡等)思考、切磋,既突破了课文难点,又使学生领略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可见,图像、媒体等的运用,应从实际出发,适合实际需要。如果脱开课本,另行其事,整个课堂教学的性质就变了样。所以,语文课必须处理好图像、媒体使用与课本使用的关系,一定要重视并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内容探讨与语言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为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与教益,教者每每就文本内容设计几个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以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添课文的人文含量。以文本内容为切入口,组织问题讨论,让学生共同“研索”,是学习语文,与作者、与师生对话的一种学习方式,无可非议。遗憾的是这种探讨往往是就内容谈内容,脱离文本语言来空谈,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
  诚然,文本的内容要探讨,但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精湛,体味到它的艺术魅力,你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因而在探讨内容时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认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教师和学生至少要把握三个问题,即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阅读思考,体验领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再回到语言形式”十分重要,“再回到”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上,进一步琢磨、领悟并学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生动的文学形象和翔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怎样用流畅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文课题是语文课,始终姓“语”,不同于其他学科。文本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的。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去讨论某些内容;不探讨文本内容,却醉心于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技巧,割裂开来,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造成阅读中的残缺,影响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正因为如此,设计问题讨论必须有整体观念,体现综合性。指导学生讨论时,无论是以文本的内容为切入口,还是以语言文字如何运用的推敲为切入口,均得牢牢把握住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互为依存、密不可分这条线,点引学生读中议,读中悟,读议结合,以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展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否则,不仅语文学习浮于表层,学生获益不多,而且会在无意之中关闭了一扇扇吸收人类精神养料的窗户。
  三、合作学习与个人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真正的合作应该是有效的,它必须有利于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那么怎样做好有效的合作呢?
  第一,合作的内容必须是有一定难度的,是一个人难以完成的,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便没有合作解决的必要。
  第二,合作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其结果是多元的,开放的,灵动的、高效的,并且是向着广阔空间延伸的动态生长态势,而合作者均能产生新的启发,获得新的答案,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指导学生写以《伞》为话题的作文,教者启发引导后,要每位同学都想想自己与“伞”有关的故事,然后在4人小组中交流;交流后再想一想,听了别人的故事后,自己有没有新的启发,对自己的故事是否需要修改或调整;继而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班级交流后,再对自己的故事进行反思,最后把它写成作文。这是一个真正的合作过程,由“个别→小组→个别→班级→个别”,反映出这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碰撞、不断升华的思维过程,这个升华就是由合作产生的,不合作就难以得到升华。
  第三,合作需要以个人阅读、自主探究为前提。不论采用何种合作学习形式,都不能忽视学生个人的阅读钻研。这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新课标说得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无法代替,合作学习、集体讨论也无法代替。文本的学习重在感受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唯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接触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和语言材料中新的内容结合,把文本中的间接知识和真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人目到人心,使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得到提高。个人阅读探讨的质量越实在,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的质量就越好。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有了个人独特的体验,交流起来必然思想碰撞,互补有无,出现“神来之笔”妙语连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同生共构,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发展创新与打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打基础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如上所述,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但学生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指最基本的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等)作保证,缺少扎实的基础,是无法实现创新的。时下有两种现象较为突出:一是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围绕知识点和训练点,搞题海战术,教材练习化,频繁考试,美其名曰:“加强双基,促进发展”。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不仅不会帮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反而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二是有的教师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识几个字,也没有多读几遍书,不很好地感悟语言理解文本,就让学生大谈思想收获,创造想象,名为“合作探究,开拓创新”。这其实违背了语文学习规律,是不可取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是在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根在读写听说,是读写听说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读写听说之外的花样翻新。事实也正是如此,语文课上如果少了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成了空中楼阁。所以,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教出语文的个性,必须注意基础和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发展创新一定要立足于语文基础,也就是说,寓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于语文基础教学之中,把语文基础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辩证地统一起来,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构建、技能训练的空间,更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使教学成为学生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创新,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必然个性鲜明,充满无限的生命活力,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河北教育:教学版石家庄6~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曹恩尧20062006
作者:河北教育:教学版石家庄6~7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曹恩尧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3:42

[新一篇] 語文教學要突出“知識點”

[舊一篇] 語文教學要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