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课堂操作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小学阅读教学主要的课型是精读指导。这种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大量语言材料,知道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并从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启迪。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精读指导课正在两方面出现明显的变化: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从课堂上以教师讲、教师问的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纵观当今世界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趋势:重能力培养;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学化,即建立在心理学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操作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
  ——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保证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带领”;
  ——体现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以感性积累为主、为先,同时注意在适当的时候上升到理性认识;
  ——既适用于采用常规媒体的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作出灵活处理。
  课文是阅读课的基本教材。精读指导课可以从课文中精选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成为一个训练板块。一节课便由几个这样的训练板块构成。
  下面介绍的是精读指导课一个训练板块的教学模式:
  附图G398d02.JPG
  现对这种模式的操作要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材料呈现
  课文中以某个“点”来进行训练,必须清晰地把语言材料呈现在学生眼前。这种材料一般是一句话或一个段落,是一种有具体语境的语言现象。有时可以小到一个词,但这个词应当在句、段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意思、情味和用法。在进行分段、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全文记叙顺序等项训练时,把整篇课文看成一个训练“点”,则需要呈现全文。
  语言材料的呈现以课本为主,也就是说让学生看课文的某一片断。也可以用黑板、投影、录音、电子计算机来呈现,但使用它们的目的只在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呈现效果,材料呈现的基本做法还是让学生看课本。
  材料呈现可以由教师提出,如说“请看第三自然段”,更应提倡由学生来“发现”和提出。质疑问难,就是一种做法。学生可以提出来,某个句子或某段话写得非常好,我们是不是来细细读,研究一下。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多读积累
  一个语言片断被确定为训练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因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细加研究,或是写法对学生有可借鉴之处值得反复品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多读。掌握阅读方法,积累语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汇点便是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前苏联的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我国的阅读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教学《养花》,为什么不让学生多品味老舍作品的原汁原味,而要用一连串乏味的问题干扰学生体会原作的佳妙呢?适当地提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是必要的,但那种无休无止、穷追不舍的提问只会导致阅读教学效益的降低。“多读书,少提问”,是提高阅读课效益的基本措施。
  多读,尽可能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读,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做到读得流利,读出感情。精彩的句段,可以背下来,还可以采用听写、默写等手段加以强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作者写得这样有感情,我们应尽可能把它读得感人。”“这样好的段落,我们是不是把它背下来?”再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和矫正,看学生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熟了。
      领悟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阶段,也要让他们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
  我们知道,一篇篇的文章是学不完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是没有底的,而语言文字的规律却是有限的。歌德说:“只有规律才能给人自由。”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应该是该学科的基本规律,而不是无穷无尽的现象。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规律。我们选择的训练点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而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深层任务则是让学生认识和把握这种语言文字的规律。
  这种规律不应由教师教会,而应让学生自己去领悟。领悟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揣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两个训练“点”:
  (1)“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三个“为了”的先后顺序能不能换?为什么?(认识排比句式层层推进,以加强语势。)
  (2)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这两个“才”意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边表示时间长,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前边表示时间短。)
  让学生自己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不仅让他们学到了语言,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学生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低年级实施愉快教学,可以借助游戏、活动,主要是形式上的愉快,而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愉快主要是实质性的。当他们自己发现了规律,有所感悟时,才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个训练点都要求学生领悟规律,要视年段和学生实际而定。有些语言材料非常好,要领悟它的规律,学生却力不能及,就只需多读。
      练习运用
  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而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在认识某种语言文字规律以后,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形成技能。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既要多读,又要多练。
  “练”可以分为3个层次:
  一是凭借课文内容进行练习。这种练习的优点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运用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曼谷的小象》有个句子:“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感叹句式,写一句话赞美泰国妇女阿玲。
  二是沿着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性练习。如《火烧云》说火烧云变化极多,像马,像狗,像狮子,我们可以让学生想想还会像什么,模仿课文的写法用“像什么——变——不像”的顺序写一段话,既学习了课文的写法,拓展了课文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是迁移性练习。有阅读能力的迁移,即用本课学习的阅读方法读课文中其他的几段话,或其他的文章;也有读与写的迁移,即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
  阅读教学练习的设计,贵在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巧妙结合,使学生在文、道两方面都有所得益。应尽可能避免机械性的练习,如按课文填空等。练习设计力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完成了有创造性的练习,其作用要比单纯的机械性练习大很多倍。
      反馈矫正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信息源”,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这种调控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反馈矫正来实现的。从本模式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多读积累”“领悟规律”“练习运用”都是学生的活动,每个环节都需要反馈和矫正。
  反馈矫正的基本做法是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对正确的、有创见性的学习结果,给予肯定和强化;对错误的则要给予纠正。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做正确了可以给予鼓励(如夸奖、“奖励”);做错了则返回前面内容,进行补救教学,从而真正实现个别化教学。
  从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看,反馈矫正的工作要从以教师做为主,转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当一个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矫正时,他的学习能力就明显地有了提高。
  上述教学模式在使用时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有的训练点,可以没有“领悟规律”和“练习运用”的环节。“多读积累”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为阅读课了,但顺序可以调换,如在“领悟规律”后熟读,也可以在“练习运用”后复读。
  现在,不少学校正在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问题。上述模式也可以用于“人机对话”的交互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目标,从阅读材料中确定若干个训练点,由计算机逐一呈现语言材料。每个语言材料,先让学生多读,进行检测反馈;再做领悟语言文字规律的练习,由机器进行评价和反馈;然后做巩固性和迁移性练习,直至形成较熟练的技能。把这种思路跟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构成一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机对话”相结合的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由于计算机硬件的配备和软件的开发有个过程,这种教学形式的广泛采用尚需时日。现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领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加以关注和研究,并作出出色的回答。
上海教育43~45G39小学各科教学沈大安19981998浙江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特级教师 沈大安 作者:上海教育43~45G39小学各科教学沈大安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4:17

[新一篇] 閱讀教學亟待加強  ——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二)

[舊一篇] 閱讀診斷與矯治教學的初步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