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动感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动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
  一、让学生动脑
  教育理论指出:智能是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对学生来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激活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动”起来的首要任务。
  1.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可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比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凭“那只羚羊哪里去啦”一句,要求学生去琢磨妈妈当时的心情。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体味人物思想感情的落脚点,学生也很有兴趣把它弄清楚。学生结合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交流体会。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抓住“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及“从非洲带回来”等语句,体会到妈妈一旦发现女儿桌子上不见了这个家里的“宝贝”,心情该是多么着急。我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假如丢了钱包,一个人是什么心情?这样的问题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及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例如,教《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该文如果从消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了,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动口
  口语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根据语文是交际工具的特点,充分利用45分钟,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1.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以“父母逼孩子要回送人的东西,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为题,组织学生作专题辩论。辩论前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辩论的知识,明确要求,指出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教师加深引导、点拨。辩论后做好总结、点评。
  2.在语文课堂中,渗透说话活动。安排“课前一分钟口语练习”,让学生说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儿及大家关心的校园热点,复述早间听到的广播新闻,讲故事,猜谜语,自我介绍等。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经常设计有争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周必上一节语文实践课,内容包括语文知识抢答赛、辩论赛、讲故事大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口才。
  3.在作文课中,我也让学生“说话”:或安排学生先说作文,再写作文;或选择一个作文题目,按一定顺序,进行作文接龙,要求首尾呼应;或让学生互听互评,先听后评。这些方式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说话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给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三、让学生动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
  1.要善于创设唤起学生情感的环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热的舞蹈场面,再结合朗读带领学生进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让学生去感受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响声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不自禁地就对安塞腰鼓产生了一种向往与赞美之情。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着意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等五人永眠于茫茫冰雪之中”的场面,渲染悲壮气氛,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对遇难探险队的深深哀思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情境氛围带给学生的是极大的感染和熏陶。
  2.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学习《黄河颂》时,我介绍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后,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强烈的气势,进行配乐朗诵,再对第二节文字作一思路分析,把学生带入“神奇的想象与现实在一起”这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使学生体会到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接下来的学生朗读、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无不是在自己的激情诱导下进行。这样,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情感拨动着学生感情的心弦,带动着他们情感的发展。教师的情感成了联系文章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拉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了。
  3.注重让学生体味、感受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谓的“个性化行为”指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原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新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投入情感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文章中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将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以更深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而升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带领学生去体味“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在品读这篇文章最后三个比喻句时,学生受文章的感染,饶有兴致地试着用其他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学习《土地的誓言》则注重让学生感受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注重情感体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让学生动手
  在动脑、动口、动情的同时,我还注重训练学生大胆动手的能力,以增强其生活体验。
  1.表演。初中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即兴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2.练笔。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仿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例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在品味肖像描写的方法后,我当堂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肖像描写的方法,描写熟悉的一个人(老师、同学)的肖像,写后在全班朗读(展示)并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3.实物制作。教学有的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动手制作一个模型或同类物品,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风筝》时,我让每位学生都制作一只小风筝,意在使学生通过动手加深对课文中“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及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适时安排学生动手活动,既能搞活课堂,调动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中小学教材教学京11~13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周旭生20062006
周旭生,广东饶平县黄冈初级中学,广东 饶平 515700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京11~13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周旭生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2:57

[新一篇] 讓鄉土課程資源融進語文教學

[舊一篇] 讓語文課程適應學生的發展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點簡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