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为学生的发展而设置的,其核心应解决好“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也是进入21世纪的历史课程改革应解决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最近,通读了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依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科书。我觉得该教科书很有新意,它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有关规定,在促进初中历史课程的革新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的编写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力求解决好“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解决“学什么”,即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基础性;在解决“怎样学”,即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突出了自主性.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突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课程标准》还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这里,突出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成为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选择的一项重要的取舍原则。
为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降低教材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科书的编着者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首先,在编写体例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教科书的编者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把全书分为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突出一个学习主题,全书共编写了44课(上、下册各22课)。这样就使全书的总课时量大大减少,同时也为活动课的设置(全书共设9课活动课)创造了条件。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改变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了重点;降低了难度。
其次,每课内容只有2~3个目,并以正文部分(宋体字部分)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和基本要求。
正文部分力求写得少而精,精心选择能够体现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史实(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让史实说话”,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旨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基本历程。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只用三个子目讲了三个典型: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以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其中又重点突出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秦王扫六合”一课,突出了“统一”这一主题:首先,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接着,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同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也是为了维护统一国家。通过减少抽象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减少繁杂的知识点,使得每课的正文内容更精练、简洁,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留下了比较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第三,以阅读部分(楷体字)、文献资料专栏、自由阅读卡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使信息载体多元化。
阅读部分往往是正文要点的具体体现,它们既有利于增加课文的趣味性,又对理解正文要点做了必要的补充。文献资料专栏选用浅显、简短而又具有典型性的文献材料,既增强了教科书的历史感,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自由阅读卡拓展了课文当中有关物质文明内容的介绍,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使每一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另外,由于这些内容不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不要求学生必须识记与掌握,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弹性,这就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和扩大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历史教科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中国历史》(七年级)实验教科书是写给只有十余岁的初中生看的。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不是培养历史学家,也不是尽可能多地灌输历史知识,而主要在于利用教科书这个中介让学生与“历史”交流对话,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终身受用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思维方法。因此,教科书在编写中增加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尽量做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去体会和感悟历史,从而使教材避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
二、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历史课程革新的必然结果
本套教材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化。只有实现这一转化,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为了突出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自主性,教材的编者主要采取了以下作法。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是激励历史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起点。因此,翻开每课书,首先进入学生眼帘的就是“导入框”。“女娲抟土造人”“嫦娥奔月”“幽王烽火戏诸侯”“商鞅立木取信”“荆轲刺秦王”……导入框中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读来兴味盎然,从而创设了生动鲜活的历史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了与历史交流对话的氛围之中。为激发学习兴趣,教科书中精心配置了能够有效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地图、绘画等。翻开教科书,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印刷精美的彩色历史文物图;阅读每课书,几乎页页都有历史图画,或文物图画,或历史想象画,或图表,或地图。真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历史,增强了教材的真实性和历史感。
第二,倡导探究式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于在课堂上“正面灌输多,独立思考少”“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为了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教科书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所谓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一是要精心设问质疑,探究由疑问开始;二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既要鼓励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又要提倡“交流一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民主和谐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教科学在课文中间穿插了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王富友20022002王富友 北京东城区教科研中心 作者:中小学教材教学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王富友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