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文件编号:1003-7586(2006)11-0028-02
  1 问题的提出
  创新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依靠创造型教学,因为创造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改造、突破和发展。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下面仅就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2 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科学方法认为:创造从认识过程来说,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它具有全体性、区别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把已有知识、方法和现有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同化、顺应或改组、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策略的一种综合能力。
  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 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项内容
  3. 1 心理品质方面
  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 1. 1 自信心
  没有自信心就不能对被观察的事物有创新的认识,没有自信心就不能破除“常规思维”,没有自信心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 1. 2 耐心
  学习生物学的最基本方法是观察。简单的试验或实验观察是容易的,但较复杂的观察,特别是创新的观察是较困难的,往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顽强的毅力,观察中教师要告诫学生坚决抵制急躁情绪,在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3. 1. 3 求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师生共同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教师要使学生在实验课中对观察结果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认真,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编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的结果与预期不一致,要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再做,直至成功为止。教师要防止学生头脑本身滋生的谬误和偏见。
  3. 1. 4 求新
  实验观察时,教师要使学生既要注意预料中结果,更要注意意外新情况的发生,这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重要发现。生物学史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是在这种求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青霉素的发现、孟德尔对豌豆杂交试验的发现、植物生长激素的发现等。
  3.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3. 2.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和维持思维的启动和运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动机强度的高低。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高度去审视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因素,以此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现成结论,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就可创设如下教学情境: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1个任务,要求明天上课前每位同学带1~2种常见植物的花(最好是当天采集,花要完整无缺)。上课前把采集的花都置于桌子上,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套解剖器具(探针、镊子、解剖刀等)。教学中,教师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①仔细观察比较自己采集的花从外到内有哪些相同的结构?②分析一朵花中最主要的结构是什么?③用探针拔动“丁”字形结构,有什么现象发生?④用解剖刀纵切中央部分膨大结构,发现里面有什么东西?教师如此组织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他们大胆设想,善于观察、比较、分析,乐于动手尝试。
  3. 2. 2 启发诱思,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离不开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启”,以引起学生的“发”。启,即开导、启迪;发,即发散、发展。因此,教师讲授知识的高超艺术和水平,不在于如何准确、完整、系统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在于能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和胆识,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如在指导学生观察青蛙形态结构时,教师就可以先列出以下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边议论,在实验结束前,全班展开讨论15min,思考以下的问题:①青蛙的背面为什么是黄绿色?②青蛙的皮肤是干的还是湿的?为什么?③青蛙的舌和齿有什么特点?前肢和后肢有什么区别?④青蛙呼吸器官是什么?⑤青蛙的心脏与鲫鱼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⑥青蛙的肝脏与胰脏是合在一起的吗?鲫鱼的呢?⑦青蛙的生殖与鲫鱼有什么不同?这些层层深入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使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得以充分地锻炼和发展。有了这样的思考题,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就易发现新问题,较轻松的理解了青蛙形态上的特点是与青蛙的生活是相适应的,理解了两栖类比鱼类高等,两栖类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本质。
  3. 2. 3 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要有技术创新。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劳动,生物学实验改革应注重把实验的改进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必要性,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怎样进一步改进最好,从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这样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不用盖玻片,先用吸水纸吸去清水,直接将30%的蔗糖溶液滴到装片中央,质壁分离快,效果明显;然后用吸水纸直接吸去蔗糖溶液,用清水冲洗几次,滴入清水,质壁分离迅速复原。除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第二课堂这一重要阵地,适当补充必要的探索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课题,指导学生做一些有趣味、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小制作,如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制作叶脉标本和动物剥制标本;观察子房的发育;探索鱼鳍的作用;证实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物及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实习花卉嫁接、压条、扦插、分根的技术;实施调查本地区溪流的水质污染状况等。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的作用大,从而消除轻视生物学学习的思想,使学生从中领会到研究生物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3. 2. 4 重过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生物学创造性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结果的教学,又要重视过程探索,把“过程”中蕴涵的智力价值充分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猜测、论证、实验等各项能力,最终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过程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呢?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将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展示成过程探索,创造性地得出应有的结论,例如剖析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的思维过程,唾液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部位、条件、产物的实验探索,蝗虫呼吸器官的探讨等,都是过程教学的极好典范。
  4 建议和讨论
  4. 1 明确创新的观念
  教师自己要意识到,并且要告诉学生,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广义的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发散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2 师生之间要建立生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体验
  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常会对生物学剔除诸多质疑。如“鸡能消化沙石吗?训兽员训练海豚表演高级节目,能不能听懂人说的话?鸟类和哺乳类到底哪一类比较高等?”教师对学生疑问的解释,不宜总是用常规的解释,宜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②尊重不同寻常的回答和想法;③要向学生表明他的提法是有价值的;④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⑤给学习或实践提供一段不受评价限制的时间。
  4. 3 循序渐进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是逐步发展进步的。教师要耐心指导,不能性急,更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和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鼓励标准,不可强求全班学生达到同一目标。
  4. 4 注意教师本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需要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对生物学史和着名生物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方法的分析,通过关注或亲自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体会创新的思考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愉快教育”、“尝试教育”、“和谐教育”、“研究性学习”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为他们成为21世纪成功的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中学生物学南京28~29G382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吴文荣/翁望江20072007
吴文荣,翁望江,浙江义乌市稠洲中学。322000
作者:中学生物学南京28~29G382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吴文荣/翁望江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2:36

[新一篇] 生成,不可預約的美麗  ——淺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

[舊一篇] 生物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索案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