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 簡體 傳統 |
专栏 抱村已经高度融入市场化中,他们的经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市场化。现在让他们再回到原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中,已经不太可能。 从2006到2015年,我连续十年跟踪观察了海南西部一个小村庄:抱村(化名)。之所以能够连续十年过去,是因为我有一个堂妹嫁入该村。每年春节我都会去住上几天。十年来的观察,可以看出,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现代农村。尽管农民未必是市场经济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却实实在在地受益了。但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农村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产胶区自给自足比例低于种稻区 抱村以种植橡胶为主,但他们不属于农垦系统。村民大多不加工胶水,每天把割的胶水直接出售给收胶人,现金交易。十年前那轮宏观经济的高涨,产胶收入明显提升。2007年胶水价格处于高峰时,一公斤接近40元。家有千棵胶,日现金收入就有700-800元。村里一般农户家都有几百棵胶。 高收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消费结构与城市已经完全对接。村民基本没有自己种菜的,年轻人极少种菜。2006年我第一次去时,农民还有自己酿的地瓜酒。近几年去,基本上都是外面买的白酒和啤酒。农民消费高度市场化,全部依赖于市镇购买。当然,这也是由于种胶收入高,所有能用来种橡胶的地方都被用作种胶。 二是农民收入受胶价波动影响极大。我每次去抱村,农民们关注的就是胶价的走势。这对他们有着切身的利益。这两年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胶价直线下跌。去年只有10元一公斤。不少人选择少割胶,他们戏称,每天割“生活费”。 三是特殊的经济结构,使得当地农民进城务工的比较少。村里大部分人都留在家里割胶。个别人外出,也是因为家里父母还年轻,可以承担起割胶的工作。而他们在外打工几年,无一例外都会回到村里。也就是说,抱村已经高度融入市场化中,他们的经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经市场化。自给自足的比例远低于种稻区。现在让他们再回到原来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中,已经不太可能。同时,需要看到,要有效释放农村巨大的市场,需要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需要更加专业化。 没有改善的农村公共环境 抱村十年来硬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道路的不断改善。第一次去时,从镇到村走的是简陋的泥石路,不到三年就建成水泥路。2015年春节已经开通了从市到村的公交,交通越来越方便。同时,村民基本上实现了改水改厕。 然而,十年来没有改善的是农村公共环境。十年前第一次去,生活垃圾到处都是,村内沟渠的水发黑发臭。十年后仍然如此。十年来为什么公共环境一直没有改善?这次春节特意问了一些村民。部分村民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也许是他们已经习惯,并不认为这是村委会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但也有部分村民认为,基层干部不作为,没有真正考虑农村需求。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相对富裕而且靠近城市的村庄,村里的环境为什么没有得到改善,是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 缺位的农村公共文化 而村里农村文化的缺位,在春节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地赌风盛行,通宵打牌的村民比比皆是。一方面,当地确实没有什么文化娱乐项目。另一方面,割胶的现金来得快,助长了部分村民的赌性。因赌生悲的事并不少见。这里举两个农妇赌钱的例子。其中一个输钱太多,把历年赚下的钱全部输完,导致家庭破裂;另外一个也是因输钱太多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其夫等待几年后重新另组家庭。 赌钱甚至带动了当地爆竹销售旺盛。输了钱的人,会买爆竹“去霉”;赢了钱的人,买爆竹庆贺。结果一个晚上爆竹声此起彼伏。应当说,这些年农村文化的投入并不少,村里也有文化室。但文化室对村民吸引力并不强,利用效率不高。村民物质上富裕了,高度融入市场,但农村文化仍然处于缺位状态。如何改变农村文化面貌,恐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挑战。 抱村已经基本上富裕起来了,这是市场化带来的重大进展。但在市场化中如何解决农村环境的问题,如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恐怕挑战会更大。 □匡贤明(学者)
新京报评论 2015-08-23 08:45:4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