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黎祥君 周义 新疆伊梨教育学院)
  近几年来,针对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特点,教育理论界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观点。素质教育一经提出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上至政府决策人士、教育理论界、下至广大的教师、学生和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纷纷撰文加入讨论,阐述素质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性,强调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所谓“素质教育即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性的教育”。①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不是把被教育者看作物,而是把他们视做活的生命体;它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不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注重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貌,注重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学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素质教育还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而“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以提高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以知识灌输为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它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学效果上的虚假性,在教学主体上的物化性,造成了学校偏重分数,学生追求分数,评估需要分数,家长喜爱分数的这种为考试而教育和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教师伦为创造高分的工具,使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狭窄化,而教育产出的结果是淘汰了大批跟不上应考节奏的学生,而获取高分的学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相对比较薄弱,使基础教育走上了片面追求高分数和灌输知识的轨道。
  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二十一世纪,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针对现存的教育体系和大环境,要想迅速全面地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满意的效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进一步克服和解决。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还有待完善和统一
  尽管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学术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理论界对什么是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定义如何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还不一致,对如何开展和推广素质教育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方案和实施计划,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还基本上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的阶段。
  关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是先天遗传下来的,它既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获得,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素质本身不是知识,素质可以发展,但素质不能教育,不能把素质与教育和训练的结果——军事素质、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等社会职业的素质混为一谈。
  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尽管带有先天遗传的因素,譬如有的人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天赋,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理性的成份比重很大,但素质作为原质是人们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发状态的东西,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基础教育对它有直接的影响。正如一块原钢是可以锻造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影响和教育,改造和发展他们的特长。比如在中小学,正是学生思想发育未定型的时期,一位优秀的教师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使学生喜爱这门课,从而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并且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人的各种能力是可以后天塑造和改变的,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
  第三种观点是针对“应试教育”来理解和规定素质教育的,是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弊端提出的。根据这种观点,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认知体,而是作为生命体,它注重全体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一种观点是对立说,认为它们是对立的。所谓“应试教育”专门指那种单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要求,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教师在教学中着眼于知识的灌输,以升学为目的,注重少数可以升学的学生的教育,是面向昨天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培育,使被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提倡开创精神,鼓励个性发展,为提高全面素质打基础,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另一种观点是兼容说。他们认为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造成非此即彼,变此为彼是不科学的。“应试考试”也发展素质,问题是发展素质的效率和宽度、广度。高分低能的说法不全面,应该说高分不一定高能,但高分者中高能居多;低分者不一定低能,特别是不一定一切能力都低,但低分者低能不少,特别是理论思维能力低能不少。改变“应试教育”应是提高素质发展的效率,重点是提高全面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彻底的摒弃。
  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整体的统一的理论导向,不仅会是盲目的,而且很容易走进误区,即使取得一些良好效果和经验,也会由于教育过程理论意识淡薄而延缓学校整体改革深化的进程。
      二、现行的教育体系,社会环境对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总是依附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体制,符合社会的需要,教育的本体功能始终居次要地位。文革期间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也相应地以突出政治为主,教育为政治服务,从而被严重地扭曲。文革以后的80年代,从计划到毕业分配,从教学课程到课时安排,无不按中央各级政府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进行,学校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传授统一的知识,造就统一的标准件。进入9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人才市场对全面型人才、专业化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与80年代的教育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政府、社会要求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教育界围绕这一需要展开热烈的讨论,诸如教育产业化、教学企业化、教育市场化等提法也纷纷出笼,教育仍然成为政治、经济的附庸。那么教育的本体功能呢?
  应该说,与文革期间教育的强烈扭曲相比,教育的本体功能还是恢复和发展了许多,教学体制逐步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也培养了一批批知识型的人才。但由于教育思想的传统化,课程设置的知识化(指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应用性),教育模式的单一化、教学评估的简单化,使得教育的本体功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教育的目标狭隘于应试的追求。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这十多年的改革关注的中心是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前者旨在使教育内容能反映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基础和新成就,后者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近十几年的教改无论对时代的认识,还是对学生的认识,学校教育的认识都只侧重于认知。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应试教育”之所以能持续到今天,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客观条件。古往今来,中国一直尊崇孔孟的儒家理论文化和忠孝道德伦理观念。在外要尽忠,得听命于上级,在内要尽孝,得听命于父母,这些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形成。“学而优则仕”便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楷模,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对现在的教师、家长、学生依然产生影响。从现实社会看,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失业现象严重,以及高考和分配制度和官本位现象,使得家长、学生、教师有一个共同的追求目标——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有了铁饭碗,就成为国家干部。因此升学率和高分就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准绳。在这种社会需要的原动力的推动下,教育的整体功能不得不为“升学”这一第一需要所代替。
      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也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广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投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础教育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86年我国教育经费是人民币183.3亿元,不到50亿美元,与国外1987年相比还不到前苏联的十分之一,美国的六十分之一,日本的九分之一。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而教育经费只有世界的百分之零点七,1983年美国人均教育经费为960美元,我国1985年只有8美元,不及美国的百分之一,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排在后面,就是最穷的非洲各国,人均教育投资也两三倍于中国。
      1985年教育经费国际比较③
        教育经费占国民总产值)(%)   美元/人全世界         5.8          147发达国家        6.2          515发展中国家       4.1           27中国          2.9           8
  可就是这样,作为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主渠道的政府财政投入还在呈逐年下降趋势:1991年3%,1992年是2.94%,1993年是2.75%,1994年降为2.6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2%的平均水平,距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也相差很远。教育经费本来就严重短缺,可在教育系统内部还存在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的问题。1985年4美国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是1:1.39:4.36,日本是1:1.46:5.7,而我国学生数字比是80.2:16.57:1,生均经费比是1:2.72:52.36,这对步履维艰的基础教育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其次学校布局散、乱、多,办学效益差,师生比例不协调也造成了教育经费浪费的现象。
  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教师待遇低,办学条件差。1992年教育系统教职工平均工资为2731元,低于全国职工平均2930元的6.8个百分点,结果教师队伍素质差,不稳定。1992年全国流失教师45万人,1994年流失19.5万小学教师,14.1万初中教师。全国仍有75%的中学和90%的小学未按教学要求配齐仪器设备,15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得不到修缮。不少学校场地不足,甚至连最起码的活动场地——操场都没有。如此低的教育经费,维持现行的简单教学都困难。更谈不上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了。
      四、教师的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教师是育人第一线的主要劳动者,教育方针和政策主要靠教师来贯彻执行,教育和教学的任务主要靠教师来实施完成,学生的成长主要靠教师来引导培养。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急待提高。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48%的高中教师,36%的初中教师,18%的小学教师没有达到《教师法》中规定的学历标准。④教师的来源也比较复杂,相当部分人员是“文革”中大量补充的工农兵学员,招收的社会知青和待业青年,80年代一部分教师子女接班顶替,90年代又进入一批转业军人和单位倒闭人员。而一些发达国家一般说中小学教师都具有高等学校毕业的学历,并受过教育专业的知识训练,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其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教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等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生理科学知识。但教师在教育、心理和生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普遍不高。据对北京和浙江宁波两地各科教师的抽样调查,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和学生成就评估知识这三方面的调查成绩以60分为及格准则,则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及格,且70分以上的人占的比例很少,说明所调查的中学教师对教育心理知识的运用掌握情况不够令人满意。⑤这三方面的知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性知识。以上的调查还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进行的,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教师的知识现状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外,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一方面教师的知识面陈旧老化,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已形成了注重课堂知识灌输的思维定势,忽略其他能力培养。习惯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素质教育中许多的观念和思想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五、推行教育改革的困难
  长期以来,普通教育的改革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本世纪以来,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教改,把教育改革提到了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但这些改革虽然是在二次大战以后已经经过多次改革的基础之上,又经过了80年代的紧张努力,但至今仍然没有取得什么良好的成果。英国的改革产生了新的问题,遇到了困难和抵制;美国的改革更是收效甚微,新的目标虽不断提出,但很难落实;法国的改革也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日本的改革也遇到了许多批评,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更加严重,一是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二是规模庞大,三是经费严重不足,四是各种师资短缺。五是发展极不平衡。从前面十几年的改革看,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只是局限于以认识领域,着眼于内容的更新,系统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了教育本体功能的发展,至今仍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六、推广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要推广素质教育的确困难重重,但并非不可为之,只要我们能认真解决上述问题,素质教育就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了。湖南省汨罗市的教学改革经验就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典范。十几年来,汨罗市自觉地摸索落实“两全”的素质教育路子,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的现象已基本绝迹,甚至高中教师都很少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音乐、体育、美术、劳技四门课的开课率早已稳居100%。德育始终有声有色,12年来中小学犯罪率几乎为零,教改尉然成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合格率98.5%,初中入学率96.3%、巩固率97.5%,三年直升率89.5%,高中巩固率96%、合格率99.5%,若按全市人口计算,1995年上大学人数的比例超过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职高与普高在校生比例达到6:4,学生巩固率为97%,合格率100%,这些成绩和数据表明,即使条件差、困难多,素质教育仍然是可以推广的。⑥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和困难,结合汨罗的教改经验,我们认为只要做好下述几点,推广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一)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摆正教育的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位置关系,参照素质化的教育目标,形成一个由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三个系列复合构成的教育内容体系,界定素质教育的统一概念,并制定一个可以运作的素质教育操作系统。这样我们可以从提高人的身心素质结构及其功能的需要出发,对现行的德、智、体、美、劳诸育进行有序化的构建。
  (二)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包括管理体制、教学体制和投资体制。
  1.管理体制
  (1)认真贯彻落实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素质教育的各项指标,建立量化的目标管理体系,并落实到实处。
  (2)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和方式,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简单思维方式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师与学校的标准。
  (3)建立和完善督学制度。目前有些地方虽设立了督学机构,但仍下属于各级教育部门,并且有名无实:人员配备不齐,职、责、权不明确。因此应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配备各级各科专职督学,“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行使其监督、反馈的职能。
  2.教学体制
  (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教学、发现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等模式取代过去的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上来,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上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2)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结构改革起步,按照学生身心素质的要素、结构、序列、比例、层次等,从整体上考察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门课程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效应,相应设计文化课程。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增加综合学科,充实教学内容,补充和加强各种课外活动,使得课程计划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改变过去崇尚书本课堂教学,书面作业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3)教育投资体制
  《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政府应该继续增加教育的投入,1993年我国全部教育投资为1059.55亿元,其中辅助性渠道资金为415.16亿元,占39.21%,该年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2.75%,如果政府能真正使重视教育落到实处,把每年公款吃喝1000亿元的一半拿出来投资办教育,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会上升到5.27%,接近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其次各界各方的教育投入金额应有一个明确的比例,以保障辅助渠道的资金到位。同时还应注意改善学校布局,提高投资效益,减少损耗。
  (三)逐步改善高考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根除“应试教育”的原动力。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应转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观念、育人观念和思想观念,用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知识教育观。其次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即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素养和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具备其他各种能力素质,如加工能力、传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还应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掌握学科方法。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淘汰一些经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部分人员,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中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逐步达到《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要求,为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教育工程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
  (2)(3)中国教育代表团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供的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年教育年鉴》
  (4)引自国家教委有关负责人就《教师资格条例》答记者问的讲话。《人民教育》1996年2月
  (5)邱炳武等:《中学教师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的掌握状况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6期。
  (6)唐仲扬等:《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32-37G3中小学教育黎祥君/周义19961996 作者: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32-37G3中小学教育黎祥君/周义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1:43

[新一篇] 探索小學作文教學的最佳途徑  ——談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的整體設計

[舊一篇] 提高“注冊視聽生”學習效果的對策與措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