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意蕴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最早只是在存在主义哲学论述中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设想,还谈不上系统理论。50年代以来,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有许多教育家把存在主义哲学应用于阐述教育理论,比较明确地分析、归纳了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人的自由,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类型,师生关系和个性化教育等方面。我们要辨证地分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认真探讨其当代的德育价值。
  一、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解读
  1. 教育目的:文化导向下的发展意识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教育是个人的事。教育不需承担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存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存在和人生意义是个人自由建构的结果。“人,不外乎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自己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就是说,每个人发展为什么样子,如何完成自己,主要是由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不是由具有一定目的的教育塑造成的。但是,存在主义者又承认教育在促进个人自由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教育通过文化对人的导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启发人的天资,从而由人自由地选择并建构自己的人生存在,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探讨人生目的与意义。美国研究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家乔治·奈勒认为,真正自由和个人的独特性的坚决的肯定,是存在主义为今日的教育哲学提出的动人使命。存在主义把教育的目的理解为在教育者的文化导向下,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并自由地发展自我和完成自己的人格。德育能帮助个人认识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与选择道路。从重视人生道路、人生存在、人生意义和自我实现的角度而言,存在主义教育目的与德育的教育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2. 教育价值:塑造主体性品格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因为教育者关切的是学生整个人,及他能成为什么样人的种种可能性,学生是一个现实的,并有潜在可能性的整体;个性在其成长方面实质上是不受教育者的影响的东西,因此教育者的最大任务就是帮助塑造人的品格。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布贝尔认为,教育的关系就是一种纯粹的(师生之间)对话关系,要求一个人应当在行动和态度上乐于“承担责任”,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主张教育必须通过这种师生关系,才能帮助学生按照个人的意志自由选择重点,并激发他们去发现关于上帝和永恒性价值。因此信任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因素。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基础。布贝尔认为,必须按照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按照他们目前此刻是什么样的人,不要按照他们实在是什么样的人,而要按照他们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们。这种教育思想所包括的信任将是促进学生向理想品格转化的重要因素。布贝尔也认为,那些具有独立品格的学生不愿意听任自己被人教育,如果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问题是早已确定的真理,他们甚至会起来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才足以对学生的整个人起着真实的影响。因为在道德教育时,你无需一个道德方面的天才,但你却需要一个生气勃勃的人,而且能与自己的同伴坦率交谈的人。当他无意影响他们时,他的蓬勃的生气向他倾注着,极其有力而彻底地影响着他们。这就是说,当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于接受教育就不会反感,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
  3. 教育类型: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于理性传统,重视理性教育和知识传授的经院式教育;二是以教育为中心,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受支配地位,学生完全服从教师权威,对教师言听计从的师徒式教育;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类型: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教师的注意力是引导学生对真理的寻求,知识的真实性要看学生个人主观的价值,教学应把个人的“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存在主义者推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式启发法,而反对传统教育只重教师讲授的方法。因为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诘问、引导和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获得自由发展,促使他在自我选择之中了解、学习他所需要的东西。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存在主义者特别重视个别教学,认为这才符合学习者个人意义的探索和发现,而不赞成用集体教学来培养“成批的头脑”。为此,教师就要面对每一个学生个人来促进他的自我发现,而不是面对全班。所以,存在主义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你们”。存在主义者认为,班级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善于在集体中更好地发现自己,有效地培养个人的独特性。存在主义极其重视教师的作用,但与传统教育不同,它认为教师并不是知识传授者或解决问题的顾问,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走向自我、获得自我的人,他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尊重彼此人格的关系,是两个自由个性之间的相互信任,因此教师对待学生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物”的关系,凡是好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完整个性的人,而不看做是自己的意志可以强加其上的物。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本人首先要是一个实现了自我、性格得到了自由发展的人,不受任何力量所左右。教师是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的人格的,他应该知识广博,感情丰富,对学生诚实,赢得学生的信任,而只有信任才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与自由。
  4. 平等对话的师生观
  在存在主义看来,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形式。师生“我-你”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关系。所谓对话是指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谈话与倾听,师生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对话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种言语交流,更重要地体现为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内心感情世界面向彼此敞开和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含的关系,对话更多地是指双方的相互接纳,共同分享。雅斯贝尔斯说:“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展示了对话双方的精神追求,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布贝尔的哲学是一种个人人格至上的哲学,即一种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精神不寓于自我之中,而寓于我和你之间,精神不像在你周身循环的血液,而像你所在呼吸的空气;一个人是通过你而成为我的。但是我和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已,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布贝尔认为,大多数教学是言词的操纵或进行口授,儿童被迫屈从教师的意志,屈从于教师所监管的一套固定的知识。因此,他不仅反对课堂上的个人专制,还反对他所认为的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布贝尔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传道授业者。当把教学理解为传道授业时,教师就被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也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手段和产品。因此,知识根本不是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的。布贝尔的这种对话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的诚实。教师对学生诚实,学生才会信任他;因而当师生对某个题目进行讨论时,学生知道教师的解释是明智的解释,教师也知道学生会权衡教师的解释而给予应有的重视。
  5. 个别化教育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现实部分与人的遗传素质有关,此外,还要受到他自身以外的力量,如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早期教育经验等的影响,每个人的气质、兴趣、需要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存在主义反对在教育方面无视个人的独特个性,按照一个模式对人们进行加工和塑造;提倡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与决定,实施个别化教育。存在主义者认为,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进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整齐划一;也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业成绩的要求。存在主义者认为,即使进行集体教育,也是以尊重个人的独特个性为前提的,集体教育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个人,使个人得用集体来取得个人的自我实现。萨特认为,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一个真正选定机构,在那里每个人都将成为人,其中一切集合体都同样的富有人性。奈勒在《教育、知识和关于存在的问题》中也提到,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德育,是教给个人自发地和真实地生活,正如他自己的本性所要求那样。
  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德育启示
  作为一种个人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重视个人的处境,强调通过个人的选择去获得人生的意义,而教育只是个人选择中的一部分。存在主义者布贝尔说:“我试图向学生们解释妒忌是可鄙的,我立即就会感到那些比我们的同伴较穷的人内心的反感。我试图解释恃强凌弱是邪恶的,我立即就会看到强者嘴角上所挂着的抑制的微笑。我试图解释说谎破坏社交生活,却发生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况:班上的一个最恶劣的说谎的老手竟能对说谎的破坏力写出了一篇绝妙的短文。我犯了以伦理学进行说教的错误。”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除了对个人,无论对公众、集体或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或传授某些东西,或者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什么,或者使学生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观点。这种传统的教育观点是以外在的东西为定向,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个人的存在。同时在德育方法上要注重方法论原则,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和自我选择。适合这种方法论原则的,如苏格拉底式的,个别化教育的,创造性活动的教育方法,反对采取空泛的说教方式,因为空泛的说教会被学生当作是“考生常谈”,丝毫起不了教育作用,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虽然存在主义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看法并不一致,如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布贝尔认为个人与他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且多数存在主义教育家赞同后者。在布贝尔的这种关系中,双方都不把对方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而是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同时也对方的赏识、欢迎和肯定。这种“对话”或“交流”的关系,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对话”或“交流”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存在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人本身的存在是我们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终极依据和标准。正视人的存在,珍惜人的生存权利,关注受教育者的欢乐和痛苦,理解受教育者的尊严,应该成为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的追求目标。”它有利于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技能的人,适应当前日益竞争的社会,又能以博大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关注他人、社会和自然,真正做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洽共生。
  存在主义哲学,它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对处于意识危机中的人的自我拯救,是对工业社会里的人在价值失衡中的一种重塑和提拔。然而,它在拯救个人、武装个人的同时,迷失了社会的存在,强调个人的选择而忽视社会的选择。所以,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优缺点就相对突出而鲜明,重视个人在教育中的主观且主动而重要的作用,忽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决定性影响。具体说来,存在主义教育在这些方面的观点值得肯定的是:强调个人意识的发展,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在道德两难的冲突中通过正确引导选择进行道德教育,培养民主的对话或交流式的师生关系,注重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性教育,重视隐性教育(非连续教育)的开发,强调尊重人格的个别化教育。然而,由于存在主义教育重视个人的自我实现方面,强调个别的存在,而忽视普遍的教育、集体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选择个人的道德而否定社会、集体的道德,强调道德教育的方法是自由选择,否定道德的客观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否定教师在德育中应有的作用。这些观点其结果甚至会导致取消学校和教育的倾向。德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否定这种本质,这就是它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因此,对待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应采取一种客观、谨慎和辩证的态度,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正视其消极的一面,并结合当前我国德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加以正确利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34~36G2思想政治教育周勇20062006
周勇,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作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34~36G2思想政治教育周勇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0:50:46

[新一篇] 媒體時代美國語文課程的文化取向

[舊一篇] 學業失敗:宿命抑或學校的失敗  ——從個體角度解讀再生產理論、語言編碼理論和學業成就制造理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