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教改实验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省教研室的倡导下,我们从95年下学期开始,以日照市实验中学为实验点,开展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力图从课堂教学入手,彻底改变目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探索出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构想、做法与体会简述如下,以求就教于专家与同仁。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之上的。语文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语文教学的实质就应该是使用这种工具的技能训练,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单靠教师讲是难以形成的,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就和教练员培养运动员一样。为了突出语文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将语文训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48项能力训练要求,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也将课文的“学习重点”改称为“训练重点”,这都为我们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提供了依据。
   二、实验的几项基本要求
  1.制定系统化的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制定,要以《大纲》为依据,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借鉴目标教学的有关理论,通盘考虑,做到整体化,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它的关键是系统化。
  系统论的整体优化原理,特别强调对学习对象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属性。因此,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制定训练目标,就要把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能力训练要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并根据系统化的原则,将全部初中教材纳入这个整体系统当中,从而确定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在这个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应起的作用,据以确定训练目标,从而实现训练目标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为我们制定系统化的训练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编排体系,基本上体现了系统化的原则:第一册,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的能力;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能力;熟练使用工具书,做批注、摘录、卡片的能力等。第二册,着重培养记叙的读写听说能力。如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详略,记叙中的描写、议论等。第三册,着重培养说明的读写听说能力。如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第四册,着重培养议论的能力,兼及议论、记叙、说明的比较。如议论文的要素,议论在记叙文和说明文中的作用等。第五册,着重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读书阅报的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第六册,着重培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如各种实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等,并初步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四年制的七、八册,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分解到各个单元中去。如说明文的读写听说,主要安排在第三册的一、二、五、六4 个单元中训练,其中第一单元,着重于在比较阅读中掌握说明文的特征;第二单元,着重于分析掌握说明的方法;第五单元,着重于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第六单元,着重于理解体会说明文的语言。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分解到各篇课文当中去,如第五单元说明顺序的训练,在该单元的四篇课文中便各有侧重:《故宫博物院》——空间顺序,《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间顺序,《万紫千红的花》——逻辑顺序,《活板》——程序,时间顺序的变式。
  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若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终什么问题也解决不好。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每篇课文都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讲一通,重复劳动太多。从系统化的观点出发,就可以抓住重点,或以点带面,以主带次。如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可把做读书摘要为训练目标,学生只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性词语,写出读书摘要即可。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学生很容易接受,目标也不难达到。
  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为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系统性,是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而进行合理的切分与组合,以便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制定某一课的训练目标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瞻前顾后,上承下接。譬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安排在第一册第一单元中进行,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要求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但朗读能力不可能在一个单元的训练中形成。朗读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理解、想象联想等其他语文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朗读训练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不过在以后的训练中,不再把它作为一个单元甚至一篇课文的训练目标提出来,而是穿插到其他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或作为其他能力训练的一种手段来进行。另一方面,在集中进行朗读训练时,也不是单纯地为朗读而朗读,也要求理解词意、句意、文意,以便更好地朗读。
  总之,系统化的训练目标,可以使语文教学有序可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是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从而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了重复劳动,为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构建教学的基本模式。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主要指以阅读教学为主、以一节课为单位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结构的相对定型化。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定标提示。即确定训练目标,教师作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训练目标来决定,如解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训练内容有关的语文知识讲析,也可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指导训练。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最少不应低于20分钟。
  第三步:答疑小结。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也可由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讲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一般占用时间10~15分钟。
  “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第二段为主,学生的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3.把握模式的基本特点。该模式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以训练为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这是该实验的一个最显着的特点。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情况。
  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
   三、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学观念,是搞好该实验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把语文课看作技能训练课,把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把以教师讲析为主变为以学生训练为主,变教师支配下的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变随意性教学为整体性系统化的目标教学,变优生优培式的应试教育,为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旧人穿新衣,实验将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2.切实掌握该模式的基本特点,强化训练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才能体现出“训练为主”的特点。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教师累得要命,学生闲得难受”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训练活动中去。
  3.精心设计训练内容、方式、方法与程序,保证训练的实效,防止图热闹,大呼隆。训练内容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揭示读写听说的基本规律,强化能力培养的因素;训练方式与方法的选择,要有利激发语文兴趣,形成语文技能,养成语文习惯,注意读、写、听、说、思、议、辩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训练程序要注意由浅入深,有梯度,有层次,有力度,防止走过场,搞形式,蜻蜓点水。
  4.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讲与练的关系。“以练为主”要以练为中心,讲为练服务。教师少讲,要讲到点子上,讲在关键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且能激发兴趣,启发思想。点到为止,不可包办代替,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是指导与训练的关系。学生的训练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进行,不能放任,更不能胡练。教师的指导要面向全体,起定向、引路的作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投入训练程序,有事可做,做有收获。目前有一种“满堂问”的现象,似乎也是“以练为主”,但这种训练仍然是一种教师支配下的被动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权,课堂气氛似很活跃,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教师不能把指导变成支配。
  三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前提的,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有了能力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培养能力要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传授知识要着眼于培养能力,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为能力培养服务。
   四、实验的初步效果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过去教师备课,主要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练什么,怎么练。“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改变备课的思路与方式。这种备课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讲为主到练为主的转变,由师为主到生为主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2.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我们喊了十多年,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自不待言,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自然是学生。可见,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积习,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3.有效地调动起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语文教学虽然也强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受教学方式的制约,着眼点往往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部分优生身上,更多的学生只是当陪坐、陪听、陪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至少把课堂上二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支配,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训练”的机会和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4.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要熟练使用之,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而技能非训练不能掌握之。所以,以练为主,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真正体现。
  5.有利于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一言堂”地位和“权威”形象受到了削弱,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增强了他们主人公意识。在训练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优生与差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民主的气氛下,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思想,发表意见,甚至争鸣论辩。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感情,和谐了人际关系,而且促进了学生开拓、创新、求异、发散等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6.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把教师置于一种“被动”的位置,要随时准确应付各类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迫使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确实做到技高一筹,居高临下,方能指导有方,指挥有度,使学生学有方向,练有套路。这一模式克服了某些教师的堕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的教改实验仅仅起步,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投入到教改实验中来,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而积极探索。*
  
  
  
语文函授曲阜36-39G31中学语文教学相河昌19971997 作者:语文函授曲阜36-39G31中学语文教学相河昌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0:25

[新一篇]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初探

[舊一篇] 初中語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