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板尴尬上路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作为一个“妥协的产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语),中小企业板能否成为中国股市价格体系重构的标杆?市场给出的答案多少有些令人尴尬。
    6月28日中小企业板的“新八股”在开盘后约十分钟即全线跌停,一直到收市也没有逃脱跌停板的厄运。中小企业板刚刚进入第二个交易日就上演这幕悲惨的“黑色行情”,使勇敢追高进场的被套投资者大呼上当。
    曾经还在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开市上演了连翻跟头的暴涨奇迹,一转眼已经直奔跌停板,冰火两重天的变脸游戏着实让投资者大失所望。
    酝酿多年的中小企业板浮出水面,封闭近四年的深市重发新股,新八股的上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期盼,不仅希望这八只意义深远的股票能带来新的投资机遇,还希望新八股的亮相能给持续低迷的大势带来转机。但当前的中小企业板的形势已开始令市场心存忧虑。
        艰难“出世”
    事实上,中小企业板从开始提出到最终启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早在1998年12月,当时的国家计委曾向国务院提出“尽早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的问题”,国务院要求中国证监会提出研究意见。
    随后,1999年1月深交所就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时值全球高新技术和创业投资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的深圳市更是定位于极力发展高新科技和创业资本,深圳市政府成了创业板的主要鼓动者。
    为了争取早日在深圳交易所推出创业板,深交所马不停蹄地做好了创业板的组织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证券公司系统技术体系、市场规则体系等的建设和准备工作。2000年10月份开始,为了备战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预先设想的轨道发展。由于看到了按照创业板的标准上市的公司存在着巨大风险,而2001年全球的科技网络泡沫逐渐破灭,海外的创业板或者二板市场遭遇了巨大困难,因此,在深交所推出创业板的设想被束之高阁。深交所同时也进入了长达3年多的停发新股时期。
    深圳停发新股后创业板迟迟未能推出,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整个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远远不够,达不到推出创业板的要求。反对原因主要是认为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太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并未成熟,主板市场都还存在过度投机的弊病,创业板更是无法保障投资者利益。此外,另一个担忧是,创业板的推出很可能对当时的主板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
    2002年11月,深交所在给中国证监会《关于当前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的报告中,建议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创业板。而被称为风险投资之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也针对稳步推进创业板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建议:第一步是把证监会发审委已经通过的小盘股集中起来,开辟中小企业板块;第二步是适当降低条件,逐步扩大这个板块;第三步是条件成熟时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创业板。这个“分步走战略”被业界认为是巧妙地解决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 2004年2月,国务院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中又提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
    至此,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水到渠成”,“分步走战略”最终得到了决策者的认可,2004年5月27日中小企业板正式在深交所启动。这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迈出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和整体经济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待巨大
    目前我国非公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中小企业在非公经济中是最活跃的,中小企业在目前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小企业板的推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首先银行贷款制度本身主要是为大企业设计的。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贷款审查程序比较复杂,成本很高。不论大笔贷款还是小笔贷款,手续几乎没有区别。银行从收益最大化原则出发,不愿意操作一笔风险很大、收益和成本不对称的小额度贷款。
    在传统经济和金融体制中,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别是债务融资受到“歧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全世界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有政府政策和制度来保证,而不完全是银行本身的商业行为。
    而中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制度是不太完善的,特别是没有诚信体系和再保险的配套设施,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保证。特别是,中小企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在抗风险方面的“劣势”,包括无资产抵押,经营规模小和透明度不足,在产业周期经济周期的变化中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伤筋动骨,破产的概率很大。
    中小企业是高风险的企业,台湾每年就有4万左右中小企业倒闭,美国中小企业的5年成活率也仅有 40%左右。所以中小企业本身的弱点,不适合利用银行的信用贷款来发展。因此只有在直接融资上下功夫。中小企业板的启动,正是开拓了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首先,它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格局。今年,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过热行业的大盘蓝筹股风光不再。此时,管理层不失时机地推出中小企业板,意在造就“中小盘股也有投资价值”的新理念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促使中国股市实现百花齐放的良性发展。
    其次,利于沪深股市合理竞争、良性互动,建立多层次的市场舞台。深市将在中小企业板上大做文章,包括让题材独特、行业先进、盘子偏小、能大比例送股的企业优先上市,拉出股价空间,吸引资金入市。这对于扫除中国股市历时三年的熊气、恢复牛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建立中小企业板将有利于更大范围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沪深市场功能划分进一步清晰。
    它标志着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它将为创业板市场的建设积累经验和打下坚实基础,并为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和制度创新留下空间,以便在条件成熟时整体剥离为独立的创业板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善还须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板虽然是作为创业板分步实施过程中的一步,可以说有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小企业板却并非创业板。目前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企业除了盘子小于等于3000万,其他标准与主板完全没有区别。
    毕竟眼下的中小企业板只是一个符号和概念,并不具备创业板的实质意义,而“新八股”的新意似乎也是题材大于内涵,对于市场而言,新八股更实在的意义是深市重发新股。上市定价过高也隐含了太多泡沫成分。而且,与真正的创业板相比,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还是高的,是按现行的发行审核标准审核通过的,如此就可能有一些好的小企业达不到上市条件而被拒之门外。
    也正因此,即将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中的上市企业是严格按照主板的上市条件来审核的,是证监会发审委已通过的企业。可见它还只是主板的一个板块,不是独立的板,它离真正的创业板还有相当距离,是在创业板稳步推进过程中启动的第一步。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为那些有好的发展前景和业务增长潜力的中小型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国家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持政策。面对我国民间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中小企业板块的推出就相当于为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品种和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对于目前中小企业板出现的问题,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所言,“中国股市发展的时间还不很长,期望它马上完善,是不现实的。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是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抱太高的期望。”相信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将共同发展壮大。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liào@①望京46~52F63投资与证券田叔华20042004《大分流》的研究风格,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视。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验材料,特别是百年以来,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经济改革实践,提升经济史理论水平的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作者对《大分流》的回应,拟分实证与理论两部分陆续展开。本文仅就研究理念与思路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应《史林》之约刊载于此,目的是向诸位同仁征求意见。高启杰The Changes of Property Right System of the Lands Belonging to the Escaped Families during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CHEN Ming-guang作者单位:《期货日报》 作者:liào@①望京46~52F63投资与证券田叔华20042004《大分流》的研究风格,不同于我们“政治经济学”色彩浓厚的“社会经济史”,呈现出的是经济史的“经济学化”,且有某种去“社会科学化”的隐喻。彭慕兰关于经济史应该循着经济自身的发展脉络,尊重经济发展自主性的思路,值得重视。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既有《大分流》说的理论过剩的问题,但也有理论不足和理论偏颇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割断重视制度分析的百年学术传统。总结数千年中国独特发展的经验材料,特别是百年以来,直至今日正在深入的经济改革实践,提升经济史理论水平的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作者对《大分流》的回应,拟分实证与理论两部分陆续展开。本文仅就研究理念与思路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应《史林》之约刊载于此,目的是向诸位同仁征求意见。高启杰

网载 2013-09-10 20:49:38

[新一篇] 中小企業信用評分的應用研究

[舊一篇] 中小學生的師生關系與其學校適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