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职能,其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然而“公开课”的德育意义,却并没有因为其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开课”目前的现状是对它的评论多是以“实效作用”为焦点的。过于细致量化的评课标准和功利性的强化,使得当前的许多“公开课”成为“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通过实际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评课标准的超级细化、评课结果的功利性利用使得许多教师对“公开课”的教研价值产生了质疑,认为这种教育管理制度有违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危害了教师的道德健康。笔者认为,鉴于“公开课”具有的导向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等特质,对其作德育价值层面的思考更为重要和意义深远。这种德育价值思考和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的道德健康维护。教师作为活跃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社会价值引导的实践者。有关“公开课”的组织、评价、利用等管理制度,在考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以及评课结果的可利用性的同时,应考虑到制度本身的德育意义,考虑到教师作为制度的受约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规约超出了一般教师所能承受的范围,其结果不是教师心理得病,就是教师道德染疾。而无论是教师心理受伤还是道德受损,其直接的受害者是学生。2、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重要的教学研究活动,担负着的德育职责更加重大,孕育着的德育可能性也更加显着。由于它的“优质”,学生便在内心把它当成楷模,由于它特殊,学生留存的记忆和印象就更深刻。因此,教师在“公开课”中实际上担负着对学生道德潜能的开发和精神灵魂的塑造的重任,他们以教学为媒体,引导社会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3、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道德风尚的建设依赖于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尊重和遵守。然而,“公开课”教师作秀,累及学生配合作假暴露出的正是教师诚信的缺失,是压力下功利驱使教师道德底线的崩溃,折射出相关教育管理制度的道德冷淡。道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公开课”作为 “优质”课,必须在社会的道德风尚建设上起着引领作用,当教师在公开课中道德受伤时,我们无法要求在校受教育的学生道德无暇,也就无法想象社会道德风尚能够健全。
总之,“公开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思考“公开课”的作用时,必须首先考虑其德育意义,否则,任由“公开课”的功利性强势扩张,所造成的后果将不仅严重影响师生的道德健康维护、危害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危及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顺利建设。
教育发展研究沪72-74G2思想政治教育陆建平20072007
作者:教育发展研究沪72-74G2思想政治教育陆建平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