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尖上的精彩  ——写在中央芭蕾舞团建团40周年之际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央芭蕾舞团从1959年建团至今,已默默耕耘了整整40年。俄罗斯着名舞蹈家彼·安·古雪夫编排的3部古典名着《天鹅湖》、 《海侠》、《吉赛尔》,为剧团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古典芭蕾风格的坚实基础。在这40年里,中芭秉承了俄罗斯学派的古典芭蕾风格,艺术日臻成熟,并同时注重演出当代世界上多种风格、流派的芭蕾作品:乔治·巴兰钦的《小夜曲》、肯尼斯·麦克米伦的《协奏曲》、本·史蒂文森的《前奏曲》、玛戈·赛娉婷的《紫气东来》、诺曼·沃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不仅提高了演员的舞蹈技艺与表演才能,而且满足了广大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从第一只“白天鹅”——白淑湘到今天,中芭塑造了西方经典芭蕾的主要人物形象:奥罗拉公主、堂·吉诃德、吉赛尔等等,同时塑造了本团诸如冯英、李颜、朱妍等芭蕾明星,饮誉海内外。此外,中芭始终坚持尝试用芭蕾这种外来艺术形式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剧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了一批反映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的芭蕾作品。
  1964年,由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编导的《红色娘子军》标志着中国民族芭蕾的诞生。西方人用以讲述浪漫童话的足尖,在中国的舞台上用来表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右手的浪漫加左手的革命,描绘出其时的社会图景。今天,《红色娘子军》不仅是过去芭蕾的美好回忆,更是中国芭蕾醒目的纪念碑。
  高唱样板戏的70年代,红色激情被足尖演绎为《草原儿女》、《杜鹃山》等,追随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纯情与激昂。为全心追求崇高精神世界的人们带来坚强的心灵支撑点,在贫瘠的物质世界之上铸建理想的空中花园。王世琦、李承祥等编导家用唯美的芭蕾,为人们打造艺术的诺亚方舟。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春风吹皱了中国人渐已麻木的心湖,依然是李承祥、王世琦、蒋祖慧、栗承廉等早期实践者,用《鱼美人》的浪漫,《祝福》的现实,《林黛玉》的悲戚,重新塑造真实、多元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吴祖强、杜鸣心创作《鱼美人》的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也画出了浓重的一笔,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淋漓尽致地挥酒出来。而《祝福》、《林黛玉》更是将鲁迅、曹雪芹笔下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搬上了芭蕾舞台。
  20世纪末的90年代,舒均均、石夫合作的《凤凰涅pán@①》与人们面对内心、自我反省、期许重生的世纪末心态不谋而合。足尖之上的超然恰似对过去的挣脱,对未来的憧憬,它不仅是中芭的希冀,也是观众内心的渴望。真正创作于世纪之末的《黄河》,在一个百年终结和另一个百年起始之时,在中国和中国之外掀起滚滚浪花,编导陈泽美用母亲河情结铺开一张情网,网住了华夏人,也网住了外国人,成为中芭世纪末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匆匆40年,中芭的足尖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在相濡以沫的岁月里,中芭也在成熟。中国芭蕾的希望之星们在把杆、镜子的陪伴下,用泪水和汗水换来了一个个的奖杯和一枚枚的奖牌:在美国,在莫斯科、瓦尔纳、巴黎、赫尔辛基、卢森堡国际芭蕾比赛、大阪世界芭蕾比赛、洛桑国际少年芭蕾舞比赛的各大赛事中,从一、二、三等奖到表演技术奖、特别奖、服装设计奖,唐敏、冯英、王才军、李莹、徐刚等一批芭蕾王子和仙子熠熠生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中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全情演绎使芭蕾不仅仅停留在天鹅湖畔,而且越飞越高。在健康、积极的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中,中芭从沉重的绦红大幕之后走到了台前,真情面对观众的喝彩、掌声、鲜花和希望。
  凝眸中芭走过的足迹,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成长的身影,有疲惫、有振奋、有失落、有辉煌,而所有关心和支持中芭的人们就像守护在孩子身边的长者,共同追寻足尖上的梦想。40年来,中芭不负重望,紧紧扎根于中国现实和中国观众。面对千禧之年,为纪念建团40周年,感谢广大观众的厚爱,中央芭蕾舞团将于1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一台以“为中国芭蕾喝彩”为题的晚会。届时,中芭的明星们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芭团的演员将同台献艺,与您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般下加木
  
  
  
中国文化报8京④J6音乐、舞蹈研究仝妍20002000 作者:中国文化报8京④J6音乐、舞蹈研究仝妍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44:13

[新一篇] 超越現代性何以可能  ——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的理論反思

[舊一篇] 足球“黑哨”問題之我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