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名规范化说略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语言文字计算机标准化处理的普及,汉语人名中的不规范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很多方面已经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大不小的麻烦,应当及早解决。本文讨论了当前汉语人名规范化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人名规范化工作的客观环境、物质基础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并在参考多家论着的基础之上,得出了汉语人名的字格、复姓等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对人名用字、字格等的规范化建议,供国家语言政策制订机构参考。
  关键词 人名 字格 复姓 规范化
  * * *
   一、人名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人名是代表个人的符号,用什么字起什么名是个人行为,不象普通名词那样受“约定俗成”的限制。但是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受该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以及语言、风俗等多方面影响的,因而人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民族的理想情操、文化特点和心理机制等等,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叫做人名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汉字有着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加上中国人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中国的人名文化成为世界上很独特的一门文化。华夏民族的命名深受中国历史、文化、思想诸因素的影响,力争达到音、形、义的和谐统一,史籍所载的古人名字能充分反映这一点,即使在现代,文人的名字也能当作旁证。这就带来了第一个不规范问题,即人名中使用冷僻字的问题。比如很少有人认识的yóng@①,yūn@②,@③等字;章太炎先生为自己几个女儿起的名字,现代常用字典里就查不到,《说文解字》里才有,这些罕用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第二个不规范问题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父母为下一代起无奇不有的名字,有四字格、五字格的,还人创复姓、起洋名的,如“齐田美惠子”、“沈芳娟子”等等,这些创新精神可嘉,但实际效果却违反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研究人名的规范化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第一,人名规范化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汉语言有丰富的遗产,但其中许多成分不具有普及性,总数多达五六万的汉字大多数是现在用不着的。根据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现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局对从1977-1982年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13800万字的材料中抽样1108万字进行的计算机统计,前3000个高频度汉字的累计出现频率是99.15%。[1]如果累计汉语常用的6000多汉字的出现频率,基本上接近100%。也就是说,普通人上学念到高中毕业能认识几千汉字,就足够用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了;只有专门研究文字或者经常跟古籍打交道的专家学者才会接触到出现频率微乎其微的另外不到1%的汉字。如果一个人名字太生僻,跟别人交际容易出现障碍。有一个笑话说,医院里护士叫病人看病,不认识名字,只好叫“张什么的,来了没有?”这个例子还说明起名用生僻字无形中增加了一般人学习文字的负担。
  第二,人名规范化是标准化机器处理的要求。现代出版系统虽然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但计算机的内存再大也是有限的,除了存储汉字编码,还要存其它的东西。这样,编码系统就不得不删掉一些极罕见的字,但不幸这些字时不时地从人名里跳出来,给机器处理制造障碍,降低户籍档案等工作的效率,印制身份证、护照等一系列需要机器处理文字的事情办起来很麻烦,抬高了印刷出版的费用。1974年邮电部编的《标准电码本》共收字9317个,其中1396个是补遗,大多是为冷僻的人名地名用字而补的。[2]这种情形实际上违反了信息处理的经济性原则。
  第三,汉字实行限量和标准化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时代要求信息处理方便快捷,汉字虽然已经实现了机器处理,但是汉字数量太多无疑会影响处理的速度。汉字有强大的组字功能,每一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自古以来,汉字的发展趋势一般是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原理可以得知,人们用不到一万的汉字就可以完整地表达全部思想;实际使用也说明汉字限量是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好方法,象长达66万字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只用了不到三千个不同的汉字;在一般使用中六七千汉字足够了,其它的几千汉字派不上太大的用场。[3]
   二、人名规范化工作得以实现的保证
  有人也许会问,中国有十几亿人,你能挨个管到每个人用什么字起什么名吗?要说若干年前,我们还不具备人名规范化工作的条件,但是80年代以来计算机处理汉字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人名规范化工作就有了雄厚的基础。凭借计算机,人名规范化工作不仅有了范围,而且有了工具。在汉字计算机处理技术取得突破后,利用计算机进行常用汉字的统计测定也进入新阶段,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统计出了3000个一级常用汉字及其99.15%的累计出现频率。人名汉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特殊性,但是实际上与其它汉字是一个整体,也应该符合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计算机为人名规范化提供了范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提供工具就是说,有了计算机的帮助,进行户籍管理以及制定、实施类似日本的户籍法就具备可行性了。
  在限制人名用字方面,日本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政府在1946年根据“国语审议会”的建议,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1951年又颁布了《人名汉字别表》,规定:为新生儿起名时,只能在当用汉字和人名用汉字中选择。据报载,日本从1990年4月起又增加了118个人名用字。[4]这对减轻一般人学习文字的负担,降低印刷出版费用,无疑有很大益处。但是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尽相同。首先是汉语没有假名,而且中国的姓氏据最高估计也只有8000多个,[5]日本的姓氏却多达十几万,是中国的近20倍,[6]再加上中日人口比例悬殊,这对于人名的意义、人名重复率等方面的影响不能不加以考虑。
   三、以往人名研究的缺陷
  关于人名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分析论述。以往的人名研究,主要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名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二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人名进行分析、解释,并提出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如在王建华的《文化的镜象——人名》中,作者将人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了人名与文化的一般关系,探讨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对人名的影响,提出当代汉族人名的特点和命名方法。又如杨月蓉的“汉人姓名的两重意义和语素分析”则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人名内语素间的结构类型,研究姓名的双关意义。萧遥天的《中国人名的研究》和王泉根的《华夏姓名面面观》等着重分析姓氏姓名的起源、发展、古人姓名的妙处等。还有如《起名的艺术》、《姓名趣谈》则告诉人们各种起名的方法。
  关于汉字规范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但是人名规范化的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重视不够,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以前没有一种得力的辅助工具。现在我国人口越来越多,人们怕重名而用罕见字,起不规范的名字越来越多,这在客观上有了进行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就有了物质保证。
   四、人名统计分析及人名发展趋势
  汉语人名有两个明显的趋势:
  ⒈字格趋于姓一字,名二字
  古代由于人口较少,汉字很多,大都是单音词,一音一义,因此先秦命名以单名为主,东汉王莽执政,笃信周礼,禁止使用双名,从东汉到三国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名;到晋、唐,单名双名参半。这时人们取名寄托情感,单名不够发挥,渐渐盛行双名,以至于到西夏、明、清,双名占了优势。这种优势直到今日,还在继续。[9]中国人名现在大多数是“姓一字,名二字”,由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⒉复姓的数量呈减少趋势
  复姓有两个来源,一是汉族复姓产生于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命氏,如钟离、上官、司马、司空、公孙、子阳等。二是古代少数民族的译音,如慕容、宇文、万俟、完颜、孛儿只斤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的复姓大部分已经转化为单姓,只有少数保存下来。根据汉语本身的节律习惯,中国人称呼姓名常用两字或三字,偶有四字,超过五字就拗口。因此凡是妨碍读音流畅的复姓多属淘汰之列。复姓单音化,是姓氏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复姓总是越来越少。东汉《风俗通义·姓氏》篇所收录的500多个姓氏中有150多个双音姓氏,占了大约三分之一;而北宋《百家姓》收录的500多个姓氏中,双音姓氏就降到了十分之一左右。[10]
  以下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证明这两种趋势。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共有几百位帝王,帝王的名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其普遍代表性的。其一因为帝王覆盖了整个历史,因此帝王的名字的字格、用字能代表中国人名用字、字格的演变过程;其二因为帝王是一国一朝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字可以代表一朝一代的起名时尚,帝王名字本身就具有代表性。作表对历代帝王名进行了一个统计(包括南北朝,十六国等,除去元朝)。[7]
  表1 历代帝王名字的字格统计分析表
朝代  帝王数 单名 百分比% 双名 百分比% 其它名 百分比%夏       16    11   68.8     5     31.2商       30     3   10      26     86.7      1      3.3西周     12     9   75       3     25东周     24    19   79.2     5     20.8秦        3     1   33.3     2     66.7西汉     15    14   93.3     1      6.7东汉     13    13  100三国     11    11  100西晋      4     4  100东晋     11     9   81.8     2     18.2十六国   60    47   78.3    12     20        1      1.7南北朝   53    38   71.7    15     28.3隋        3     3  100唐       21    19   90.5     2      9.5五代十国 54    22   40.7    32     59.3北宋      9     9   77.8     2     22.2南宋      9     9  100辽        9     3   33.3     5     55.6       1    11.1金        9     6   66.7     2     22.2       1    11.1西夏     10     1   10       9     90明       16     1    6.2    15     93.8清       12     0    0      10     83.3       2    16.7总计    404   250   61.9   148     36.6       6     1.5
  表2 复姓帝王名的字格统计分析表
朝代   帝王数 单名 百分比% 双名 百分比% 其它名 百分比%西晋     4     4     100东晋    11     9      81.8    2     18.2十六国  21    11      52.4    9     42.9     1      4.7南北朝  11    11     100辽       9     3      33.3    5     55.6     1     11.1金       9     6      66.7    2     22.2     1     11.1清      12     0       0     10     83.3     2     16.7总计    77    44      57.1   28     36.4     5      6.5
  (附图 h10314.JPG
  图1 历代帝王名的字格发展趋势图
  再让我们看一看现代人名字格。清华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人名的缩影。作者选取了清华大学84级学生进行人名统计。[8]在84级共2106名学生中,单名的有682名,只占了32.4%。
   五、人名规范化的建议
  根据以上四个部分的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规范化建议:
  ⒈取名用字规范化
  由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可以得知,姓氏一般是没法改的,但可以限制取名用字的范围。因为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人名文化也内涵丰富,所以要象日本那样制定《人名用汉字表》恐怕是不现实的。为了方便人际交往和标准化机器处理,我们可以将人名用字限制在一、二级常用字(即六千多字)的范围以内。这个办法可以解决取名中的冷僻字问题,同时还可以减小机器存储量,降低印刷排版费用。
  ⒉复姓人名规范化
  姓复姓的人有起单名的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历史上复姓起单名的占多数。为什么呢?因为汉语人名趋向于三字格,复姓在姓上多占了一个字,在名上就只能做点牺牲。[11]同时因为复姓在中国基本都是小姓,人口较少,即使都起单名,重名率也不会太高,因此可以提倡姓复姓的起单名。
  ⒊人名长度规范化(规范化与重复率的折中方案)
  在中国的姓氏中,前100个大姓占汉族总人口的87%。[12]以汉族人口11亿计,姓100个大姓的人口有11亿×87%=9.6亿。据《标准电码本》,在9000多汉字中能用于起名的汉字有6210个。[13]在六七千常用字中,能用于起名的汉字个数少于6210,因为没有准确的估计数,仍以6210计。若都起单名,则有不同名字100×P[1,6210]=621000个,每个名字重复9.6亿/621000=1546次。以李姓为例,李姓人口占汉族人口7.6%,11亿×7.9%=0.87亿,都起单名,有不同名字6210个,每个名字重复0.87亿/6210=14010次,重复率太高。有人也许会问,人名用字的规范化会不会造成重名率上升?我国的姓氏分布极为不均,就是前100个大姓的分布也极不均匀,同时在起名用字中,还有一些人们喜欢用的字——专家谓之为超常用字,若是将取名用字限制在常用字范围,人们又起单名,那么重复率是惊人的。据统计,在天津名叫张力、张颖、张健、张英的各有两千人以上。[14]在全国范围那就更多了。如果社会上同名同姓的人太多,必然会给通讯联络、户籍档案、统计管理等带来种种麻烦。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同姓名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现实。我们只能在规范化与重名率之间寻找一个折中的方案,既限制使用罕见字、冷僻字,又使姓名重复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仍以前100个大姓为例,若绝大部分人起双名,再加上单名,则可以有不同名字100×(P[1,6210]+P[2,6210])=3856410000个,重名有9.6亿/3856410000=0.25,即不会有重名;但事实上,由于超常用字的存在和姓氏分布不均等原因,以及一些组合不适于人名,重名还是有的,但是这个重名率是可以接受的。再以李姓为例,单名加双名共有不同名P[1,6210]+P[2,6210]=38564100个,重复0.87亿/38564100=2.25次。由于同样的原因,重名率也远远大于2.25次。但这比起一万多次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提倡大家起双名,尤其是李、王、张三大姓更要起双名。小姓起名的自由度比较大一些,可以起单名而重复率也不高。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盯着超常用字起名,这对于减小重名率也有很大帮助。
  ⒋关于四字格人名
  有些人建议,中国人应该改变传统的子承父姓的方式,可以改为父母合姓再加上名字。(解放前不少已婚女子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丈夫的姓,从而形成夫姓+父姓+名的格式,通常名为两个字;这种格式现在在台湾、香港等华人聚居区的已婚女子中仍然流行。以上建议大概就是在这个格式的基础上构思形成的。)据推算,如果以3000常用字计算,采用父母合姓再加双名,或者姓氏加三字名的方式,那么3000个常用字可以组合成270亿个名字,同名同姓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作者对这个建议持怀疑态度:其一,我国人民关于家庭和血统的传统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其二,四字名已经为已婚妇女使用;其三,使用汉字的日本人若干世纪以来一直多用四字名,如果动员我国人民从现在起也用四字格的名字,恐怕人们感情上难以接受。因此作者认为这种建议是不大可行的;最合适的还是三字格。
   六、结语
  在写作本文时,作者发现还存在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即使可以通过控制人名用字的范围来限制罕见字的使用,罕见字仍然会在一些罕见姓中出现,照旧会给日常生活及信息处理带来麻烦。一般人们的姓氏是不改动的,尤其是对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人来说。应该寻找一个什么办法来实现这一部分罕见姓的规范化是个大问题。又比如,许多外文中,人名的性别标志是很明显的,"Tom,John,Mary"等,一望而知哪些是女名,哪些是男名。日本人的性别标志也很明显。而许多中国人名却辨别不出男女,如“张健”,“李伟炜”等。也有的人名容易引起混淆,如“王雅琳”是男同学,而“王延辉”、“唐义武”是女同学。有没有必要给汉语人名加上性别标记呢?如果有必要,又怎么加,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起名是文化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人名规范化是学术问题,更是语言政策问题。作者在这里仅对汉语人名规范化做了很肤浅的必要性论证,具体实施办法则远远超出了作者的能力范围。这个领域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掘,本文权作引玉之砖。
  注:
  [1]《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第341页,
  [2][13]郑保倩:《人名结构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第26页。
  [3][4][14]史光筠:《切音运动一百年》。
  [5][12]王泉根:《华夏人名面面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3页。
  [6]徐一青、张鹤仙:《姓名趣谈》,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9,20页。
  [7]尹承琳、李洁萍:《中国历代帝王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8]《清华大学一览》,1988-1989年。
  [9]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第100-101页。
  [10]王泉根《华夏人名面面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55页。
  [11]侯一麟:《汉语人名音、意、字说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本文参考的其它着作:
  ⒈杨月蓉:《汉人姓名的两重意义和语素分析》,《逻辑与语言学习》,1992年第3期。
  ⒉王建华:《文化的镜象——人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⒊晓秦、明星:《起名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
  (作者 侯一麟 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李宁 南京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 责任编辑 杨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禺加页
   @②原字为斌下加贝
   @③原字为曰下加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京84-89,93H1语言文字学侯一麟/李宁19971997 作者: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京84-89,93H1语言文字学侯一麟/李宁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8:19

[新一篇] 漢字形體的演變及其對字源的否定  語言文字研究

[舊一篇] 漢語規范化典型個例觀察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