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 B84-09
  近年来,美国心理学权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书刊上出现了连篇累牍的文章,反思传统中立化心理科学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分析文化与心理现象的关系,讨论社会文化对心理科学的影响,展现出对于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趋向如此明显,以至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一场范式的转变……在心理学中获得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广泛的听众”[1],是心理学中“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注:引自杨国枢先生的文章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indigenous approach.,打印稿。)。那么,作为西方心理学主流的美国心理学为什么出现这种转向?这种文化转向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于心理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意义和影响?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 文化转向的基础
  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影响,西方心理学一直崇尚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排斥历史溯源、文化分析等人文科学的方法,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被看成中立的观察者,这个中立的观察者不带偏见、不偏不倚地观察和记录外在的事件、状态和过程,以客观的语言描述事实,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工作者完全是中立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既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允许的。以这种观点来看待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价值中立”的研究。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大部分西方心理学家极少关注或完全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研究的影响。
  实证主义的“客观”、“中立”的科学观早就受到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挑战。针对实证主义“观察先于理论”、“观察者中立”的观点,波普指出,任何观察者都不可能是中立的,因为科学的观察总是带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经验世界庞大复杂,任何观察只能选择其中有限的部分,而选择什么和不选择什么,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社会需要等等;其次,对于观察到的事实必然有所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必然涉及观察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意识。因此,理论先于观察,而不是观察先于理论。波普的观点第一次动摇了心理学家对实证主义客观模式的信念。
  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进一步对实证主义的“客观”、“中立”的科学观提出挑战。依据库恩的理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所共同分享的立场和信念,也是科学群体所有成员都接受的理论框架或模型,一切事实和资料只有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解释。但是库恩认为范式并不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群体的共同的信念。范式的变更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或世界观的变化,或“格式塔的转换”,在前一个范式里被看成是“鸭”的东西,在新的范式里可能就变成了“兔子”,不同的范式使科学家对同一事实作出截然相反的解释。因此,科学研究具有相对性,其研究成果并非客观的绝对真理。这样一来,科学客观性的神话破灭了,围绕在科学活动周围的客观性光环消失了,科学不再是不偏不倚和价值中立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范式,特定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对意义的活动。科学哲学的这种转向为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看,心理学的发展从未超出文化历史的范畴,不同心理学流派产生和发展除了受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影响外,也反映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所处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社会历史条件息息相关。以行为主义的产生为例:19世纪后半期以后,美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一切学科都必须在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增进生产效率上下工夫。就政治气氛和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美国政府需要以新的思想观念统一美国人的思想,并从行为上控制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当时的美国社会最大的需要就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保持社会稳定,这种需要导致美国社会的实用性、控制性、规范性,行为主义恰恰适合了这种需要。美国社会的这种条件决定了脱离生产、生活实践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死亡和实用性、控制性和规范性的行为主义的兴起。除此之外,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莫不受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心理学流派的兴衰与社会文化的紧密联系是现代西方心理学转而重视文化影响的历史基础。
  非西方国家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也是促使西方心理学文化转向的重要原因。传统上,非西方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心理学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学者在西方国家接受了心理学的训练,然后把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立场观点“移植”到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一种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非本土的心理学。这种研究模式在促进了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心理学的社会适用性,使得心理学的研究脱离本国生活的现实,无法满足本民族、本社会的特殊需要,有时甚至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有损民族的尊严和形象。因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世界国家的心理学家就意识到西方心理学是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美国的“本土化”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在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是适用的,但是当这种心理学脱离了它的文化根基,应用于另一种文化时,就会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因此,必须考虑本国文化和历史的特殊性,针对自己国家特殊的文化历史条件,建立适合各自文化的本土心理学。自那时起,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就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这一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给了西方心理学家以有益的警示,促使西方心理学家改变那种传统的“超文化”的心理科学观,考虑文化因素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 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
  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2.1 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
  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反思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美国心理学家格根(Gergen,K.J.)在一篇引起热烈讨论的文章《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2]中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人的心理是历史的产物,随时间、地点,文化、历史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般物质所具有的那种相对稳定性,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模式究竟适合不适合心理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另外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萨姆森(Sampson,E.E.)则直接提出要实现从自然科学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的转变。在《科学范式与社会价值:实现一场科学革命》[3]一文中,萨姆森分析了心理科学的两种模式,指出心理学不可能摆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进行抽象的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总是具体的,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的内容。社会文化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应当被看成是错误的根源,而应看成是心理学知识的固有特点,是心理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许多西方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以中立的面目出现,掩盖了心理学研究成果中隐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偏见。由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试图把心理学的研究说成是超越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摆脱了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具有了更大的蒙蔽性。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勒坦斯基因此指出:“它可以把心理学描绘成非政治化的,因而把这种非政治化的心理学用于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心理学在支持特权阶层和维护社会现状上显示出明显的偏见,而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偏见又被披上了科学客观性的外衣”。[4]另一位心理学家文德娅(Vindhya,U)也尖锐地指出:这种客观中立的面目“使公众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毫不犹豫地接受心理学的主张,并把这些主张看成是非政治性的真理,而实际上心理学的这些主张不过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5]除此之外,其他一些西方心理学家也对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进行反思,这一点清楚表现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对文化影响的关注。
  2.2 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是近年来西方社会中兴起和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想倾向。它强调多样性的价值观,反对把西方白人的主流文化看成是惟一合理和正确的,强调所有的文化群体和各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的平等性。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者试图摆脱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单一依赖性,建立一种多元文化的心理学。
  传统上,西方心理学在欧美中心主义偏见的影响下,仅仅以白人中产阶级的被试为研究对象。更有甚者,美国的许多研究者为了方便,习惯于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以至于一些心理学家戏称美国的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但是这样一种心理学却被当作一般的真理。其结果是:西方白人的心理特征被当成全人类的心理特征,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心理学”被当成超文化的全球性的心理学。
  多元文化的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色盲”。它认为,既然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意指人的行为的科学研究,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的行为都应包含其中,而不是仅仅研究高度工业化国家里易于找到的那些人的行为,更不应该把得之于特殊文化条件下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不加选择地推广到其他文化条件下,因为“这种通用主义(universalism)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虚伪的、压制性的文化帝国主义,腐蚀了其他生活方式的效度和合法性”。[6]
  在1999年第12期《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几位美国心理学家联合撰写了《心理学的多样化:一场多元文化的革命》[7]一文。文章的作者分析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种族中心主义的一元文化论倾向,指出欧美心理学家习惯于把白人的文化和风俗看成是“标准的”,而把其他一切有色人种的文化看成是有缺陷的和落后的,因而自觉和不自觉地以优越的眼光看待其他文化条件下的各种行为方式。作者呼吁美国心理学家注意他们研究中所隐含的种族主义倾向,在心理学的课程中增加多元文化的主题,建立多元文化的心理学体系。多元文化论的影响由此略见一斑。
  2.3 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
  近年来跨文化心理学受到强调文化因素的心理学家的批评,因为这些心理学家认为跨文化心理学并非真正重视文化的研究,而只是把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放到其他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检验,目的还是在于寻找一个适合于所有文化的、“通用的”的心理科学。因此,重视文化因素的心理学家要改造传统的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 psychology)而建立新的跨文化心理学(transcultural psychology),或简称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文化心理学同传统的跨文化心理学的不同在于:传统的跨文化心理学以自然科学作为它的理论和方法论模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发现适合于各种社会、各种文化、通用的心理学理论和定律,而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反映了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其性质更多的是人文科学;传统的跨文化心理学或者把起源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设放到其他文化中加以测试,或者用西方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来实验和测量其他文化条件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其基础建立在西方白人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心理学的通用主义的假设之上,而文化心理学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强调心理学的理论、概念、方法的特殊性和对本土文化的依赖性,它把所有文化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而不事先假定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优越性;传统跨文化心理学虽然承认文化差异与行为特征之间的联系,但是却假定了在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个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机制,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这个共同的机制是跨文化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其基本目标是寻找共同性,而文化心理学认为不存在这样一种跨文化、跨个体的一般的心理机制,即使某些以生物机制为基础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情绪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其基本目标是寻求差异性。
  2.4 心理学其他分支领域对文化因素的关注
  认知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传统上,认知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研究模式是信息加工模式和联结主义模式。这两种模式尽管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把认知看成是某种内部机制的作用,而这种内部机制是一般性的、不受情境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认知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发现这个深层次的内部机制,以便于确立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式和联结主义模式受到生态学模式的挑战。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模式认为认知活动发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所要探讨的认知不应该是脱离情境和文化的“纯认知”,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实际意义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奈瑟(Neisser,U)早在1976年就呼吁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更“现实性的”认知活动。奈瑟的呼吁推进了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模式的产生。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关注文化因素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受皮亚杰理论的影响,把儿童的心理发展看成更多地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内源性”的过程,文化作为外源性的因素仅仅起到一种延缓或推进作用。皮亚杰的观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在《关注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美国耶鲁大学学者米勒对发展心理学忽视文化的影响提出批评。他指出:“在心理学领域,发展心理学应该是更为重视文化的解释力量……但发展心理学中占支配地位的倾向却在解释发展变化时给了文化因素以极少的关注……文化方面的考虑不仅受到忽视,而且在解释儿童发展时明确被拒绝。”[8]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对社会文化的适应过程,任何发展都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可能离开文化的特点而发现一个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所以他倡导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儿童的发展规律。
  新兴的健康心理学也意识到忽视文化影响的危害。《美国心理学家》1999年第6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心理健康研究中文化迟钝的方法论根源》[9]的文章。文章作者罗格勒分析了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存在的忽视文化差异的现象,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心理健康的研究者过于重视自然科学的程序规范。因此他呼吁建立一种对文化敏感的健康心理学。这些都展示了心理学家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
  3 文化转向的意义
  目前在西方心理学中所出现的这种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理由。从历史方面来说,传统的西方主流心理学在行为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关注的是直接的环境刺激,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等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造成了某些西方心理学家所称的“文化迟钝”、“文化色盲”,目前所出现的这种文化转向是对这种倾向的矫正和反抗;从现实方面来说,近些年来,西方的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一股“文化热”,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进行反思,关注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心理学家对文化因素的重视也是对这种思潮的反响和回应,这种反响和回应必将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文化的转向促成了心理学中的“第四力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构成了心理学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Pedersen,P)指出:“文化是心理学理论中最重要的,也是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任何精确评价、有意义地理解和适当地改变行为的尝试都是误导的、天真的和危险的。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10]。人的心理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人的行为也受到文化的控制和调节,因此,为了理解行为,我们不仅要从内部寻找行为的机制,更要从外部去发现决定行为的文化因素。在这个意义上,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当然,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并不准备取代其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它的目的在于把多种心理学的解释放在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弥补或补充其他理论的不足之处,使心理学成为一种与文化亲和的理论观点。
  文化的转向有利于拓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善传统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传统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对客观、数量化的方法过于青睐,以至于在某些心理学流派中形成了一种方法中心论的倾向,限制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而“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为心理学引入了一个新的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同传统的范式相比更强调这样几个方面:理解和描绘重于测量、计算或者预测;追求意义而不是因果关系或频率;解释而不是统计分析;重视语言、话语和符号而不是把资料还原为数据;整体论而不是元素论的观点;重视特殊超过重视一般;强调文化背景而不是情境中立;既重视客观性也重视主观性”[10]。这种新的文化范式更有利于心理学同文化人类学的结合,促使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改进。
  文化的转向对于克服西方心理学家中存在的“白人中心主义”倾向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白人中心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特别是美国心理学的一个明显特点。近些年来,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1)美国心理学的教科书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其他文化条件下的研究成果;(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建立在白人中产阶级被试的基础上;(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忽视种族、文化和肤色的差异,被试主要取自美国大学心理学系的二年级学生;(4)研究结论似乎可以在忽略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应用到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文化群体。虽然跨文化心理学重视了文化差异与心理特征的关系,但是跨文化心理学仅仅把得自西方白人研究的方法和原理放到其他文化背景中进行检验,从本质上讲仍然没有摆脱白人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公平地看待不同的文化,尊重各种本土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白人中心主义的偏见才能得到克服。在这种意义上,目前西方心理学所出现的这种文化转向有助于西方心理学家关注多元文化同行为的关系,放弃白人中心主义的偏见,因而具有进步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文化的转向对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有着实际的意义。对于一种行为来说,究竟是变态的还是正常的,其判断取决于文化。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可能被看成是变态的,因此,行为的诊断和治疗不能脱离文化背景,也只有了解了特定行为产生的文化根源,才有可能对症下药,使心理治疗产生效果。考虑到这些因素,1996年的全美心理健康咨询大会[11]为会员规定了几个未来的研究方向:(1)种族的不同怎样影响社会认知和成就动机,文化的差异怎样影响情绪的表现;(2)精神病症状表现中文化的作用;(3)种族歧视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影响;(4)移民的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6)社区的文化环境在哪些方面威胁或促进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些受到鼓励的研究方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转向的冲击和影响。
《心理学报》京270~275B4心理学叶浩生20012001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西方心理学/文化/多元文化论/转向western psychology/culture/turn/multiculturalism文化在此意指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包括了信念和价值观、社会风俗和社会规范等等。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URN OF WESTERN PSYCHOLOGYYe Haosheng(Institute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e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psychologists in western countries pay attention to social-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ir psychologicalresearches.It seems that western psychologyincreasingly turnsto cultural considerations.In the past,western psychology wasinfluenced by positivism,which asserts that science is value-neutral,therefore psychology should be free from anycultural influence.But positivism has already declined now,and new philosophy of science regards science as value-loaded and puts science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The new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vides theoreticalbackground for the cultural turn.Another important reason forthe turn is the indigenousmovement in the third worldpsychology.The psychologists in the third world are tryng toreduce the dependence on western psychology and to establishan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terms of their own culturaltradition.Western psychologis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movement and began to takeculture into account.The culturalturn shows in the following respects:(a).The natural sciencemodel of psychology has been criticized and somepsychologists hold that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differentfrom natural phenomenon,therefore it isinappropriate to takenatural science as psychology's ideal model.(b)Multiculturalpsychology comes into being.Thepsychologists that acceptmulticulturalism think that traditional psychology is aproduct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gives little regard tominority groupculture.These psychologists insist that all thecultures be includ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cure culture-blindness.(c)Mainstream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was criticized for its ethnocentrism anduniversalism,and transcultural psychology,a branch of humanscience instead of natural science like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has emerged.(d)Psychologists from cognitivepsycholog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health psychologybegin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factors.The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ultural turn provides a "fourthdimens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humanbehavior which gives additional meaning to psychodynamic,humanistic,and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s.The cultural turnis,in the author's opinion,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western psychology.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 210097 作者:《心理学报》京270~275B4心理学叶浩生20012001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西方心理学/文化/多元文化论/转向western psychology/culture/turn/multiculturalism文化在此意指特定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包括了信念和价值观、社会风俗和社会规范等等。

网载 2013-09-10 20:44:07

[新一篇] 論西渡與中國當代詩歌的聲音問題

[舊一篇] 試論中國現代都市電影的特質與流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