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和批判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并在考察和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谓新的哲学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根本的生活观,并由此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始于哲学观念的变革,那么,它也必将完成于新的哲学观念的变革。
  * * *
   一
  传统上我们对哲学的理解是过分抽象和片面的,其理论表述也是不完善的。首先,有一个先验论的观点认为,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基本问题,也是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一观点指出,对于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学史上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唯物主义的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路线。[①]这样一种哲学观念与其说是一种政治的哲学观念,更不如说是一种经院的哲学观念。因为它离开历史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总是先验论地把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看作一切哲学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其实,哲学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不但哲学的基本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也便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那些最一般的哲学分类学问题才不断保存下来。至于每一种哲学的主题,更是依哲学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学派,甚至依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而不同。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更是如此。文化的不同、历史的不同和民族的不同,必然地造就了东西方哲学的历史主题的不同,同时也造就了东西方哲学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可以有恒久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呢?
  其次,就传统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在内容上一直未能创造出一个自身合理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把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割开来,造成两个条块理论,甚至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理论内容也不能同一在一起,总是分别论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散装的哲学。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正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一样,本该是在历史唯物论上,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平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可是,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历史唯物论只是一个后面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并且,按照马克思当初的哲学观念,其实践概念是他的新哲学的出发点和本体论范畴,可以由此创造出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②]可是,我们现有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都为着突出唯物主义原则的理由,单纯把物质范畴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和本体论范畴,结果因袭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陷入了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永远不能自圆其说的困境。
  其三,在我们传统的哲学观上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即哲学做为世界观的学问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世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在内的根本观点。[③]亦即认为哲学是以整个宇宙和全部世界为其研究对象的,从而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的最一般的也是最概括的认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且不说这种旧的哲学观所研究的世界里没有人的主体地位,这一点无疑是一个根本的立脚点问题,就它在研究方法上也是错误的。比如说,旧哲学天生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尾巴,却偏要亲自去揭示我们这个宇宙世界的本质及其总体规律,以尽哲学是研究整个宇宙世界的名份。实际上,认识这个宇宙世界的本质及其总体规律,别说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是哲学亲自去做的,它要依靠各门实证科学才能完成。所以,旧哲学的错误更在于它否认了从个别到一般是一切人类认识形式的规律,哲学也不能例外。我们的旧哲学虽然讲了人类认识的辩证法,讲了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法,并认为这是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可是,它唯独没有把哲学的认识纳入这一普遍规律之中。它不懂得哲学也跟各门科学一样,也是通过个别来认识一般,通过有限达到无限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各门科学理论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是它存在自身的认识,而哲学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则是它超越任何实在的认识。任何一门具体科学和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及其观念,只要人们能够从中看到整个世界,而以此解释这个世界并创造这个世界,那么哲学就在其中了。比如:力学、数学、几何学、热力学、进化论、语言学、文化学等科学及其由此产生的哲学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哲学并不是直接面对整个世界的科学,这样的哲学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相反,哲学总是一门间接的科学,它总是从某一种特殊的本体观念出发来解释世界和创造世界,构成一个个异光闪熠的各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四,与整个世界本质最一般最概括的认识论相关,旧哲学即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和主观倾向,即它总是标榜自己的那一套哲学是最科学的,也是当今世界哲学理论的最高典范。不管现代西方哲学怎么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也不管东方哲学多么古老和多么精深,它们都只不过是哲学的某种不完善状态或各种各样的偏离形态,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哲学的一般本质形态,是最标准的哲学真理。旧哲学观认为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哲学。好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已经解决了所有这些哲学基本问题,所以它是最高形态的哲学,也是最完美标准的哲学。这一点虽然旧哲学没有直接这么讲,但是,这样一种唯我科学、唯我完美的主观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暂且不论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不是最科学的哲学,就它表现为万变不离其宗的全人类一般哲学的主观倾向而言,应该指出这是一个哲学观上的根本错误。正象世界是没有“一般人”的现实一样,世界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现实的一般哲学。那种脱离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脱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的一般哲学,如果说它们存在的话,那它们至多是一种经院哲学而已。我们的旧哲学不就是这样一种经院哲学吗?一个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永远把它看作是哲学的根本主题。诚然,一般也是一个客观范畴,但是,现实世界是不单独存在一般范畴的,一般总是寓于特殊之中。所以,哲学也一样,必须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个问题到特殊,这样的哲学才是我们自己的现实的哲学。
  那么,旧哲学为何犯了这样一些违反辩证法的错误呢?根本的一点就是旧哲学仍然沿用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哲学世界观,甚至望文生义,认为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④]说到底,就是旧哲学不懂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根本的生活观念。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旧的哲学观念。
   二
  面对旧哲学的种种弊端和内在矛盾,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成功发展,传统哲学观的改革已经成为理论上的必然要求。以高清海先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流派,是近年来比较令人注目的学术流派,高清海先生八五年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书,并于八八年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着《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它们在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打破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本质的思想精髓,并由此在我国学术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体系,这的确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变革。就此,高清海先生曾专门写出论文,叫《论哲学观念的转变》,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世界观究竟要解决属于世界的何种矛盾?在我看来,世界观的任务并不是要把局部领域的认识综合起来,作出关于整个世界的完整陈述,即解决部分和整体或个别与一般的矛盾,而是主要解决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分裂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所分裂的属人世界与自然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⑤]可见,高清海先生根本就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上与传统哲学不同,提出了与传统的本体论相反的认识论见解,并且指出这种认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因为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就在于把哲学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
  应当指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体系的成就是巨大的,可以说它是当年真理标准问题讲座在哲学理论界的一种延续和发展,而且它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实践的一种理论反映。就本文在上面提出的对旧哲学的四点批判,这种认识论体系按照自己的方式基本上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但是,它却没有能够解决后两个问题,也可能就根本未曾发现这两个问题。因为这种认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于揭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正实质,回到马克思哲学那里去。他们认为马克思与我们同处于一个时代,他的学说一开始就是批判传统哲学的最大代表及其学派,因而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哲学范畴。[⑥]这种观点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但没有从新时代的意义上看问题,而且仍然是从全人类的最高思维成果的意义上看待哲学,把辩证唯物论哲学看作是全世界的最高哲学和普遍真理,因而也是现代中国的最高哲学和真理,而无可替代。几千年发展而来的独特的中国哲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及其诸多范畴,在现代中国的所谓科学的哲学体系中竟然完全不见了。这种情况能说是正常的吗?这是一种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吗?很显然,它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它们总是离开中国的历史观念,而形而上学地追求所谓全人类的、甚至什么宇宙的全息哲学。
  实际上,今天的中国哲学做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意识形态核心,必然会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中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传统的经院哲学必须也必然要转变成为中国的现代哲学,成为一个反映当今中国人的生存观念和生活意识的现代中国哲学。
  当然,在哲学的传统与变革、发展与创新的问题上,人们的意见分歧是很多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上就存在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分歧、旧本体论与新本体论的分歧,还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体系的分歧,等等。这些分歧的实质和焦点全在于一个对本体论的理解上,这些人都是理解和阐释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是一些人认为它是本体论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绝不是本体论的。有一篇文章指出:在作为统一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后,根本不可能有所谓本体论或自然科学的地位。任何重建本体论和自然哲学的企图,实际上都只能模糊哲学和具体哲学的界限,肢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统一的世界观,把它拉向倒退。有鉴于此,我们根本不赞成所谓本体论的提法,认为它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统一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本性是不相容的。[⑦]还有象高清海先生等人也根本上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解,根本上认为现代哲学不存在传统的本体论问题。[⑧]可见,分歧是严重的,但观点也是明确的,所以问题实际上又进一步引向了现代哲学的本体论上。
  本体论是什么?本体论哲学是不是只能属于马克思哲学以前理论的一种根本形式?现代哲学,包括所谓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可不可以是一种新的本体论哲学?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见解,便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学派,其中有保守的,也有进步的;有正统的,也有创新。
  由此看来,原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本体系中本体论存在与否的不同见解,实质上已深入到了关于现代哲学乃至哲学本身的本体论上。当然,本体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格式问题,实际上正是在本体概念上最集中地反映着整个哲学的世界观。而世界观是什么的问题,简单地说也就是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归根到底,我们重新回到了哲学研究的起点,重新思考哲学是什么的重大问题。归根到底,我们重新回到了哲学研究的起点,重新思考哲学是什么的重大问题。一切好象再从头开始,但是,这正是哲学新概念产生的必然过程和必要步骤。
   三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好象是一个哲学学的问题。哲学学也的确提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永远也不能代替哲学本身回答哲学是什么。因为它研究的是哲学这门学科,而不是哲学研究本身。所以,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还是哲学本身,只有哲学自己才能最终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当然,我们的回答首先是问题本身,即不是要一个完整的定义,而仅仅是要从这里开始。
  我认为第一,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尤其重新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哲学本身的问题。因为哲学学不可能在创造哲学新概念的意义上重新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有哲学自己才能创造自己的新概念。
  第二,哲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文化观念,而且这种文化观念只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而不能是一种一般的人类文化观念。因为人类文化的本质是哲学人类学或者哲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它们与其说是一种哲学,实际上是一门人文科学研究,本身更多地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哲学是根本不同的。哲学只有当它已经成为了哲学学的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从人类文化的含义上理解它的本质,否则,不能由哲学学的本质来代替自我设计的哲学的本质。
  第三,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上,它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当然更不是单纯的主体本身,而是这样一种对象,它是已经从单纯的主体出发,与客体发生全方位的关系的生活过程中,再回到自身的主体,亦即一种特殊的主观性世界。正因为是这样一种研究对象,哲学才可能是思辩的理论,否则无论在直接的主体条件下,还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客观关系条件下,本体论的思辩都是不可能的。
  第四,纵观哲学史,可以看到哲学本体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哲学在它发生的初期,其本体论直接从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直觉等主观性出发解释世界开始,发展到其本体论转化为某种科学的认识论,从而企图建立起某种自然本体论的科学的哲学,可是此路不通,于是再回到了主体自身。全部哲学史就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因此,按照哲学发展的这样一种内在逻辑规律,并根据上述三点,好从客观世界返回主体的一种文化的主观性世界理论,我认为哲学的世界观实质上是一种根本的生活观。这是我自己的根本观点,也是引导哲学新概念的根本出发点。
  应该说,世界观的变化无疑是哲学观念的根本变化,且不说由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转变为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或者相反,由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转变为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些是哲学观念的根本变化:就是在同一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里,对世界观内涵的不同理解同样会给整个哲学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
  什么是哲学的世界观?新概念哲学认为世界观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生活观。离开了主体的生活观的那种世界观是没有哲学意义的。世界观与生活观就象椭圆轨道里的两个焦点一样,表面上看来再远,也总是相互照应的,它们在实质上具有同一性,它们所映照的是一个世界,而且不能分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完全是合二而一的,它们完全是一个概念。而其中,生活观是原点,世界观是主体的生活观的投射点。所以,简单地说,哲学的世界观是主体的生活观的投射。
  那么,再进一步讲,生活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人们的生命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存在方式。什么叫文化的存在呢?文化的存在实质上就是自然的存在已经转化为或者正在转化为某种以直接的物质存在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观念的存在和符号的存在。正是这样一种观念和符号的存在,才是哲学对象性存在,也才能由此形成哲学的观念和概念。面对直接的客观实在或物质存在不能产生哲学的思辩,只有从主客体关系上回到了主体本身,而在主体性观念上把主体自身的存在投向客观世界的时候,才能产生哲学的观念和概念。
  由此可以发现,世界观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从自我意识、自我本质到自我同一观念,从生活的意义、价值追求、精神到审美、信念、信仰,它还包括从终极询问到命运把握、生存智慧,甚至还包括彼岸世界观等等。当然,哲学本身不是科学,不是最终答案,但是它通过本体论、逻辑和终极认识永远要启明生活的真理和智慧;通过认识、道德和审美观永远要探求生活的价值和精神,又通过生活的意义、智慧和生活的价值观念及实践精神永远要创造生活的意义、希望和理想,如此等等。这就是哲学的世界观。归根到底,哲学世界观的意义在于寻求一个生活的真理和希望。所以它是心中一盏不灭的灯,也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之光亮,照亮着世界。
  参考文献:
  ①④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3页、第2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③参见肖前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⑤见《哲学研究》,1987年10期。
  ⑥见《新华文摘》,1993年2期。
  ⑦见《哲学研究》,1982年8期。
  ⑧见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序文。
  ⑨见拙文《本体论是什么》,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5期。
   作者单位:大庆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玄敏*
  
  
  
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延吉15-19B5中国哲学金熙成19971997 作者:延边大学学报:哲社版延吉15-19B5中国哲学金熙成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44:01

[新一篇] 論張恨水小說的文體現代性

[舊一篇] 論當代中國散文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