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发表日期 : 1994.10
今天不谈书,
谈的是侯捷的内心深处;
也谈书,谈的是书的上游:
出版社以及作者。
贺元和赖明宗的文字我一向感兴趣,也早邀请来风城一游 (後来才发现两人其实对新竹熟得很,连我常去的烧饼豆浆店他们也去过)。六月底他们说要来访,当然欢迎之至;後来听说发行人刘瑞贞小姐顺道也要来,觉得有点不太一样;後来又听说有一位新闻研究所的朋友同行,问号更是划满了我的脸。正当全国十万学子挥汗如雨为自己的前程伏首试场的同时,五个人在新竹渡过了一个难得的午后,七月毒阳被隔绝在布帘与微微作响的冷气之外。炎热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聊兴,一个下午,我们聊了关於「无责任书评」和侯捷这个人,并且交换了许多意见。然後,就是各位看到的,本刊新专栏「资讯游侠列传」第一篇的诞生。
■ 资讯游侠
『第一篇要找一个能够让列传一炮而红的人』,贺元是这麽说的。
不知道侯捷有什麽名气(做为一个争议性人物大概够得上格),倒真是希望「微电脑传真有一个不错的书评专栏」能够成为事实,并且广泛为人所知。
既然把侯捷的神秘面纱揭开了,那麽我也想以专栏主持人和书籍作者的身份说些话。
从不少次与读者接触的经验之中,我发现读者会把他所喜欢的专栏作家或书籍作者想像是「技术如神」、「大师」、「功力卓绝」、「救苦救难」的人物,并因而加诸在作者身上一些幻想和任务。尤其是热情的学子们。这些想像诚然是对一个写作之人最大的「甜蜜托负」,但我是不愿接受这种赞美以及责任的。技术作家 (tech. writer),也不过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经验发表出来的人罢了,既不超凡,亦未入圣。做好做坏,只在於用心的程度 (也许还加上一些些「出发点」)。谁没有独乐乐不若众乐乐之心呢 ? 你一定也有想将独到心得大声告诉全世界的时候,只要对於想发表的主题,技术上有把握,用心去写它,就能写出一篇中上之姿的东西出来;至於高级产品,关系到作者的文字素养与博学广纳的程度,是电脑技术与文字艺术的结合,凭良心说,的确不是人人做得来的。我常用的一个譬喻是,能够在台上讲笑话的,是天才型老师,但是要做到四平八稳,平实稳健,人人皆可为之。技术作家本身并没有多麽了不起,也不是什麽大人物,虽然,写作的人都应该要知道笔下的责任,但如果作者自己谈什麽拯救天下苍生,就未免过於自我膨胀。豹死留皮的想法当然要有,那是期许自己要努力,要对得起良心。责任感多多益善,使命感太多则未必是好,总不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反攻大陆,以慰国父在天之灵」啊。
贺元说了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写书的人一向比看书的人快乐』。的确,在创作之中,我得到了全然的自主。一而再再而三地摸索别人可能的思路,揣摩如何以最好的文字让读者没有任何疑虑地了解我的意思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新的启发。我的选材一向是很任性的,只做自己喜欢做,而且现下想做的事,不愿意受任何商业考量或人情因素或现实压力的束缚。这也是为什麽虽然我的名衔可以列出不少,却最喜欢自由作家这一项。
对於资讯领域的写作,我只愿意这麽说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喜欢,有利於己也有利於人』。
当然,我怎麽会没有理想 ?! 不只总统有梦,侯捷也有梦。如果有人从我的作品中扩展了视野,得到了阅读的乐趣,并且称许这个专栏带起电脑书籍的评介风气,甚至说带来新的写作方式和文字水准,那就是我的理想。读友们的赞美中,凡是有关於技术的部份,我统统坚辞不受。技术好的人太多了,每一位已经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系统开发、记忆体管理、动态资料交换、物件导向程式设计的工程师,都有比我更深入的经验。我只是细心推敲这些高阶主题的入门技术,并尽量降低其门槛高度而已。非常爱护我而在言词中时时透露敬意与幻想的读友们,请不要用异样眼光看我,侯捷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如果你们说我的技术文字中有着一丝文学味,甚至一丝人文气息,就够我高兴老半天并且忘记一切辛苦了。
各位一定不知道,贺元李靓慧的这个专栏原名为「资讯英雄列传」。叫英雄不敢当,叫游侠我就欣然接受。啊,游侠,有着那麽一点不羁不群的味道。
不少读者问及我的工作。我离开工研院已经两年,现在是自由身份。研究新知、看书、写稿、讲课就是我的生活重点。好几次不很熟的朋友询问我的近况并听到我已离职,目前正「家居」时,不好意思再往下问,大概怕刺伤我的自尊心。从他们一闪即逝的眼神中我看到一丝欲语还休的怜悯。哈哈,不知道大家对於所谓自由作家的观感是什麽 ? 所谓作家就是「坐在家里头」? 不过,说真的,如果你还能够找到哪一个行业里有着业馀选手表现得比职业选手好,那大概就是咱们的电脑书籍作家了。这里所谓的职业选手应该说是那种持续出版,出书成为他很重要很频繁的活动的人,倒不一定他就没有其他职业。关於这一点当然我有我的看法,稍後再来谈。
八月份三位读者来新竹找我,年轻,热情,充满活力。一样的地方,一样地闲聊。他们一致的抱怨就是,书出得太慢,文章时续时断。三方会诊之後,终於归纳出为什麽侯捷写东西慢的原因:我用的是 DX2-33,单速光碟,非视窗加速显示卡。而最大的祸首是硬碟,原来我用的是 MFM 硬碟。一直知道我的硬碟有问题 (问题可多了,包括开机要开两次,否则 D 碟 (压缩碟) 不能正常运作;包括一使用VC++ 的 debug mode,就如老牛拉破车,让我怀疑到底是当了没;包括...)。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 MFM 硬碟是什麽东东,是他们脸上掩不住的惊叹,才让我了解那是个买都买不到的老古董。张君一直不太敢相信侯捷竟会用这种货色,还直嚷嚷『两条排线应该是 MFM 没错』给自己壮胆。哪能怪我 ?! 我还要怪那个杀千刀的 salesman 呢,竟然在这国内第一品牌的 486 机器上给我配一个 MFM 硬碟。
好啦,我们都知道原因啦。偶而文章没出来,不能怪我。
自己一直是个硬体门外汉,对於流行更是落伍。如果就软体开发而言,多麽新的工具版本实在没有那麽重要;市面上太多应用软体,我看以 MSC 5.1 搭配 SDK (四年前的玩意儿) 就可以做出来了 。如果你压根儿就没用上新功能的话,一昧赶最新工具的最新版本到底有何意义 ? 这话是对工程师和学生说的,但你们不能这麽反问我,我的工作就是介绍新知 (而其实我也从来不「急」着介绍)。不过硬体这边我愿意激进一些,现下为了跑 Windows 95 (Chicago) 和 VC++ 2.0 (都是 beta),我决定添加一部 VESA Local Bus DX2-66,两颗 540MB 硬碟,双倍速光碟机,16MB RAM,一千六百万色的视窗加速显示卡。其实也不过就是现今的标准配备而已。什麽 ? 四倍速光碟 ? Pentium ? PCI bus ? 我不想当白老鼠。
关於写作慢这件事情,现在我又得另外找个理由。
■ 叫书评太沉重
百年老字号的 PC 期刊 Dr. Dobb's Journal 上,有一个 Programmer's Bookshelf 专栏,很专业很深入地评论电脑书籍;几乎已具备 C++ 官方说法地位的 C++ Report 上,有一个 Book Review 专栏;C/C++ 程式员的快乐大本营 C/C++ User's Journal 上,也有一个 Book Review 专栏,比较倾向读者来函似的读书心得报告,每期三两页小规模经营;即令在不以技术文章为唯一取向 (但它还是有很多技术性好内容) 的世界第一品牌PC Magazine 上,也有一个 Read Only 小品,短小的篇幅描述新书概观。
技术领域里没有人不需要读书。虽然也遇到过那种自诩从来不把钱花在电脑书籍上,并且语带鄙夷的资讯界朋友,但我并不认为可取。资讯泛滥之下,书籍的评介实在是有必要的。再说,万物之灵最喜欢看评论性的东西 (这一点和窥人隐私的乐趣形虽异而实相同也)。所以,虽然我很少看电影,我还是爱看影评,虽然我不常听音乐会,我还是爱看乐评。如果主持人拥有一支生花妙笔,这些读书专栏往往就成为杂志期刊上的热门招牌。
各位看到,这些专栏名称,除了 'review' 这个字眼比较重一点之外,并没有中文「书评」两个字那麽强烈那麽严肃。我的原意也不愿 (不敢) 使用书评二字,名称之由来实因李宗盛主持过「无责任乐评」的典故,以及这个名字本身的趣味性。关於「无责任」,我并没有「说话不算数」之意,关於笔名,我并没有「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之意,关於内容,则只不过就是个人的读书心得,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情绪抒发而已。世界上并没有「事先声明无责任」就可以「真的不必负责任」这样的情事。
书评要负什麽责任 ? 唯良心是耳。真正用心去阅读一本书,把章节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无私地写出来,就可以俯仰无愧。没有叁杂商业利益,没有叁杂个人恩怨,就是无私。不管词句是否优美,结构是否精巧,立论是否绝对无瑕 (评论性文章本来就是主观的),只要行文通畅,逻辑合理,就是一篇佳作。
文章受到欢迎与重视,是一个作家最高兴的事。但是,当我听说有人拿着无责任书评到书店指名购买外文书,心里头沉甸甸的。毕竟,叫书评太沉重。希望朋友们把我说的话拿来做为叁考,而不是未经思考或验证就全盘接受。你要知道,如果两个人的意见始终一致,那麽其中的一个不必存在。
对於一个还准备要从书中学习知识的人,又如何有能力验证别人对书籍的评价 ? 或自己进行评估 ? 如何挑选与我们隔了一层皮的外文书 ? 以下是一个方法:翻到你最熟知的一个名词或技术主题,看看书中的解释是否令你满意,於是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技术水平以及写作风格。这个方法对中文书一样适用。作者与读者的风格能不能吻合,就像两人有没有缘一样。我不是在说笑,真的,如果语气低俗,东拉西扯得太远,虚字乱用,词不达意得离谱,光在文字上就要耗费我的时间,那麽这本书不论内容如何都和我没有缘。
邀请各领域之专家一起写书评,是不少读者提到的建议,也是我自己很大的盼望。光由侯捷来写,太狭隘了。不过,我的交游没那麽广阔,要我出面邀请,实在力有未逮。而且,我也不该抢杂志社的责任来扛,是不是 ?!
■ 一篇好文章
就像谈「怎麽样才能煎出最好吃的荷包蛋」或是「怎麽样才能冲出一杯最香浓的咖啡」一样,这实在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题目。原因是,怎样才叫「最好吃」? 每一个人对文字都有自己的风格与体会 (作者如是,读者如是),这可能和你的成长过程有关。好比说,「盼望」、「期望」、「希望」,哪一个用词比较谦卑一点 ? 哪一个用词有上对下的味道 ? 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这种语意和语气上的微妙差异对科技文章 (不是指学术论文,指的是像咱们这种电脑期刊杂志上的文章) 有影响吗 ? 有的!
读者来信之中,我看到很多词句不通、诘屈聱牙的文字,错字别字一大落。这是咱们电脑族群的悲哀。一叶落而知秋至,这或许也是念理工科系的人的悲哀。最严重的文字问题就是「之乎者也」虚字用得太离谱,「其」和「则」两个字之泛滥尤其令人难以忍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作者自己的水准,一是文字编辑为了中英文穿插排版的需要自行加入 (尤以杂志的情况为最),用以补齐字数,避免英文字拦腰截断。可是我总认为,形式诚可贵,内容价更高,千万不要以形害义才好。格式是死的,看杂志的人可是活的啊!
口语化的情况很严重,文字太随性,不够精炼。另外,断句也是一门学问。让我转身随便拿一本杂志,再随便翻开一页,等一等,唔,有了 (幸好不是广告),看看这段:
...。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方便使用者将惯用的压缩程式或是自行开发的压缩程式引用时,可以自行加入以利使用。...
改成这样会不会好一点呢:
...。使用者打算引用惯用之压缩程式或是自行开发之压缩程式时,利用这种方式就可以很方便地自行加入。...
另一种极糟的情况是作者根本没有花心思替读者想想:『我这样的文字会不会造成认知上的困扰』? 其实只要增减一两个字,排列时注意一下,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再让我随便拿一本书,随便翻开一页,等一等,唔,又有了,看看这段:
切除或是拷贝资料到一个单位格或者是多个的单位格内,首先选择单位格的范围,准备切除或是拷贝,和从 Edit 的功能表中 Cut 或是 Copy。
最後一句话的第一个字「和」,一定是英文的 'and',在这里应该译为「然後」。这本书绝对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译者翻的,可是封面上却写着「xxx 作」,这是一种什麽障眼法呢 ? 中国人从来只用「xxx 着」而不使用「xxx 作」这种说法的。
上面那段文字如果改成这样会不会好一点呢 :
如欲切除或拷贝资料到一个单位格或多个单位格内,首先请选择预备要切除或拷贝的单位格范围,然後再从 Edit 功能表中按下 Cut 或是 Copy。
字句的推敲与用词的细心,为的是避免技术上任何可能的误解,绝对不是咬文嚼字,不是舍本逐末。太多人以本能来写作,殊不知本能和直觉一样,大都粗糙不堪。文字如果不放个十天二十天,自己看个十遍二十遍,改个十回二十回,怎麽精炼得起来 ? 我们又不是文不加点援笔立就的大文豪。
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水准高低并不是以技术层面为考量依据。技术深浅各有所需,无所谓高下,写作的态度与文字的格调才是最重要的。什麽是格调 ? 文字的顺畅只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文字不合格如上述者,根本还没有资格谈格调。许多人以为科技文章只要传达得出技术就好,我却以为那是因为大家没有看到好东西--- 技术水准 + 文字技巧 + 人文精神的上层作品。
人文精神 ? 听起来很伟大。那又是什麽 ? 你有你的认定,而我认为只要在硬梆梆的汇流排、介面卡、交错非交错、物件、类别、函式...之外,前头还能来点软性的楔子 (注),中间有点人性的对话,就够了。但毕竟这是传递电脑知识的科技文章,有趣的文字最好不要太长也不要离题太远,那种南溟北辰天高地远的记叙文或抒情文,和我也是没有缘份的。(注:楔子也者,上平下锐之木片,木匠填补於松动之桌脚椅脚空隙之间,使之紧绷结实。引申为小说之引言或戏曲之开场白,有画龙点睛吸引全场注意力之效)。
关於楔子,外文期刊上的几位专栏作家尽得精髓,我自己觉得汗颜。以下是 Charles Petzold 的 Working with Lines And Pens Under Windows NT 一文的开场白:
当我还十分年轻的时候,我的妈妈 (她的学院生涯中有两年主修数学) 给我上了生平第一堂几何课程。『一条直线』,她说,『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在想了一下子之後,我决定她说的是正确的。我那时真是天真烂漫。
欧几里得也没办法说得比她更好了。他对直线的定义是古希腊几何学的基本假说之一。如果你不接受它,你就不能够继续你的几何课程。不幸的是这个世界并不受限於抽象的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的定义也应该加入非欧几里得空间的考虑。例如,什麽是球体表面(如地球) 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 要在地球上进行欧几里得直线式的旅行,你得有掘地或飞行的本领。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相信光线进行的路径可以定义一条直线,但是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光的前进受到重力的影响。这项宣示意义深远...,我们甚至不可能循着一条「直线」穿越宇宙的边界。至此,直线的定义似乎不像它们最初看起来那麽简单。
接下来 Petzold 话锋一转,说道:
电脑萤幕和印表机的输出相当具有平面性,既没有受到地球曲面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广义相对论的影响。我们可以轻松假设电脑绘图完全遵循欧几里得的假说,以及笛卡儿的解析几何。如前所述,直线是最基础的绘画元素 (真的,虽然图素 pixel 比直线更简单,却不那麽有用),古典几何中的直线是抽象的,没有宽度、颜色、或样式;在电脑绘图中,直线至少是一个图素宽,可以有各种色彩,并且可以由各式各样的点和虚线组成。
然後,Petzold 再以柳暗花明之势给你关於 Windows NT 上绘点绘线的技术。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多爽!但你也知道,这样的作者找起来多难。如果我是发行人,我会给这种作者两倍於常人的稿费,并且直呼赚到了。
在技术写作领域中,有名次,也有层次,虽然一些调查结果或市场报告使我讶异 (注),但到底什麽是好东西,大家应该还是有共识的 --- 至少我固执地抱持这样的信念。(注:一份杂志的一份报告显示,读者在「你最喜欢的部份」挑出了某一篇文章最後一段与主题完全没有瓜葛的记叙抒情文。该编辑向我大叹,不知道读者要的到底是什麽)
■ 读者意见
陆陆续续收到读者来信以及附在无责任书评这本书後面的意见回函。对该书的意见,就是对这个专栏的意见,我想,放在这里大家来交换一下看法,应该是适当的。
关於无责任书评,大家对「视界的开展」和「阅读上的享受」,几乎都给予肯定。「技术上的收获」这一栏勾的人比较少,这颇令我失望。比较无责任书评和其他国外同类型文章的差异,我认为在品头论足之间穿插技术心得是一个很大的特徵。
读者之中常常阅读中文电脑刊物和书籍的人很多,「偶而」乃至「常常」阅读外文电脑书籍的人也很多 (不看外文书的人应该对此专栏没有兴趣才是);至於外文刊物,说「从未」阅读的人倒是不少。对於中文书的看法,读者反应最是激烈:
o. 烂
o. 少看为妙
o. 好书难找
o. 量胜於质太多
o. 宁可翻英文字典
o. 滥竽充数者太多
o. 差英文书一大截
o. 不够广,也不够深入精确
o. 品质良莠不齐,令人无所适从
o. 藏私,总少了那麽一点 keypoint
至於中文书评的必要性,除了两位读者说『好坏一看便知,不用浪费时间评了』之外,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看到它。我自己并非不关心中文书 (我比每一位读者都关心,相信我),只是力虽足以举千钧,却不足以举一羽。
中文书评之出现,最大的功德应该是:促进国内的出版品质。
有一个极有趣的对比 (与无责任书评无关),一位读者对书籍封面的经验谈是这样子的:『封面越丑书越好,成了我们的结论。以後我们看到封面很丑的书,就会说:这本书丑得好,一定要买回去』。另一位读者是这麽说的 :『其实我买书都是先看书皮,书的封面漂亮又美观才可搏得我的欢心。一本漂亮内容又好的书摆在架子上,不但美观而且也觉得自己好像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一样米养百样人,搏君一哂。
对作者的建议,五花八门。多位朋友提到保重身体,带给我好大好大的感动。谢谢你们。有一位读者告诉我,他开始对古文观止感兴趣了,还有一位读者告诉我他也很想写点东西,但是大概要先去买本文心雕龙。一位朋友说『文章让我不忍割舍,读起来不会昏昏欲睡』,另一位说『当我咀嚼字里行间,心情随您当初落笔的情绪起伏,真是人间一大妙事』,还有一位说『我有一种咀嚼技术文字的文学美感』。这些都是对本栏的最大赞美,也是我愿意欣然领受的。一个作家最感到安慰与愉快的事,就是拥有一位能够细读自己作品并有深刻体会的读者。谢谢你们毫无保留地表达。
■ 来函回覆
到底国内的电脑书籍品质如何 ? 有些什麽问题 ? 侯捷病理研究所给你开个诊断书。但是很抱歉,没有处方。以下是我对纪俊男先生来信的回覆。医生有能力看别人病,却不敢说自己不生病,我亦诚心受教。
侯捷先生,您好。从未想过我会提笔写信给一位不曾谋面的人,只是看完您的「无责任书评」一书後,受不住自己 220 毫米汞柱的收缩压 (拾人牙慧,哈),就提笔向您「爱萨兹」(寒喧) 一下:您的作品终於集结出书了 ! (盼了好久,都成长颈鹿了)
我毕业於辅大资工系,八月初正准备至电脑发祥地 -- 美国 -- 朝圣 (在纽约念硕士)。平时嗜好无他,如蟑螂般爬行於重庆南路各大书局尔。当我看到天龙书局架上摆了一本书皮「简单朴素」的「无责任书评」时 (据我那一狗票兄弟研究,封面越「丑」的书通常内容越令人肃然起敬...呃...您的书虽然两者兼具,但重点是後者),除了提醒自己继续呼吸外,接着就是替天龙书局「出清存货」(我买下五本,准备分送亲戚五十,朋友六十)。您放心,谁拿您的书去包油条我就跟谁翻脸 (笑)。250 元一本 ? 太便宜了 ! 我只花 250 元可省下买错原文书的千把块钱 ! (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功劳不可没)
我想以上这些赞词您大概听腻了,再说一遍无非是希望当您馁於少数 (我猜的啦) 批评或因截稿压力而想用原文书咂死桌边的狗时,别忘了有一群沉默、支持您的观众。中国人总是沉默的,是不 ?
常听您提及国内某些中文书品质欠佳,若干出版社未严守最後一道关卡,致使国内鲜见可咂响地板的经典名着。又见您提起国外的「同僚审查制」,不知可否请您谈谈一本经典名着应如何诞生 ? 我指的是就您所知提出国内出版社在校稿、审查部份有何通病,还有国外有哪些值得师法的地方等。或许经由您的介绍,可唤醒这群全世界最有忍耐力的读者,起来向出版商要回他们所应得的权利也说不定。还有,也请您谈谈您觉得一本好书应具备哪些条件好吗 ? 小弟尽量挑这些不需劳力就有稿费的主题请您发表,够意思吧 ? 我可不像那些嘴巴说小心身体,却左手康具特、右手原文书,要您「喝了再上」的没良心读者哟 ! (嘻 !)
末了,真心期盼您小心身体,书评几期没写没关系,我们这些「忠贞党员」会谅解的。期待您更好的作品 ! 忠实读者 纪俊男 敬上 83.7.22
纪俊男先生 :
您的来信,我在十分钟内看了三遍,相信今後也会在夜深人静自省时刻拿出来回忆。侯捷不是一个能够好好隐藏情绪的人,看到十分尖锐的批评我的手会发抖,看到十分温暖的问候我的手也会发抖。那十分钟里我的手是抖的。
首先,恭喜您继续深造,九月中旬我将去美东,主要地点也是纽约。
读友的来信中很少能看到文笔像您这麽好又幽默的,足下幽默的格调与无责任书评遑不多让。看到「封面很丑」,我的心在收缩;看到「内容令人肃然起敬」,我的心又大大地膨胀。看到您信中第二页关於出版界与好书,心情又转为严肃。
诚如我说的,爱护这个专栏并且把它表达出来 (这样我才会知道啊) 的读友,实在是本书问世以及这个专栏继续下去的最大支持力。虽然有踽踽独行的勇气,读友的支持才能使我更积极。潮打空城寂寞回,是顾盼之间我的目前心境。寂寞心情不是因於读者的寡言,像您这样有深刻感受并且不吝给予鼓舞的朋友,不必太多就足以支撑我的理想。
国外电脑图书出版社大多有所谓 peer review 的制度,或者公司内部自己有编辑。这里所指的编辑是指技术编辑,不是文字或美工编辑。我常批评的是,国内许多出版社对於书籍没有审稿能力,又不愿花钱请人审稿。彼等对书籍的态度是「任由市场淘汰之」。望之俨然,实乃遁词。出版社之运作以及经营手法并非一般人想像中单纯,你绝对不会知道,一定规模之後,一家出版社必须每个月有固定的出书量才不致在店头书架的展示空间保卫战中铩羽。这意味什麽呢 ? 出书量必须永保扶摇之姿。然而当创作能力或是出版品质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却把出书量视为一个必须达成的市场目标,而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时,乖乖,真是可怕。
无论彼等有多少营运上的理由,我绝对不能同意把选书的责任完全推给读者。我也绝对认为业者不应只把书籍当做纯粹的商品,商品之外更应有责任感与道德心。我们对商业道德的认知是什麽呢 ? 如果是食品,我会说至少不能危害人体,成份的标示要诚实。至於好不好吃,关系到每个人的味蕾结构,海畔尚有逐臭之夫呢。同样的要求完全可以适用於精神粮食,出版社绝不能说,反正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只管出书。如是,则未被淘汰之前所造成的污染该当何如 ? (至於对环保的污染,社会成本的付出,陈义过高,不敢再言)。
业者或谓,推出 100 本 C/C++ 书,读者可以有 100 种选择。如果这 100 本书各有特色,譬如说有的专注在指标与阵列,有的资料结构讲的很棒,有的对通盘观念描述得很好很适合做教科书,有的范例程式又好又多,有的深入 template 和 exception handling 高阶技术...,那麽当然这 100 本书是读者之福。问题是,业者的不设限不只针对主题,也开放给品质(根据事实我做出这样的结论)。读者看了其中 99 本之後 (你的运气实在很差),终於找到一本品质不错的书,这个时间与精力的损失,以及在你喊 eureka 之前花在其他不值一哂书籍上的金钱损失,自认倒楣吗 ?
错把鱼目当宝珠,人皆有之,这种精力财力与时间的耗损似乎成了必须缴纳的学费。相信你有和我一样的经验,书店中站了五个小时,只希望快快从壅挤的人群刺鼻的汗臭冷气不足的空间中结束酷刑。回到家中洗个澡泡杯凉茶安顿身心之後,摊开书本三分钟便捶胸顿足,懊恼为什麽在书店中看不出所以然来。
其实不怪你!
如果你买的书与你的现时需求或技术层次不相符合,那麽的确这是求知过程中该缴的学费。可如果买的书内容误谬、词句颠倒、章节杂乱,明显是「专业作家」反应资讯市场快速变迁的惯性作品,那麽责任应该由作者以及出版社来扛。在我眼中,许多专业作家只是「专门以此为业」的「作者」,谈不上「有专业水准」的「作家」。尤其在获得经济利益後不能把持自己的人,以书多为先,以商机为先,以书海战术为最大中心思想与战略武器,那就糟糕。这时候业馀选手的表现就比职业选手抢眼了。也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形,亲朋好友外戚小舅齐襄盛举。引荐之人自己必须知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对一本烂书而言,读者就是可怜的伯仁。
业者说他们也会请老师或工程师朋友帮忙看稿。证之实际书籍品质之後,我看落实的程度堪虞。若是以一种「靠交情」的方式请人看稿 (如果真的有请的话),谁会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用心看一叠事不关己的书稿呢 ? 一本书可是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呀。我们可以推论,审稿制度并不真的被视为重要,所以不被认为应该付费完成此事。至於付高额费用请真正的专家提供真正的高品质服务,恐怕更是天方夜谭。至此,书籍的品质控制就全在作者一个人手上了。
前面提的都是关於审稿。校稿呢 ? 各位认为我们的书籍有几校 ? 我并不吹毛求疵,我也有校稿的经验,深知完美无误之难更在蜀道行之上。但是手上的一些书(以应用软体使用手册之译作居多) 令我们怀疑即使曾有过一校,也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完成的。校对方面,我认为作者自己要负绝对的责任,没有理由推诿给任何人,包括你的编辑、你的秘书、你的学生、你的妻子 (或先生)。我还看过名作家的一本书,序文的最後一句话还没说完,突然就断了,接着就是签名。发生了什麽事 ? 七级地震吗 ?
一本好书,我想,在电脑领域,第一要件就是作者技术要够,不要自己有 30 分实力却想写 100 分的东西。这有一点逻辑上的诡谲,你一定会想 : 岂有作者认为自己只有 30 分的呢 ? 虽然很难证实,但一年出书十数本 (乃至数十本) 的作者,以及大大小小样样精通的作者,如果不自知自己其实只初通 30%,我真的会为他们的无自知之明更感难过。我是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知道用心写一篇文章需要多少心血和时间,遑论是一本书!资讯世界瞬息万变,难道这些年纪不大着作却将等身的先生们都不需要充实自己了吗 ? 虽物有同类而殊能者,上天却不可能独厚一个人太多。(我是根据实际产品的品质来做这样的非难。如果真有天才一年出书 20 本,本本好书,我还是心服口服的)。
好书的第二要件是用心编排。对书籍主题完全陌生的读者在这一点上可能很难评断得出来,新鲜人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我所谓的编排是指章节的顺序、前後的呼应、索引的建立,甚至图表的位置、图说的内容,使一本书看下来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编排可分两部份,章节的安排是作者的责任,整本书的赏心悦目则是文字编辑与美工编辑的责任。但是让我们想想,每月写一本书的作者,和手上永远有三十本书等着的编辑,怎麽可能把此事做好 ? (我举的这些数字都不是胡乱说的)
好书的第三要件是行文技巧与文字格调。一篇好文章,最好先有个引子,然後再开始正题,小标与小标之间必须互相辉映,最後还有观念的总整理。把文章放大到书籍,规模虽异,道理实同。至若论及用词之高雅贴切,字句之反覆琢磨 (以避免任何可能的误解),已是奢望。谈到格调,难免伤情,人各有体,我向来甚少触及此敏感地带。今天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您问我,「我」所认为的好书条件。就文字水准而言,我们的中文书 (和文章) 可分四种,一是冷面扑克型,不带任何感情,没有任何技术以外的润滑与承先启後的转折;一是新新新人类型,时而打油诗,时而当令流行用语;一是浑然忘我型,时而五柳先生传,时而游褒禅山记,笑傲江湖纵横古今,南溟北辰天高地远,有的作者拉不回主题,有的作者根本不想拉回主题,不论文笔好坏或言之有物否,在电脑书籍或电脑杂志上看到这种文章都令我觉得不对劲儿。有心以活泼文风创造风格者应该见识一下第四类型,诸君试读一读微电脑传真七月号的「电脑伤害谁该负责 ?」(作者 Bill Machrone,译者张延华),你就会知道什麽是高水准的文字: 言之有物,趣味性离题不远,旁徵博引,幽默性处处可拾 --- 是皮下三公分的幽默,不是皮上一公厘那种。该文令侯捷掩卷,自叹难及 (功劳簿上译者应有一份)。
到底格调是什麽 ? 幽默又是什麽 ? 幽默不是说笑,是表现一个人的内涵与智慧的机智与思维。但是,幽默背後隐藏危机,可能让你踢到铁板,因为每个人对幽默的品味和尺度大不相同。所以,格调虽然自有公论,对不同阶层读者的吸引力却是不能论断的(犹如你小学看 xxx、中学读 ***,大学接受 ### 的洗礼)。
公开回您此信,可预期的後遗症是,再没有出版界杂志界的朋友愿和侯捷闲话家常了。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我是没有关系啦,我的牛肉面煮得还不错。
侯捷
一本书之没有 peer review,就像一个人之没有良师诤友,一样地危险
侯捷 2010-07-23 07:40: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