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第七章 从雅各宾派到雅各宾专政:道德理想国的实践历程 四、道德越位——罗伯斯庇尔悲剧之发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四、道德越位——罗伯斯庇尔悲剧之发生

  政治语言的道德磁化,势必进一步要求政治规则的道德转换。摩尼教式的原教旨主义热情藉此进入政治生活:光明与黑暗不能并存,正义与邪恶不能兼容。政治斗争在教赎热情中转化为残酷的宗教斗争,道德理想流露出道德嗜血的肃杀之气。

  1792年以后,马拉出现“奇理斯玛”特征。他生前狂热崇拜卢梭,声称自己“可能是卢梭之后唯一的作家”。他的两部小说——《青年伯爵巴洛夫斯基历险记》和《波兰信札》——都是《新爱洛琦丝》的模仿之作。O L他说,他乐意被人称为“一个脾 气暴躁的疯子”,因为这一称号正是“那群百科全书派的江湖 骗子赠予《社会契约论》作者的恶谥”。O M他是“广场短路”的天 才,在街头政治中如鱼得水。他的道德语言在无套裤汉、编织 妇O N中具有呼风唤雨的巫术功能。

  在国王审判案中,圣鞠斯特冷静,罗伯斯庇尔能辩,马拉则如雄狮般狂吼。他曾数度打断潘恩的发言,跳到走廊上攘臂怒号,并威胁潘恩的译员,不许他朗读潘恩的讲演辞。P E

  他比罗伯斯庇尔更大胆、更炽热,因而生前也更得底层群众之崇拜。他要求模仿当年古罗马演说家每天说一句“必须消灭迦太基”,在雅各宾俱乐部也派专人每天到讲坛上说一句: “必须消灭阴谋家!”他的语言充满道德自信:“嗯!谁能反对我们?真理、正义、贫穷、道德是在我们这一边的。有了这些武器,雅各宾派不久就可以这样说:我们一到,他们就不存在了”。P F

  1792年2月,马拉在《人民之友报》上一再宣传抢劫某些商人作为示范行动。后来果然发生抢劫,国民公会决定控诉马拉。但是激辩之后,马拉胜诉,道德威望更加高涨。从国民公会回来的路上,无套裤汉和编织妇们把他举过头顶,一路欢呼。

  1793年5月30日推翻吉论特派统治,起义初获胜利时,包围议会的群众听到要求已经满足,自动散去。6月2日,马拉来到巴黎市政厅,要求进一步控告吉伦特派议员以及议会中其他“卖国贼和政治家,把起义再推一步,从针对吉伦特派统治激化至针对吉伦特派个人”,为此,他又一次发动“广场短路”,亲自走上钟楼敲起警钟,唤来8万民众,163门大炮。国民公会——法国宪政体制名存实亡,雅各宾派执政,即法国革命的“最高阶段”,就是在马拉亲自发动的“广场短路”,马拉亲手敲响的广场钟声中开始的。

  两个月后,即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两周年纪念日前夜,马拉被少女科黛刺死。这一事件促使双方都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道德逻辑和道德情绪。

  夏洛特·科黛首先被称颂为道德英雄,圣女贞德式的人物。科黛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被人广为传诵:“我是为了拯救十万人而杀了一个人,我是为了拯救无辜者而杀了大恶人,为了使我的国家安宁而杀了一头野兽”。P G安德烈·舍尼埃为她作 了一首颂歌:

   啊,美德!

   你是一把短剑,

   你神圣的尖刃

   是大地唯一的希望。P H

   与此同时在另一方,也掀起了道德狂潮。马拉生前活跃于广场,临终被刺于浴缸,死后心脏悬挂于雅各宾俱乐部大堂,成为圣物——“美德的象征”,国民公会也树起了他的半身胸像。在众多公共场合,民众聚会,发出报仇的呼喊。忿激派起而竞争马拉人民之友继承者的称号。雅克·鲁三天后即发行刊物——《人民之友马拉荫庇下的法兰西共和国政论家》。7月20日,勒克雷克起而仿效,刊行《人民之友》,直接继承马拉所办刊物的名称。同一天,艾贝尔在雅各宾俱乐部嚷道:“倘使要有人继承马拉,倘使要再有一个牺牲者,这个牺牲者已准备一切及接受一切,这个人便是我!”P I

  这个人不会是艾贝尔,也不会是雅克·鲁。在道德狂潮中推举出来的领袖,只能是一个道德英雄——罗伯斯庇尔。7月26日,罗伯斯庇尔选入救国委员会;8月12日,罗伯斯庇尔当选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8月22日,罗伯斯庇尔又被推选为国民公会主席。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罗伯斯庇尔连任三职,他跨过了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根本性转折,跨过了一个道德理想主义者只能论政,不能执政的边际界限,而且进入了一个直接执政、最高执政的危险状态。

  在马拉遇刺激起的道德狂潮中当选,是一次危险的机会,不幸的机会。罗伯斯庇尔的内在危险,就在于他始终保留有卢梭式的道德洁癖:道德纯度越提越高,道德选民越划越少。这就意味着随着他一旦上台执政,统治基础将日益萎缩,日益缩小,并最终走向跨台崩溃。

  罗伯斯庇尔的道德逻辑是,首先把社会的全体成员划分为人民与反人民的两极:“一个民族总是划分为这样两个部分:保皇党人和人民事业的扞卫者”。

  然后再把人民一分为二:“所谓的爱国者又划分为两部分:邪恶公民和有正义信仰的人”。P J

  甚至在“有正义信仰的人”中,他还要继续划分。1793年5月10日,吉伦特党人微尼奥在议会发言中区别双方的道德定义,声斥雅各宾派的道德追求已堕落为斯巴达式的暴力道德, “你们追逐道德的完善,一种虚幻的道德,你们的行为与野兽无异!”与此相对,吉伦特派推出的“道德选手”则是“美德罗兰”,温文尔雅,一尘不染。罗伯斯庇尔对这种道德信仰不屑一顾,斥之为:“这种所谓罗马式的道德,决不是那种燃烧在真正爱国者胸膛的迅猛激情”!P K

  持有这种道德逻辑的人,是不能执政,也不应该执政的。他可以以政论家的方式存在,以道德理想之高调要求,中和平衡政治家政论过程中必不可免的现实主义低调因素。先验理想主义在野,经验现实主义在朝,两者方能出现健康的配置,健康的关系。法国革命及其所形成的政治传统则恰恰相反:先验理想主义在朝,经验现实主义在野,在朝者不会或不愿从事制度性建设,在野者则从右翼发动复辟或守旧运动,使得在朝者有理由居高不下,把道德理想主义的观念逻辑越拉越高。这种在朝在野的背反配置,在受法国政治传统的影响的地区、国度,后来曾反复出现,造成深重灾难。

  1793年7月26日之前,罗伯斯庇尔可能还有这点自觉,尚守得住道德理想主义只能论政不能执政的边际界限。这样的边际界限,是限制,也是保护,是道德理想主义者最好的存在方式。据陈崇武先生考证,罗伯斯庇尔在7月26日前始终避免担任行政职务,数度辞去已当选的官职。马拉因此还批评他“仍然缺少政治家的眼光和勇气”。P L

  马拉一死,舞台上的道德追光灯转移到他这里,既给他打上道德光环,又笼罩住他的个人选择,罗伯斯庇尔身不由己了。7月26日进入救国委员会时,罗伯斯庇尔忧喜参半,心情矛盾。但是一旦进入,他的道德忧患,他的道德逻辑,他以道德划分人群的习惯则又迅速开动起来。这两方面的心情,在他半个月后8月11日在雅各宾俱乐部的演说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应召进入(救国)委员会,是违背我天性的。我在那里看到的事情,是我从来未敢怀疑过的事情。我看到,一方面,爱国分子正在追求他们祖国的利益,劳而无获;另一方面,卖国贼却正在这一国民公会的心脏部位策划阴谋,反对国家的各项利益。

   我不会泡在一个委员会里做个无所事事的人…… 假定我所预料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会宣布退出委员会,那时没有任何人能阻止我向国民公会说明全部事实真象,指出人民面临的危险的措施。P M

   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听众中即有救国委员会成员,当时一片沉默。罗伯斯庇尔是个真诚的人,惟其真诚,他才会坦露他进入执政状态时的胸襟,后人才得以从这里看到他夜半临池却又不知不觉的危险;惟其真诚,他在这里所预兆的一些后来失误,才分外令人同情:

   ——他的角色身份发生了变化,他的道德逻辑却没有发生变化。他带着他的道德逻辑跨过了边界。卢梭当年越界筑路,曾露出天才的马脚。罗伯斯庇尔本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政治角色,但是,他的道德逻辑却必须有一个合理边界。他个人可以跨过边界,但是他不能带着道德二分法的逻辑跨过边界。一旦他这样跨过来,作为社会批判、良心监督的道德理想主义与边界这边的巨大权力相结合,则很难避免不走向危险的方向,不走向政治乌托邦的设计,不走向道德嗜血的客观趋势。他本人也就难免以实践的形式,重演他先师当年以理论形式出现过的悲剧。

  发表这篇演说的第二天,他当选为雅各宾俱乐部主席;又过了十天,他被推选为国民公会主席。当时众人都明白这一身三职的含义,但众人都默不作声。

  罗伯斯庇尔进入救国委员会签署的第一道法令,就是逮捕令。罗伯斯庇尔在救国委员会总共签署542项法令,其中最多的也是逮捕令。P N

  罗伯斯庇尔遇难后,人们发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一份私人笔记,即所谓“9月笔记”。这份笔记中有哪些至关重要的内容?从瓦尔特《罗伯斯庇尔》和饶勒斯《法国革命社会史》中,人们分别读到这两段文字:

   这次起义(指6月2日马拉发动的起义——本书作者)必须继续下去,必须逐步全面展开……内患来自资产阶级……Q E

   谁将是我们的敌人?邪恶者与富人。我们必须处死或放逐那些引诱人民误入歧途唯利是图的文人作家。Q F

   在这里,人们可以释读出罗伯斯庇尔悲剧的逻辑根源:在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中,视资产阶级本身为“内患”;要求这场革命成为“反”革命,革“革命”的命——反对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把“富人”与“邪恶者”并列,不仅打击财富对象,而且打击道德对象,打击精神对象,以道德革命深化社会革命,以道德革命禁锢文化领域内一切异己现象。

  罗伯斯庇尔以己度人,以己度世界,把自身道德律令外化为革命的客观进程。他“带球越位”,他的道德理想主义在这里大大越位。它不仅越出了自我律令的个人之位,也越出了这场革命所属时代这一更大的历史之位。

  他是大难临头了。


朱学勤 2013-08-20 15:37:09

[新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七章 從雅各賓派到雅各賓專政:道德理想國的實踐歷程 三、語言磁化——革命之道德魔力

[舊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七章 從雅各賓派到雅各賓專政:道德理想國的實踐歷程 五、內外禁錮——輿論劃一與道德對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